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下半場,合規號角聲中 技術賦能加速金融生態蝶變

金融科技的發展,從蓬勃而生,再到2017年,經歷了現金貸的速生速死、赴美上市的潮起潮落、流量巨頭的加速佈局。

監管的手起刀落,再到今年夏天爆雷不斷,“兩岸猿聲啼不住”,金融科技的“輕舟”在監管的勁風下,向著合規方向一帆前行。

在金融科技的下半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經典論斷,對金融科技企業而言也有了更貼切的體會:在合規展業中,技術硬實力的分量越來越重。

金融科技下半場,合規號角聲中 技術賦能加速金融生態蝶變

合規展業,

金融科技迎來下半場

隨著行業自我調整,監管的不斷完善,金融科技的合規發展之路越來越明晰,金融科技正迎來下半場。

9月4日, 普華永道發佈的《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指出,科技為金融服務賦予了巨大動能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系統性風險來源,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還是監管機構,都要深刻理解這種變革蘊含的機遇和挑戰。而在金融科技3.0模式下,未來的創新將圍繞3個E展開,即Efficiency(效率)、Experience(體驗)和Ecosystem(生態圈)。

金融科技正從多維度地改造整個金融行業,金融+科技帶來的更是一種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的深層次變革,正在加速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根據這一邏輯推理,未來金融行業的競爭,將是牌照、網點或規模的競爭,同時也是科技之爭、服務之爭、體驗之爭。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早前就提出,三大因素影響著未來金融格局的變化,第一,中國實體經濟的結構的調整;第二個,國際政治和金融格局的變化;第三個因素,就是科技。

隨著合規展業的號角吹起,金融科技科技愈發意識到技術驅動才是不停歇的前進之路。

金融科技下半場,合規號角聲中 技術賦能加速金融生態蝶變

科技偉力,

加速變革金融生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斷。兩次工業革命對於人類社會的巨大改造,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巨大賦能效應,都讓人類對於科學技術的偉力深信不疑。

對於步入下半場的金融科技行業而言,技術的作用同樣如此,技術已經深深融入行業血液,加速傳統金融生態的變化。

在2017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峰會上,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認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新技術是重要的源泉,並且通過促進組織創新、專業化及生產創新等,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信息化社會改變了人類原有的分工模式,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帶來了種種的數字化經濟。

其中,科技加速了對金融要素的直接衝擊。例如傳統金融部門之所以需要專業化的中間服務,就是有效解決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搜尋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費用、規模經濟等問題。

而各類新技術不僅可以更有效地解決這些制約,提高效率並使風險可控,也可能帶來分佈式交易機制的新挑戰,形成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要素。

金融科技不是金融企業的簡單觸網,而是通過技術深入到金融業務的核心,通過風控、交易、大數據建模等多種模式的創新,改變整個金融的運作方式。

2013年,是中國的金融科技元年,在短短几年中,科技偉力對於中國金融業的巨大變革力已經充分彰顯。2017年畢馬威諮詢公司發佈的《全球金融科技100強》報告中,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中有5家為中國公司,中國企業榮居前三甲;美國國際貿易署發佈的《2016頂級市場報告》認為,中國金融科技市場總體發展居全球第二。

強監管之下,迴歸行業初心,重新踏實下來做技術,正成為行業一種自發的迴歸。

普華永道發佈的《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中顯示,各類機構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和應用在不斷深化。超半數的受訪傳統金融機構正通過不同形式自主進行金融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亦或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建立多樣化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近年來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策略也有所轉變,迴歸技術逐漸成為趨勢。

金融科技下半場,合規號角聲中 技術賦能加速金融生態蝶變

AI賦能金融,

加速拓寬金融服務邊界

隨著前有京東金融、後有螞蟻金服相繼宣佈去金融近技術,金融科技公司的去金融化正在成為一種主流,最終成為科技公司的發展勢頭開始變得愈加明朗。不少金融科技企業在新技術湧動之時,爭做弄潮兒,在苦修內功之時,已經邁出了技術輸出、賦能全行業的腳步。

1、AI成金融科技新引擎

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正作為傳統金融的重要補充,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安全、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模塊化業務模式,並在金融產品、服務渠道、服務方式、風險管理、授信融資、投資決策等方面引起新一輪變革。

這其中,人工智能及智能金融極為引人關注,正成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今年3月,“人工智能”一詞首次出現在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而4個月後,首個國家戰略層面的AI發展規劃既已頒佈,人工智能將是中國未來十年成為世界最主要經濟體的核心引擎。

此前,國務院正式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的理論與應用總體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AI 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萬億元。

其中,有關智能金融的規劃提到,計劃建立金融大數據、風險智能預警與防控系統,鼓勵創新產品和服務形態並應用智能客服、智能監控等技術。

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李開復認為,人工智能在中國爆發的第一個且最大的領域一定是金融。“這是人工智能的黃金時代,其最好的應用領域之一是金融,因為金融是唯一純數字和錢的領域。”

2、金融科技平臺苦修內功外,加速技術輸出

對於人工智能的看好,讓李開復所帶領的創新工場投資了不少這個領域的創新公司,智融集團就是其中之一。

這家公司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消費信貸領域,扮演的角色是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對目標客戶進行信用評估。

憑藉領先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實力和成熟的金融領域應用經驗,智融集團與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國內頂尖金融科技企業,共同躋身億歐發佈的“2017中國金融科技50強” 榜單,旗下已擁有幫助用戶獲取消費信貸服務APP用錢寶、I.C.E.人工智能風控引擎及慧誠幫幫PaaS信貸過程管理平臺三大核心業務。

其中,智融自主研發的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I.C.E.風控引擎”——Identification(識別)、Calculation(計算)、Evaluation(評估),分別對應了“柯南特徵工程”、“Anubis大數據計算框架”、“D-AI機器學習模型”三大組成部分。

在今年的朗迪峰會上,智融集團CEO焦可介紹:“我們的模型不斷地優化,而且在線上有上百個模型並行在跑,這樣可以判斷在不同的模型下,哪種特徵更有效。計算帶來的速度提升也非常明顯,在進行人的風險判斷的時候,僅只需要8秒。這個時間在業內是非常快的,也很好的滿足了消費金融實時性的需求。”

在焦可看來,“智融集團帶給行業的不僅是新的商業模式,而是技術的變革。就像新能源汽車有別於其他汽車在於內在引擎的不同,智融的內在引擎,就是人工智能技術。”

憑藉自身過硬的人工智能技術,智融集團作為頂尖的金融科技企業邁出了技術輸出的腳步,加力賦能全行業。

2017年初,智融集團實現風控能力和過程管理能力的對外輸出。

在金融科技戰場上的磨礪,智融集團的數據積累和團隊實力正得到行業內客戶越來越多的認可。目前,智融集團累計服務人次超過2500萬,依託背後帶來大量的用戶行為和實際借貸歷史所產生的模型,正為合作方帶來巨大的價值。團隊的技術實力方面,智融集團在行業裡也非常突出,公司裡面絕大多數員工都是工程師,其中很多來自於BAT等頭部互聯網企業。

在今年,智融集團全面實現金融科技服務各環節的能力輸出,在朗迪峰會上,焦可介紹智融集團在金融科技賦能行業的舞臺上在獲客、風控角色、資金、貸後和客戶管理角色四大方面,實現了包括用戶觸達、風險控制、業務流程以及過程管理等全流程的技術輸出。

焦可認為,to B將是金融科技發展一個大的趨勢和風口,但從to C到 to B並不是一種“明顯的斷代式的轉化”,而是“用一種更高效、更線上的方式進行升級,比如說獲客,智融可以用更新式的獲客方式幫助行業去達成;風控,不再依賴傳統的人工線下風控;在貸後管理和客戶管理上,智融實現了智能客服和智能催收,這些工作賦能到行業,完成了一種角色的演變、一種能力的演變”。

在焦可看來:“金融科技真正的下半場來自於技術的革命,要通過技術賦能,把傳統金融無法服務的人群服務掉,解決傳統金融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形成價值,形成勢能,形成技術點。”

智融集團正成為金融科技的標杆企業,在擊破傳統金融痛點的同時,加速技術賦能全行業,正在推動金融科技的蝶變之路上篤定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