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

教师这个工作是人人都熟悉的一个职业,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了解和理解。如果我们仅仅将教师工作理解成教书的,那就简单化了;而把教师的工作说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呢,则又有点夸张了。由于教师工作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所以教师的工作同时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特征。只有认识到这种特征,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师以及教育行业的种种现象。

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

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我认为是教师工作的形式方面。

教师的工作是面对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也可以说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它是国家的一个公益性事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由于它和千万个家庭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也就暴露在人们面前。它不像很多工作为绝大多数人所不熟悉,比如科研部门,又比如程序员工作等等,你不熟悉就不会对它说三道四,它的隐蔽性也就越强。而教师工作就不同了,谁又没当过学生?谁又没被老师教育过?显然,教师的工作是人人都熟悉的,也就留下了人人可以置喙的机会。

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让教师无处可躲,一旦被人抓住机会,就会被人指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少了呢,家长会说怎么老师这么懒,多了呢,家长会说这个老师疯了吗,然后讲一通应该如何如何的理论。再比如,教师惩罚学生也经常遭到家长的反对或投诉,他们能够说一大套教育理论,诸如应该关爱不应该放弃问题学生,还有什么应该鼓励和夸奖,不能处罚等等。一个被人晾在大太阳底下的职业,能够安静吗?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来实施吗?显然不能。

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

教师工作的隐性特征,我认为是教师工作的态度方面。

教师不是工人,工作成绩不是计件制;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的孩子,是活生生人,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你也就很难指摘老师的工作好还是不好。一个天天按时签到签退的老师上课未必认真,一个对孩子和颜悦色的老师未必真心爱孩子……

这种隐性特征让教师拥有了一张护身符,外人很难突破。你可以管得了我的人,但是管不了我的心,我按你的要求去做,让你无话可说,但是做的过程敷衍了事你也同样没法批评我。一个消极的老师,若使出混字诀,任谁也会束手无策。

二者的结合,就造成了今日的教育状况。举几个例子。

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

安全问题大于天,老师教书心惊胆战。

学校里的头等大事并不是学习和升学率,而是学生的安全。一个学校再好,只要出个学生安全事故,上到校长,下到班主任都逃不了被处罚。学生家长会闹得你鸡犬不宁,整个社会会议论的你无处可藏。所以,显性工作要做足,于是每天五分钟、周五十分钟、假期一小时的安全教育要做;每逢放假都要发好几份致家长的一封信,强调安全问题;无缝巡逻监管防止学生出事;禁止跑跳、禁止追逐打闹;春游秋游统统取消……

而隐性的呢,老师们都一个个心惊胆战的工作。不敢批评学生了,害怕他跳楼,遗书上写因为老师的批评那可就完了;不敢让学生自由活动了,摔断胳膊腿的可不好办;不敢布置强制性作业了,因为害怕学生因此而离家出走……如此等等,于是,教师都变得畏首畏尾,不敢随心所欲的教书;批评学生前先做好录音工作,批评学生后还得安排专人看着,防止他有过激行为。这种情况极大的伤害了教育的自由,让教师成了带着镣铐跳舞,哪能跳得好?

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

老师上班考勤严,外紧内松谁之过

我经历的这十几年里,考勤上,最初是不签到的,后来改成了签名,再后来又改成了指纹机。现在考勤制度严格到一个苍蝇也飞不出去校门。显性工作够到位吧,但是结果如何呢?

人肯定到点来了,但是心呢?工作的积极性呢?反而都下降了。很多教师用隐性的方式来对抗死板的坐班方式,伤害的是整个教育风气。所以,没有调动起教师积极性的制度都不是好制度。

长和老师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原来家长参与较少的时候,老师为了家校合作甚至要上门家访,家长要是知道了孩子违纪被老师打,到家还会再打一遍的。家校关系特别简单和温馨。现在好像有些变化。比如,去年有个小学老师因为收了家长88元红包而被家长钓鱼执法告到教育局里,弄了个很严重的处罚。从那以后,我更加坚定了决心,不在家长群里玩抢红包的游戏,因为危险啊!

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

不仅如此,老师在全面溃退,在收缩。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做着防御性极强的管理。表面上家长和老师更客气了,交流更规范了,但实际是温度低下来了,心的距离远了。总之,教师工作的显性特征,让它暴露在外,容易让人攻击;教师工作的隐性特征,让教师的态度隐蔽性极强,外人很难发觉其变化。真的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让教师自由的呼吸,独立的管理,也希望广大同仁经过努力,能让消极走开,能让阳光进来,让教育更健康!

我是晓行致良知,喜欢观察教育、思考教育,您的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了让教育变得更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东方IC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