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P2P平台很小众

在台湾,P2P平台很小众

在台湾,P2P平台很小众

最近,P2P平台频繁出事,40天115家P2P平台炸雷。成交量达到800亿的大型网贷平台唐小僧炸了,从诞生之时就具有上市公司“血统”的壹佰金融炸了,网贷平台的“精神领袖”投之家也炸了……一片哀鸿遍野。在P2P平台做公关的朋友们,加班成了常态,朋友圈里经常见他们发凌晨4点的北京城。

聊天时,他们也会问我,你觉得还会继续炸吗?不知道答案,索性找了一位台湾朋友聊了聊当地的P2P平台。

在台湾,P2P平台可没有在内地这么受宠,可以说是非常小众的市场,顶多就有3-5家比较出名的平台。原因是早在60、70年代,台湾人曾经历过一波线下的庞氏骗局和非法集资,也就是民间借贷,当时多是以互助会的形式存在。虽然以正当需求开始,但因为监管缺失,让有心人介入,最后劣币驱逐良币,互助会成了“老鼠会”。

经历了一番“教育”后,人们对网络借贷的形式就有了天然的不信任。台湾本地人会认为,在P2P平台上借款的人都是在正规机构贷不到钱的人,所以风险会高很多。

目前,在台湾的P2P领域,比较受推崇的一家叫信用市集。据台湾当地的媒体报道,信用市集和渣打银行最近宣布了合作,让该平台的用户不仅可以拿到个人贷款,也能申请渣打银行的贷款,且不用重复递交申请文件。

如今,台湾监管部门对金融产品的监管非常严格,通常情况下,会在萌芽阶段就介入监管,一家公司没有牌照、没有资质就可以向大众集资几亿甚至上百亿的案例,几乎不可能发生。就连基金公司的广告也被严格纳入监管体系。比如,基金公司可以在电视上做广告,讲自家的基金有多么好,收益有多么高,但在结束时一定要配上一段话:“基金投资有赚有赔,详情请阅公开说明书”。这段官方要求的风险提示一定会出现在每一段电视广告、每一个推广中。

反观内地的P2P产品,很多广告都会存在“100%本息安全”、“100%无条件兑付”等诱导性宣传。

此外,在台湾没有所谓的“刚性兑付”概念,所以,当地人对理财的预期也相对保守,更多的将其视为一个保值,或者寻求一点点增值的手段,并没有想靠理财翻身的想法。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相对较低,没有本金能翻番的产品。在台湾,存款利率只有1%左右。台湾人理财普遍都喜欢炒台股,还有一部分人会通过正规的金融从业者购买基金,年化收益在6%就已经算是很高。与内地不同的是,台湾的基金种类更多一些,因为没有严格的外汇管制,还有很多以外币定价或者用外币去买的全球型基金。

房产在台湾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在国内的一线城市,房子的普遍预期是只涨不跌,但台湾的房市波动很大,有涨有跌,就像香港和日本一样,是可以腰斩的,一些房子最后会变成负资产,你卖掉还是还不了银行贷款,资不抵债。

我的这位朋友还介绍了一款很有台湾特色的理财产品。在当地,会有一些孤寡老人,年龄已经很大,寿命无多,他们没有能力继续缴纳已经缴了大半辈子的寿险。这时就出现了专门做保单转让生意的第三方平台。老人可以提前拿到一部分钱养老,购买者替这个老人缴完保险后可以拿到保单的最终赔付。如果被保险人在几年内离开人世,就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其实,这个产品赌的是人的寿命,是有道德瑕疵的一个产品,但在台湾却真实存在,也有一定的市场。

较为独特的金融環境,决定了台湾人的理财观念。最后,我问这位在内地工作了多年的台湾人:你会不会购买国内的P2P理财产品?

他给我的答案是,在某些阶段可以买,在某些阶段不买,现阶段他就肯定不会买。因为,这次P2P炸雷的平台里,不乏一些头部和体量较大的平台,这些平台在早期看来,其底层资产是真实的,标的也没错,但这中间你没有办法控制的是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在监管不充分的情况下,经营者想要动手脚其实很容易。现阶段,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一家P2P平台是否靠谱,自然也没法成为一个好的投资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