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和王之渙《涼州詞》都是名篇絕唱,誰更勝一籌?

一綠浮芳


首先說明一點,王翰和王之渙的《涼州詞》,都是組詩,各有兩篇,這裡只選擇各自最出名那一片說。至於誰更高一籌,題主自行判斷吧。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這首詩,有評曰:“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看,王翰開篇就寫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你想到的是什麼?那是一副盛唐景象,眼前琳琅滿目的夜光杯、香氣四溢的葡萄美酒,人們在這裡大辦宴席,其樂無窮。

接著,人們在“欲飲”還未飲時,傳來了陣陣琵琶聲,那是急促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大家舉杯痛飲,使得前面所描繪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突然就活了起來,使宴會的氣氛頓時熱烈了起來。

最後兩句,作者表達出來的不僅是“醉臥沙場”的豪放,也有“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樣九死一生的勇氣和精神。這樣的豪放和激情,表達出來的感情和前面宴席的熱烈氣氛是相輔相成的。

為什麼說他悲呢,我一直認為這是一首反戰詩,沒有人喜歡戰爭,因為那是用生命和鮮血來做賭注。前一秒還在舉杯豪飲,興致飛揚的將士們,下一秒可能就戰死沙場了,這是對生命(可能)即將逝去的哀嘆,這裡的“悲”,不是悲涼,而是悲壯。

我更喜歡這首詩的前兩句,他是熱情的、狂熱的,讀來就使我為之激動。但我也敬佩後兩句,鎮守邊塞的將士們,哪怕知道生命朝不保夕,但依然充滿激情,視死如歸。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我對這首詩感情很複雜,小時候學書法,我寫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這首詩。後來,同學們都得獎了,只有我,直到現在寫的字還宛如狗刨了一般。

這首詩起筆很妙,你看即使浪漫如李白,也說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只有王之渙敢說黃河之水是從地上一飛沖天,這個畫面感非常強烈,描寫的氣象也非常廣闊:波濤洶湧的黃河之水,竟然拔地而起,衝上雲端。

第二句描寫邊塞古城,這是本詩的主體,如果要入畫,那這幅畫的主體必然是“萬仞山”,遠上白雲的黃河則是畫的背景,也正是萬仞山的反襯,愈發突顯此城的地勢險要和孤危。

前兩句寫邊塞的雄壯風光和邊疆孤城,第三句卻一轉,寫到到羌笛之聲。

羌笛為何要怨楊柳呢?因為“柳”與“留”諧音,在古時,人們不但在送別時要用互贈楊柳,表達不捨之情,在看到楊柳時,也會引起離思之苦。

你想,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想要折柳寄情也是不能,所以在聽到羌笛之聲也似乎在“怨楊柳”,這個怨字用得尤為傳神。

第四句“玉門關”更說明了詩人的離愁和怨,玉門關是通往西域的要到,反過來說,玉門關就好比一條界限,關外是苦寒之地,關內就是自己的祖國,這正是蘊含著詩人無限的鄉思。

對比兩首詩

王翰的《涼州詞》,寫邊塞將士的豪邁氣勢,和視死如歸的精神,詩中有悲,是悲壯。

王之渙的《涼州詞》,寫邊塞將士的鄉思,有不得還鄉的怨,卻也是一番壯麗的邊塞景象。

我們說這是盛唐之音,是因為詩中有盛唐人的廣闊心胸。

至於誰更勝一籌,又何必去分個高低呢?




也可自話


很多人都寫過涼州詞,然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王翰與王之渙的。

《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非詩題,是涼州等邊塞地區一帶流行的曲調名,慷慨悲歌,很多詩人喜歡填寫新詞。

都是七絕,都是詩人久負盛名之作。

王翰擷取的是戍邊將士欲赴沙場,痛飲狂歌的畫面,王之渙更像個攝影師,從遠而近,鏡頭對準了邊塞雄渾蒼涼的背景。

王翰的詩勝在格調,豪放樂觀中又不免悲壯沉鬱。

開篇即是盛大的宴會,熱鬧絕倫,激情四溢,葡萄美酒,精美的夜光酒杯,還有豪爽的推杯換盞暢快痛飲的人群,絲毫與戰爭死亡無關,然而,酒飲歌盡,是沙場征戰,幾人可回的殘酷與悲壯。所以這是將士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豪情滿懷,悲壯慷慨。

王之渙的詩勝在意境,孤城雄渾壯美卻又蒼涼寂寥。

黃河洶湧逶迤得如巨龍穿梭雲間,群山高聳中是一座孤城,宣告他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氣勢,卻又免不了被世人遺忘的可憐。高傲的城池響起悲涼的柳笛聲,那是戍邊將士夜深人靜無法抑制的鄉愁。

王翰的詩,以豪壯的愛國情攝人心魂。

宴會的肆意縱情,熱鬧無比的背後是將士沙場勝負難決,生死未卜的悲情,莫要笑我瘋,這可能是最後的狂歡,為國捐軀,雖死猶榮。

王之渙的詩,更強調個人的悲喜哀愁

大河高山,壯闊絕美,是大唐大好河山,是將士的驕傲,然孤城暮色,柳笛聲殘,是將士疲累不堪無人可知的鄉愁,是被孤立於偏遠荒涼地區的孤苦落寞。

王翰的詩,筆法重渲染,以樂襯悲。

葡萄美酒,酒香四溢,夜光酒杯,玲瓏剔透,馬上琵琶,樂音激奮,鏗鏘有力,無一不在渲染,聲色光影,目不暇接。

王之渙的詩,刻意繪景,奇麗孤絕。

雲間黃河奇麗,猶如緞帶飄逸,萬韌高山孤絕,是天然屏障,一座孤城,就顯得格外悲壯蒼涼。邊塞獨有的奇景,給人震撼的力量。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評王翰的詩:“氣格俱勝,盛唐絕作。”

《詩境淺說》評王之渙的詩:“此詩前二句之壯採,後二句之深情,宜其傳遍旗亭,推為絕唱也。”


一綠浮芳


我都不知道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到底在說寫什麼鬼東西。。。欣賞詩詞全靠YY嗎? 看見唐詩就說“盛唐氣象”?看見上戰場就是“愛國情懷”?是覺得“百度詩人”當不下去了,轉型成“意識流詩人”了嗎?

對著一道麻婆豆腐連哪個菜系都分不出來,就靠著一句“色香味俱全”就能裝成美食評論家出來混吃混喝的嘛?很悲哀....不說了,不說了,回到正題。

先看看王之渙的: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這首詞的好處,在壯筆和深情巧妙的兼合。把戌守者因孤獨而升起的離愁,置於如此恢宏、空曠的景色,已是無端深刻,下句又在此中情景中,聽得羌笛吹《折楊柳》曲,又把帝王恩澤不到玉門關,委婉的寫成春風不度,便在深刻中有萬般曲折。

其次,這首詩還有一處爭議------即“黃河”還是“黃沙”。《萬首唐人絕句》中“黃河”作“黃沙”;計有功《唐詩紀事》作“黃沙直上”。葉景葵認為此處應該是黃沙,蓋因為玉門關在敦煌,離黃河流域很遠,所以覺得黃河處與下三句皆不貫串,甚至覺得此詩之佳處不知何在。但這種說法是比較侷限的,如果不把黃河定指為黃河流域,但做黃沙似河而解。那麼“黃河遠上”比“黃沙直上”是更有空間立體感的。


再看看王翰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王翰

這首詩,自古評價最為妥帖的便是《唐詩別裁》中所言的:“故作豪飲曠達之詞,而悲感已極。楊仲弘論絕句,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盛唐多與此合。”

初讀前兩句,便只覺得豪放灑脫,但把這種“醉夢生死”的情感放在“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戰場上,卻平添一股極深的悲涼。甚至再倒回去看前兩句,你會在這種戲謔的放縱下,葡萄美酒竟似血色,醉臥沙場好似正在等待解脫。宛如黑色幽默一般,看著好笑,但實際上是笑中帶淚的。


總而言之,在技巧上,這兩首詞其實是相差無幾的。但王之渙立意只在戊軍之離愁、君恩處徘徊;而王之渙則更深入到軍士們面對戰爭時,那種生死不定又無力拒絕的悲壯。就此點來看,王翰當更勝一籌。


無聊到巔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其實關於《涼州詞》,王翰與王之渙各寫了兩首,都以其中一首成為名篇絕唱。

從題材上講,兩首詩歌都屬於邊塞詩,但內容和風格上大有不同。王翰版的《涼州詞》側重寫征戰之前將士們開懷暢飲的豪壯場面,而王之渙的《涼州詞》側重寫邊關壯闊而孤絕的塞外景色。

但就整體風格和意境而言,個人更推崇王翰的《涼州詞》。常年征戰邊關本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在王翰的筆下,卻又另一番豪放與壯闊。征戰之前,開懷暢飲,即使琵琶催發,也能視死如歸,壯懷激烈。

尤其是最後一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特別有感染力,一語道破戰爭的殘酷與展示的豪壯。和著蒼涼的琵琶聲,黃沙飛土蔓延的邊塞,卻有這麼一群視死如歸的戰士,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抱著必死的決心捍衛中華民族的疆土,怎麼不令人敬畏。

在敬畏的同時,也深感到戰爭的殘酷。因為殘酷,所以更顯悲壯。明知道奔赴了戰場,很多時候就已經是命不由己,九死一生。但可愛的戰士,仍能樂觀而勇敢地面對琵琶催發的戰事,開懷暢飲,以盡其情,以壯其行。

而王之渙的《涼州詞》,雖然將邊塞孤絕壯闊之景描繪得淋漓盡致,也從側面流露了戰士的故園之思,但更多從政治上暗諷了對朝廷“春風不度玉門關”的不滿。

這樣的家國之思同樣感人,但不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更為直觀,更為令人震撼。


此箋


《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首詩起筆前兩句,寫出驚喜,興奮,歡樂暢飲的歡快場面。語句絢麗優美,音潤清脆悅耳,場面豪華氣派,氛圍熱烈,表現西北軍人豪爽性格。

三、四句寫出軍人們開胸暢飲,互相勸酒,豁達豪放的性格。醉臥沙場,死了又如何,視死如歸,有幾人上了戰場能回來。表現出豪邁的英雄氣概,情緒樂觀向上,用微笑面對戰爭的死亡。

《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主要寫西北大漠特有的景象,正是這特有的景象才襯托出邊疆戰士孤零寂寞,既悲壯,這景,這羌笛聲勾起思鄉之情。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兩句寫出來了遼闊空曠大漠中,遠遠望去,黃河北流,與天邊地平線的白雲相接,氣勢宏大,身臨其境的感覺,詩的象和意境極佳。寫出了西北邊疆遼闊,壯觀,孤零零的景物,襯托出邊疆戰士心情,但悲而不傷,婉而能壯。表現出戰士曠達心胸。此情此景,西北羌笛之聲,自然引起思念家鄉,但為了國家,為了家鄉的安寧,也無須怨恨。

這兩首詩藝術成就都很高。如果從描寫西北邊疆特有景象來看,王之渙的巜涼州詞》更勝一籌,意象,意境都是絕無僅有的。若從詩的整體上看王翰的《涼州詞》更能表現戰士們開胸暢飲,樂觀,豁達,為了國家,為了家鄉的安寧,面對死亡,視死如歸,士氣高漲。豪邁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瀝盡致。或許這方面更勝王之渙的《涼州詞》。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歡迎各位朋友點評和指導!


陽光18486


《涼州詞》,又稱《涼州曲》,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

開元年間,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並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涼州曲》就是其中之一。

寫過《涼州詞》的詩人不止王翰和王之渙,但以二人的這兩首最為出名。

《涼州詞》王翰版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王之渙版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翰和王之渙都是盛唐邊塞詩的經典之作,都是千古傳唱的經典詩篇,有意思的是,兩首詩都曾被後人推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明人王世懋說:“於鱗選唐七言絕句,取王龍標”秦時明月漢時關“為第一,以語人,多不服。於鱗意止擊節”秦時明月“四字耳。必欲壓卷,還當於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

王世懋說,李攀龍把王昌齡的《出塞》定為七絕壓卷,別人多不服,《出塞》只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好。如果一定要選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一定要從王翰和王之渙的這兩首《涼州詞》中選。

不過王世懋也沒說這兩首詩哪首更好,顯然他內心裡也是很難抉擇的。

將兩首藝術巔峰的詩放在一起,一定要評個高低,這是很難的,因為它們在技術上都是完美無缺的,所不同是的表達的情感不同,詩歌的意境不同,詩的風格氣象不同。

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偏愛,但這並不能說明哪一首就要好一點。

對於小樓來說,欣賞好詩,就像欣賞美女,從來不厭其多。

王翰的《涼州詞》表達的是是一種即使身處沙場,依然要縱情飲酒,即使身處生死邊緣,依然要對生活充滿激情的情感。這首詩的精神內核,是一種令人嚮往的激昂向上的酒神精神。

而王之渙的《涼州詞》,則讓我們感受到了邊關的荒涼,感受到了戍邊戰士的悽苦,但卻不會沉淪在這些消極的情緒中,反而在荒涼中感受到了雄強,在悽苦中感受到了悲壯,讀之情緒高昂,慷慨悲壯。

兩首詩都是令人擊節讚歎的壯美詩篇,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不必區分高下。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新《涼州詞》

大野漠漠秋風吹,離家戍在漠北圍。

不見飛書長醉酒,羌管勝過號角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