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一定要考985、211名校吗?


名校考研甚至已经成为考研的一种“潜”趋势。于是,考研呈现“扎堆儿”考名校的现象。而且就目前来看,随着考研大军逐渐爆炸式发展,这种“名校热”已经越来越热!

考研一定要考985、211名校吗?

先聊聊名校优势吧

1.名校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无论在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名校的资源都是一些普通高校无法企及的。比如清华、北大、人大每隔两三天就会举办一场学术讲座,最多的时候会出现一天多场讲座的情况。除此之外,名校还会提供给学生更多学术交流、科研实践的机会,相对而言普通院校这种机会较少。

2.名校的学术资源、人脉资源是普通院校无法比拟的

不少人认为,如果在名校读研期间,能师从一位学术界的“大牛”导师,那么今后的学术研究,甚至毕业后的工作都可能会一帆风顺。即使是自己找工作,也可以选择较高的发展平台,如有些名企招聘人才时会明确提出只招985和211院校毕业生,那么你就可以轻松越过这一关卡。

读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学历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帮助自己跨过学历的门槛,虽然国家有相关政策禁止设置名校毕业的就业壁垒,但在研究生数量暴增的情况下,这道门槛只会更高更隐晦。


如果在普通院校读研,入学时,你会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力量,有很多同学是专科毕业生或者已经工作的当地人,并非出于学历歧视的原因,而是大部分这样的同学,入学途径充满了世故的味道,然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导师会在北上广有多处房产,全家移民海外。

对普通高校中某些导师,研究生招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术延续,而是为了生存,普通高校由于缺乏课题和项目,高校教师的收入和其他人群有明显的差距,而这一差距在文科与理工科导师之间更加明显,同样的劳动,因为学术成果应用性不同,收入不同。那么,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普通高校争先恐后设立硕士点,竭尽所能扩招研究生的动力从何而来。

本着这样的目的,进行研究生培养教育,学院就像生产文凭的公司,导师委员会主席就是公司的老板,导师就是员工,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甚至是导师完成学术项目的工具,导师与学生相互糊弄,只为应付国家的毕业和学位标准,导师获得经济收益和人脉关系,学生得到学历和可能的发展空间,各取所需,等价交换,这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化,流水线的学历生产,让入学门槛低的普通高校的学历证和毕业证,迅速贬值。

如果你就读一所名校,那么,情况是另外一个样子。你的同学大部分都是通过在自习室熬打时间从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有着相对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相对成熟(世故的处世损人利己,成熟的处世利人利己),相对而言竞争的手段更加公平。

从导师来说,名校相对而言,更容易聚集和培养有研究精神和分享精神的导师,名校课题和项目申请的难度相对较低,能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对于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导师有肉吃,学生有汤喝”,沦为学术白工的可能性相对降低,在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时有机会参与实质性工作,发表个人的成果,甚至在导师的经费中获得收入,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投入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专业。

同时,名校推免生多,推免生里多学霸,学霸容易转职学术狂人,这些未来可能的学术狂人(当然可能包括你)是未来名校继续保持名校声名的保证,是学位证和毕业证保值和增值的动力。

两种学校的学历对比而言,在研究生培养的循环过程中,一方存在贬值的风险,一方能基本实现保值甚至增值,所以,建议考研的你选择名校。

如果你目前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家庭的羁绊,或者已经工作数年,二十几年学习的功力尽失,又或者学历自认不足,那么,我依然建议你考名校,如果你所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有名校,尽你所能,人脉金钱都是弥补自己努力不足的方式,只是这样的方式容易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且名校的制度相应较严格,暗箱途径的成本会很高,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尝试使用。

如果你的城市没有名校,那么再问问自己,自己需要的是读研的过程,还是读研的结果,只能二选一,如果要过程,那么还是建议你选择名校,若能各方兼顾,自然最好,否则,放弃工作、暂时离职、和家人再次分别,这些都是选择名校代价,但已经步入成年世界的你,应该已经明白非此即彼的无奈才是人生常态,那么,接受它,去追寻更好的未来。

当然,如果这些代价对于你过于沉重,只是需要研究生学历的结果,那么,本地普通高校是个好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