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外交部原副部长再出新书

撰文 | 赵萌

除了资深外交官,傅莹身上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全国人大会议发言人”了。

今日下午,傅莹新书《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首发分享会在北京大学举办。这是傅莹今年出版的第二本亲笔著作,有趣的是,两本书正是记录了她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外交官和立法机关新闻发言人。在新书首发式现场,傅莹大使对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全国政协发言人王国庆等嘉宾,并与师生和媒体分享了这两个人生阶段难忘的故事。

这位外交部原副部长再出新书

年度第二本新书发布

这是3个月内,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记者第二次见到傅莹大使,优雅的穿着,标志性的银发和微笑,大使本人一点没变。不过,与今年6月份新书《看世界》不同,《我的对面是你》讲述的是傅莹做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和体会。

2013年,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傅莹有了“新使命”,开始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从那时开始,每年3月4日上午11点,她都会准时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面对面,直到2017年3月两会,傅莹大使5年的“人大发言人之路”画上句号。

可以说,傅莹担任发言人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是每年两会的“重头戏”,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曾多次参加,这个会议也是每年全国最高立法机关集中回应社会关切的时刻,发布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记者读完《我的对面是你》一书,感受最深的是,它讲述了傅莹大使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如何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

这位外交部原副部长再出新书

该书的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乔卫兵介绍称,《我的对面是你》一书是对发言人岗位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具有专业性和实战性。

在今天的首发分享会上,傅莹大使谈到最近在美国访问,不少记者和学者承认,在美国都是美国人在讲中国,但是,即便媒体想找中国人采访,例如找一位专家或学者来确认某个事或者回应一些观点,也很难找到。美国媒体记者已经习惯于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关于中国的二手信息。在我们看来,许多在美国流传的说法是不准确甚至是满怀偏见的,但是因为没有其他信息去对冲,人们往往笃信不疑。

谈及写这本书的意图,傅莹表示,是想说明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和态度。尤其现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相当困难和负面,如何去传播中国信息,如何维护国家形象,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从外交官到立法工作者

和书名一样,《我的对面是你》中用重要的篇幅讲述2013年至2017年5场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包括傅莹和她的团队如何准备发布会、她本人回答现场媒体提问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立法机关工作的经历。

2017年3月4日,是傅莹在两会这一场合同媒体面对面的最后一次发布会。那年审议民法总则草案是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而这个问题也被记者在发布会上第一个提出。

傅莹在书中写道:一场发布会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比较关键,所谓万事开头难,头一问具有一定的引导效果,“在准备发布会的过程中,民法总则就一直是我的重点之一。但是,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如此复杂丰富的内容用通俗和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我和团队绞尽脑汁、反复商议的重点。”

事实上,5年里,傅莹不但是新闻发言人,她还是立法工作者。在书中,她还分享自己参与立法的体会:“我在与一些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讨论中国政治制度时,他们对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不以为然。从他们的角度观察,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表决很少否决什么议案,因此只是一个形式,似乎否决才是民主。殊不知,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在‘通过’之前要经历征询意见和凝聚共识的繁复过程。”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书中也披露到,据统计,民法总则草案出台前,前后收集到共计15503人次提出的70227条具体意见和建议。

委员长的叮嘱

作为全国人大会议的发言人,不但需要对法律问题准备和学习,以及应对“突发”问题,回应经济领域的关切是近年来发言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我的对面是你》一书记录了傅莹在发布会上回答“减税降费”、“《证券法》修订”、“房地产税法进展”等经济领域问题的心路历程。

傅莹在书中写道:“对于发言人来说,最难的是去讲自己不懂的问题。有一次张德江委员长向我问起发布会的准备情况,听了我的汇报后,委员长坦率地说,你熟悉国际问题,但是对经济问题可能不大熟悉,要好好准备,多花点功夫。”

此后,傅莹也为经济领域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备战”,包括向专家请教,组织小范围专题座谈会,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预算工委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同志一起深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大量查找和阅读相关报道和分析文章,此后其对回应这些经济热点问题有了一些底气,在2017年的发布会上回应了《证券法》修订、房产税法等经济领域问题。

“我的背后有个专业团队”

事实上,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曾经采访过多位在国家部委担任发言人的人士,他们直言,发言人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在今天的分享会上,傅莹的“同事”、“同行”——全国政协发言人王国庆也出席并发言。他曾在受访中谈及这个问题:“一个多小时的新闻发布会,其实是我在台上把团队的心血和付出‘消费了一把’。无论是新闻发布制度,还是新闻发言人制度,都是由新闻发言人和他的工作团队来支撑的。”

这位外交部原副部长再出新书

傅莹和王国庆

傅莹在《我的对面是你》中也谈及了上述问题:人大会议发言人是一项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这一切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我的背后有个专业团队,烛照表象,洞幽烛微。

书中还披露,在做2014年发布会的筹备工作时,傅莹开始组建起一个小团队。团队组成大概是这样的:首先选择的是人大机关富有经验的资深专家和有法学理论素养的干部。后来2015年筹备工作时,傅莹又邀请了几位院校和智库的成员加盟,形成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组合。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虽然多是兼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大家对参加团队兴趣盎然、勇于拼搏。

《我的对面是你》书摘

新闻发布会对公众来说是“听”的艺术,对发言人来说则是“说”的艺术。

发言人难免会对记者会环境中的“不可知”因素有恐惧感,因为提问的记者拥有一定的优势,是主动方,而发言人需要靠自己的临场回应来构建结果。这种互动构成发布会的张力,很容易让人有紧张感。有时候,改变气氛最好的办法是幽默。

例如,在 2016年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回答记者关于雾霾的提问时,谈到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压力山大”,让公众以非常形象的方式了解我们的立法者。这样的网络语言诙谐甚至俏皮,可以在发布会上营造让人放松的气氛。

但是,选择一些时髦的语言需要相当谨慎和适度。我很少现场临时想到什么说什么,讲出来的话多数是经过学习和了解的。这点要感谢团队中的年轻人和一些智库朋友,他们经常会用新鲜的观点和语言来阐发道理,让我觉得被吸引,从而容易接受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这对我非常有益。

例如,2016 年朝核问题成为国际问题当中最受关注的热点。我想在回应这个问题时,对局势发展下去的危险性有一个警示性的表述。团队有人建议用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来描绘。

我读《三体》系列几乎是不停顿地一气读完,小说贯穿始终并且最令我震撼的是对人性伟大的描绘和坚守。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以善良为基准的人性,人可以有各种缺点,与机器人相比,人类太不完美了;与更加高等的宇宙生物相比,人类似乎也是很脆弱的。但是,地球人的人性之美是超越技术和力量的,人类绵延的价值在于人性的伟大内涵,这使人类在反复试错当中,终能找到正途。作者刘慈欣甚至把地球人类的人性推到了宇宙存在的最高境界,虽然地球最终遭到毁灭,但是人类仍然坚守住了人性。

《三体》系列描绘出宇宙一种“零道德博弈”的和“黑暗森林”法则,与美朝的相互不信任和危险前景确实有一比,很适合表达我在 2016 年时的担忧心情。

那年的发布会上,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在提问中涉及朝核问题,我在回答中讲到中国坚决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因为这会威胁地区和平稳定,也威胁中国自身的安全利益和周边国家的安全利益。同时也希望能够治标治本,解决根本问题。讲到这里,我就采用了《三体》里面描述的“黑暗森林”来比喻,我说,“那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的环境,我们不能让现实生活当中出现这种状况”,“最终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走出东北亚安全的怪圈,用安全换安全”。

听说奥巴马总统也喜欢《三体》。遗憾的是,他未能在促使美朝摆脱互不信任的困扰方面大胆迈出步子,反而任由事态滑向危险的方向。

校对 | 罗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