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人照亮生命的歸途——金華有支「臨終關懷」志願者服務隊

給他人照亮生命的歸途——金華有支“臨終關懷”志願者服務隊

@樂活:每個人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對死亡或多或少會產生恐懼,而在我們身邊卻有這麼一群人,用自己的陪伴,讓生命溫暖至最後一程。

给他人照亮生命的归途——金华有支“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

記者核實:

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愛你!

给他人照亮生命的归途——金华有支“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

這是四句再簡單不過的話語,厲春桔和她的團隊不知道和多少人說過,也不知道教多少人說過。簡簡單單的話語後面,是他們從事著普通人所不知的冷門公益項目的精髓——臨終服務、陪伴生命。

给他人照亮生命的归途——金华有支“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

面對死亡,他們不再忌諱

“做夢也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名這樣的志願者,但我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厲春桔是金華市醫路相伴健康服務中心的創始人,也是該服務中心“臨終關懷”項目的負責人。

從一名醫護人員到 “臨終關懷”項目負責人,厲春桔說,這一切緣於工作中接觸的那些癌症晚期病人。“對於只能姑息治療,許多癌症病人很無助,也很懼怕死亡,而我們不知道怎麼給他們精神慰藉,因為所有的安慰都是那麼蒼白。”見證了諸多病人最後的無奈與痛苦,厲春桔萌生了給這個群體另一種安慰的想法。

给他人照亮生命的归途——金华有支“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

“如何面對臨終病人?”2015年,瞭解到北京十方緣心靈呵護中心專門陪伴一些老人走過最後歲月的消息後,厲春桔開始接觸“臨終關懷”項目。

到北京參加培訓、接受“十大技術”培訓、參加陪伴服務……經過嚴格的心理、技能、倫理等培訓和實踐考核,厲春桔成為了十方緣一名合格的義工。

“以前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病人說 ‘我要死了’,家屬總會刻意地迴避,說‘你不會死,過兩天會好起來’,現在才知道死亡並沒有想象得那麼恐怖。在做好陪伴的基礎上,我們甚至可以和其探討死亡,探討死亡的顏色等。這一切都有技法與心法。”

2016年,厲春桔帶領小夥伴們在金華率先開展起了“臨終關懷”服務。

“這裡指的臨終老人不是指明天就去世,他們雖已被確診為不可治癒,但生命週期還有10個月到3年甚至更長。”厲春桔說,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人們的心中會出現恐懼迷茫、焦慮,甚至是痛苦絕望,這些負面的情緒會特別多、特別集中,他們迫切需要臨終關懷。“每個生命都是需要被呵護的,所以我們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就是愛與陪伴!”

2017年,金華廣福醫院“醫路相伴”服務中心的“臨終關懷”項目被民政部門確定為創投項目。

一年多來,厲春桔和她的100多名夥伴們為市社會福利中心、祥安康老年公寓的老人們及住在廣福醫院的癌症病人們提供了500多人次的陪伴服務,其中臨終老人近30個。

给他人照亮生命的归途——金华有支“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

給他人照亮生命的歸途——金華有支“臨終關懷”志願者服務隊志願者們為自己加油

絕症老人病後的第一次微笑

“謝謝你們,在你們的努力下,我爸終於笑了,這是他生病以來第一次微笑。”8月3日,邵女士拉著厲春桔的手不停地道謝。

邵女士65歲的父親在幾個月前查出患有肝癌,且到了晚期,出現了敗血症。“對於這樣的結果,我爸根本無法接受。”邵女士說,父親知道自己患了絕症,且生命已經開始倒計時時,徹底崩潰了。特別是最近病情加重後,老人開始天天哭泣與絕食。“母親20多年前就走了,現在爸爸又這樣。”父親的絕食讓邵女士很是著急。在主治醫生的幫助下,邵女士向厲春桔和她的夥伴們求助。

7月27日,厲春桔和志願者陸雪娟第一次走進了邵先生的病房。

“全身都很痛,我沒信心了,沒了就沒了。”厲春桔和陸雪娟看到佝僂在床上的邵先生絕望地說自己要死了。因為事先與家屬溝通過,瞭解到邵先生實際上求生慾望很強烈,兩人對老人進行了安慰,厲春桔將“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愛你!”四句話寫在了紙上,請邵先生每天都對自己說這幾句話,學會笑,並委婉地和他探討了關於死亡的話題,引導他回憶自己的人生與生活。

“我們每次陪伴有嚴格的程序與時間規定,一般為40~50分鐘。”經過溝通,邵先生的神情有了些許放鬆。厲春桔她們與其約定幾天後再去看他。

7月30日,放心不下的厲春桔又去陪伴了邵先生。

8月3日,厲春桔和志願者們再次去陪伴邵先生。

而經過前兩次的陪伴,邵先生開始正視自己的病情,露出了久違的微笑。但因為病情惡化,他的進食情況越來越差,著急的女兒抱著厲春桔嚎啕大哭。“我們給她女兒做了如何臨終陪伴的指導,希望她能更好地陪伴父親走完最後一程。”

“我們陪伴的方式有很多,除了語言溝通外,還有祥和注視(眼)、用心傾聽(耳)、經典誦讀(舌)、撫觸溝通(身)、音樂溝通等。”志願者陸雪娟說,他們陪伴的目的就是給老人提供一個愛的氛圍,一個感受愛與陪伴的機會,從而讓老人在愛中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接納死亡,與死亡和解。

對於死亡 開始她也很恐懼

“一年前,臨終、死亡對於我來說是個很遙遠的話題。”1993年出生、去年剛從浙師大社會學專業畢業的陸雪娟坦言,對於死亡,剛開始她也很恐懼。

她至今清晰得記得自己第一次去市社會福利中心臨終關懷病房的場景:那長長的病區走廊和略帶灰暗的轉角。第一次去,有督導老師帶隊,陸雪娟心裡有些慌,但還是處於跟班狀態,等到第一次自己真正開始陪伴的時候,那種害怕感是那麼的真實。

“一個大房間,一張床,床上躺著的是一個瘦得只剩下骨架、嘴巴張著、目光呆滯的老奶奶,看到那個場景,心裡真的很害怕,我遠遠地站在邊上,不敢靠近。”陸雪娟家在廣西,農村裡對於這方面很忌諱,讀高中的時候,奶奶去世,她父母都不讓她靠近。當天,一起陪伴這位奶奶的還有另外一名志願者。“奶奶已經說不出話,主溝通握著她的手,輕輕撫摸著,我站在邊上,感覺那時間是凝固的,那種恐懼無法用語言訴說。再後來,換作我來做陪伴,握著她的手發現其實也沒什麼。”

克服了的內心恐懼,看到自己的陪伴對象在眼神與表情上有了回應,陸雪娟發現陪伴原來有時候只要用心握著老人的手,靜靜地坐著,讓對方感覺“我們在你身邊”即可。

漸漸地,隨著陪伴次數越來越多,陸雪娟對於死亡和臨終有了自己的看法。“原先去做臨終陪伴服務,見一次怕一次,實際上是對那種形體的害怕,現在習慣了,把死亡看作人生的另一種圓滿,也沒什麼。”陸雪娟說,這種陪伴需要專業知識支撐,也需要學會放空自己,因此平常她把工作與生活分得很開。“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

给他人照亮生命的归途——金华有支“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

志願者在充電

每一次陪伴 都是渡人渡己

“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愛你!這些話,有時候想想很空,但堅持下來了,發現可以給人帶來快樂。”57歲的馮仙華是醫路相伴“臨終關懷”項目中陪伴老人最多的志願者。

馮仙華原先在服裝廠上班,幾年前查出患了直腸癌。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她曾一度很壓抑,看到癌症患者都會讓她很不爽。“偶然的機會,加入醫路相伴服務中心,成了一名志願者,後來又接觸了關愛臨終老人。”馮仙華在北京、長沙等地接受過專業的臨終關懷培訓,專業的培訓和兩年多對老人的陪伴,不僅讓她放下了對死亡的恐懼,還讓她在調節心理狀態方面收穫很大,讓她覺得自己活得很有意義。

“我曾3次陪伴一位88歲的老太太。當時,她已經不會說話,很多人都怕見到她,我們選擇去陪伴她,給她不停地唱歌,漸漸地老人的狀況竟然好轉了。”馮仙華激動地說,有一次她去北京學習回來,發現老人已經從臨終病房換到了普通病房,看到她的時候,原先已經處於半昏迷狀態的老人竟然對她笑了。“這一笑是對我們陪伴的最好回饋,那種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就是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很值得。”那天,來看老人的女兒擁抱著志願者哭著說“你們真好”,而原先不會動的老人緊緊地握著馮仙華的手。“儘管老人不會說話,甚至大部分時間處於昏迷狀態,但我們給她唱歌、對她說話,她都知道。”半年後,老人離開了人世。馮仙華從護理員那裡獲知,老人走得很安詳。

自己身體不好,還每天不停奔波去陪伴老人,馮仙華的家人一度對她的做法很不理解,漸漸地看著精神狀態越來越好的她,家人變得支持了。“陪伴他們的過程,也是收穫喜悅與成長的過程,陪伴老人踏上歸途,不是為了表揚,而是學會感恩生命、感恩生活。”馮仙華說,每一次陪伴,渡人也渡已,她會一直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