龍陵縣「致富補貼」爲貧困戶「強身健體」

本報訊 龍陵縣碧寨鄉擺達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周兆福在8000元肉牛養殖補助和政府貼息貸款的扶持下,養殖了4頭“西門達爾”能繁母牛,有3頭懷上了崽。“不滿1歲的牛犢每頭出欄價8000多塊,牛還在圈裡就被定購了,育肥牛由鄉里的養牛合作社統一收購,不愁銷路。以前想養牛卻沒有本錢,要是沒有政策扶持,肯定幹不起來。”周兆福對記者說。在龍陵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只要勤勞肯幹、腳踏實地發展高原特色產業,都會得到政府發放的“致富補貼”。

今年以來,該縣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4701萬元,給135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致富補貼”,其中:肉牛產業投入1960萬元,帶動32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能繁母牛6534頭;甘蔗產業投入600萬元,帶動17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甘蔗8237畝;烤煙產業投入423萬元,帶動20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烤煙3725畝;石斛產業投入660萬元,帶動41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事石斛楓鬥加工;中華蜜蜂產業投入598萬元,帶動14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中華蜜蜂7475巢;生豬產業投入230萬元,帶動6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能繁母豬1311頭;重樓產業投入230萬元,帶動28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重樓109.44畝。同時,選聘60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讓護林員有了工資性收入。

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該縣將扶貧工作成效納入行業和鄉鎮績效考核,並確定了脫貧時間表和路線圖。縣、鄉、村三級組織共同發力,省、市、縣掛鉤幫扶單位各司其職,整合部門資源,落實幫扶措施,工作重心向貧困村下沉,項目資金向貧困村集中。積極發揮群團組織作用,多舉措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合力推進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通過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黨組織+電商+農戶”“黨組織+企業+扶貧‘大嫂車間’”等扶貧模式,搭建起金融、科技、電商和物流4大扶貧平臺,推動甘蔗、烤煙、石斛、肉牛、黃山羊、中華蜜蜂等6大產業快速發展,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該縣對貧困村和建檔立卡戶的幫扶並不是簡單的給錢,而是要讓群眾學會選準產業,實現產業致富。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積極構建鄉有主導產業、村有骨幹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佈局。形成“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產業走”的運作機制,構建起現金直補、貸款貼息、擔保貸款、產業保險的“四輪驅動”金融支持模式,既解決了貧困群眾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解決了後顧之憂。推行“保險+特色產業”扶貧模式,全縣共承保龍陵黃山羊39675只、承保石斛475畝,縣財政補貼保費資金46.25萬元;承保水稻11.3萬畝、玉米34萬畝、甘蔗26萬畝、能繁母豬5.6萬頭,提供風險保障金4.1億元,農民得到了實惠。

臘勐鎮新和村在掛包單位的支持下建立了產業“以獎代補”扶持基金,按照“先幹後補、多幹多補、少幹少補、不幹不補”的原則,鼓勵廣大農戶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壯大種養業,拓寬增收路子。全村種植煙後豌豆800畝,畝均產值2000餘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家祥種植煙後豌豆8畝,實現產值1.6萬餘元,得到500元的獎勵。全村有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煙後豌豆,均獲得數額不等的獎金。

[雷 華 匡家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