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化療副作用大,手術風險高,怎麼通過「飢餓療法」餓死癌細胞?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惡性腫瘤由於其異常生長、增生迅速,且易轉移等特點,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目前,臨床上針對惡性腫瘤的三大治療手段主要是手術、放療及化療,但術後炎症、併發症及毒副反應等問題限制著它們的發展。但你知道,癌細胞是可以“餓死”的嗎?

放化療副作用大,手術風險高,怎麼通過“飢餓療法”餓死癌細胞?

“飢餓”療法是一種腫瘤治療新方法,它主要通過阻斷腫瘤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營養、能量的供應等方式,最終實現“餓死”腫瘤細胞的目的。

“飢餓療法”的原理是什麼?

腫瘤飢餓療法所採用的具體方案是圍繞腫瘤血管形成所必需的因素和條件來確定的,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一是消除腫瘤血管形成因子的作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家族是血管形成的最重要的調節因子,通過與其相應受體的作用,傳遞相應的信號,選擇性增強血管內皮細胞的有絲分裂,促進血管形成,提高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漿大分子外滲沉積在血管外基質中,促進新生毛細血管網的建立。因此,以VEGF及其受體為靶點,用抗體中和其作用,或用天然及合成的抑制劑阻斷其信號傳導,在理論上有可能達到抑制腫瘤血管形成的效果;

放化療副作用大,手術風險高,怎麼通過“飢餓療法”餓死癌細胞?

二是抑制或殺滅增生的內皮細胞,使血管不能形成。現已知,如血管抑制素、內皮細胞抑制素等均能起到這種作用;

三是抑制基底膜和細胞外基質的降解。血管形成過程中除需要細胞因子與受體的作用及內皮細胞的作用外,還需要基底膜和細胞外基質的降解(主要由基質金屬蛋白酶催化完成),故抑制這種降解也是抑制腫瘤血管形成的一個方面。

“餓死”癌細胞的療法早已有之!

實際上,“餓死”癌細胞的想法很早就有了。早在1971年,哈佛大學佛克曼教授就提出這一設想,通過單克隆抗體中和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就能切斷腫瘤細胞的血液及營養供應。這種抗腫瘤療法被稱為“抗腫瘤血管生成療法”,也被形象地稱為“飢餓療法”。1994年,哈佛大學癌症研究中心曾採用該療法一次治癒了7只劉易斯肺癌小鼠。目前,“抗腫瘤血管生成+抗腫瘤細胞增殖”的“A+治療方案”已在許多醫院普及。

放化療副作用大,手術風險高,怎麼通過“飢餓療法”餓死癌細胞?

近年來研究表明,VEGF在腫瘤早期血管形成、生長中起重要作用。針對抑制VEGF及其受體的治療劑,如抗VEGF和VEGFR-1的抗體,阻斷VEGFR-2信號傳導的小分子抑制劑和可溶性的sFlt-1等等,均已進入臨床試驗。目前已有60餘種不同的抗血管形成的治療藥物正在進行各種腫瘤的臨床試驗,還有更多的候選藥物正在進行臨床前試驗。

2003年底,權威雜誌Science評出了本年度世界十大科學成就,“腫瘤飢餓療法”名列其中。研究人員宣佈,經過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一種抗血管形成藥物與傳統的化療藥物聯合使用,使晚期結腸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得到了延長。科學家指出,把抗VEGF的治療和化療或放療結合起來,比使用任何單一的療法更有效。同時還指出,上述對結腸癌有療效的方案,對乳腺癌卻療效不明顯,提示抗血管形成治療也需因病而異。

“餓死癌細胞”離實際應用還有距離!

不同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分佈在不同細胞,行使相同或不同功能,比如單糖運輸、己糖運輸、雙向運輸等,而每種細胞上分佈著不止一種類型的葡萄糖轉運蛋白,這就使得GLUT1的功能被抑制後,其他葡萄糖轉運蛋白將代償其功能。以GLUT3為例,它主要分佈在神經元和胎盤組織,當腦瘤患者的GLUT1被抑制後,仍然可以依賴GLUT3攝取葡萄糖,因此癌細胞還能繼續生長。同時,GLUT1還有一個易被誘導的特點,即葡萄糖水平低,它就高表達;葡萄糖水平高,它就低表達,這就使得將來使用抑制劑會面臨“水漲船高”的難題,也就是活性很難抑制或易誘發耐藥性。

放化療副作用大,手術風險高,怎麼通過“飢餓療法”餓死癌細胞?

雖然GLUT1蛋白質的結構已被解析出來,但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研發、臨床前及臨床試驗等尚未開始,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解決上述特異性及誘導性等方面的問題,也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現在就一味憧憬它美好的抗腫瘤臨床應用前景,似乎為時過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