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知道黃金貴重的?

遠方64407061


黃金的化學性質極其穩定,在自然界中很難被氧化,所以多以單質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說,自然界中存在著天然的黃金,不需要經過冶煉。

例如,我們常用的成語“披沙揀金”,就是指從沙子裡淘出天然的金粒。當年美國西部有很多淘金者,也是為了淘到自然的黃金。

那麼,為什麼黃金這麼貴重呢?

因為黃金有很多優良特性:

性質穩定、存量稀少、易於分割、便於儲存。

黃金滿足了一般等價物(也就是貨幣)的一切性質,在沒有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古代,黃金就是最好的貨幣。

因此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



夢露居士


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黃金使用歷史。

早在商代早期,就有黃金飾品問世。在河南鄭州的商代早期墓葬裡,就出土有珥形金飾。在河南輝縣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陽小屯殷墟,更是出土的金塊、金葉、金箔等物。

說明早在三千餘年前的時候,古人就開始發現黃金這樣金屬,並用之做一些飾品。

這種金光閃閃的金屬,自出現就成功吸引了古人的注意力。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出產黃金,《戰國策》記載: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管子》稱:“楚有汝漢之金”。憑藉黃金這個特產,楚國以金為貨幣,讓其他國家羨慕不已。

《漢書》記載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3年)皇帝賞賜黃金100多次,《後漢書》記載東漢(公元25~189年)皇帝賞賜黃金9次。
在之後繁盛的唐宋時期,以及商品經濟逐漸擴展的明清時期,黃金的更是成為天然的珍貴貨幣。

那麼古人是怎麼知道黃金這個東西很珍貴呢?

首先還是因為黃金產量低,物以稀為貴。

從世界歷史進程來看,古人開採金礦,都是從採淘砂金開始的。金這種金屬的化學性質穩定,在自然界有砂金這種形式存在,其實就是含金的礦層,在河流的自然篩選下,在特定的地形中形成一些富集,古稱“河金”或“麩金”。

天然存在的黃金,俗稱“狗頭金”

古人發現後,就開始有“淘金”這一工作。之後有發現含金之礦層,就有了掘井開採礦層,然後再水衝淘洗的辦法。這些工作是很艱苦的,在古代技術條件落後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現代淘金者的簡單裝備

淘到的金子

唐代劉禹錫有詩:“日照澄州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提取困難,所以產量低,產出少,就珍貴。

古代珍貴的東西很多,為什麼黃金這麼出名呢?

還是與黃金的物理化學性質有關。

黃金的密度大,同等體積下質量大,再者延展性好,可以加工成各種精美的飾物。易於分割,這是優質貨幣必須具有的性質。黃金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易磨損,不易氧化或受侵蝕,在土裡埋上幾千年,出土後灰一吹,照樣金光閃閃。

海昏侯墓出土的漢代金餅

馬克思曾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確實如此,黃金一開始出現並不是貨幣,但是在世界範圍內,都認可黃金作為貨幣儲備的重要作用,這一切都要得益於黃金的全球產量限制和黃金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


熊二讀史


黃金在作為貨幣之前,是有使用價值的,也就是說黃金本身就是有價值的,這和紙幣是不一樣的。

人們最開始是以物易物,你給我一隻羊,我給你十隻鵝,但畢竟不方便,所以人們使用過貝殼作為貨幣。

金礦的意思是,可以直接開挖,而且黃金比較容易提煉,更重要的是黃金不是那麼硬,也不是那麼軟,剛剛好。於是可以製造各種形狀的首飾、器皿,這些首飾都是有價值可以賣的,買來的首飾不喜歡還可以重新融化打造自己喜歡的樣式,久而久之,人們就拿黃金來買東西,於是黃金就變成了貨幣。

其它金屬要麼太硬,交易的時候不容易切割,要麼容易生鏽,要麼儲量太大,所以歷史就選擇了黃金作為貨幣。


上丞工作室


首先黃金很好看。

然後黃金很穩定,不容易生鏽,不容易被腐蝕。

然後黃金又比較軟,打薄片,打首飾非常方便。

最後黃金很少,物以稀為貴。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鐵礦都變成金礦,馬上金價就會掉下來。


飛鷹走馬大誰何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黃金作為貴重物品在全世界範圍內是公認的,從出現開始一直到今天,一直延續了它的貴重屬性,這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如果總結歷史上曾經出現的貴重物品特性,會發現它們有很多共性。

第一就是稀缺性,稀缺但是不能太稀缺,必須要有一定規模讓人可以發現利用。黃金由於在地殼裡含量稀少,稀缺性就一直延續下來。而歷史上有很多階段性稀缺的東西,比如說玻璃,比如說瓷器,比如說鋁。這些東西都曾經在某一階段某一地區特別稀缺,特別珍貴,後來由於技術儲量等原因,變得不再珍貴。但是黃金不一樣,從古至今就一直保持了它的稀缺性。

第二就是穩定性,這個穩定性一是體現在它本身性質穩定,二就是要成分構成外部表現穩定。黃金的穩定性就不必說了,到哪都是金黃色有光澤,自然條件下基本不會腐蝕。像其他東西呢,比如說玻璃都有透明的特性,陶瓷都有堅硬光潔的特性,鋁都有輕巧銀白的特性。如果黃金不是穩定的,比如有的黃有的綠有的藍,那也不會被人重視。

第三就是加工方面的優異性能,人類利用的金屬有不少,比如金銀銅,加工銀子吧,過一陣子就會發黑,加工銅器吧,時間久了就會生綠鏽,只有金子,不管怎麼加工,放置多久,永遠都是黃澄澄,閃閃發光的。再一個金子很軟,易於切割打薄。而且黃金特別重,拿在手裡特別有分量有質感。就這樣,大家越來越發現了金子的好處。

第四就是金子有可能是人類最早發現利用的金屬,因為黃金化學性質太穩定了,自然界裡大多都是單質形式存在,人們發現金子可能就是現成的,閃閃發光的一塊,發現的早自然資格老,也最受重視了。

第五是我猜測的原因,就是金子漂亮。可能人類因為掌握了使用火的方法,對閃閃發光的東西總是抱有極大的興趣和好感。這金子就是閃閃發光的,而且與火一樣是黃色,自然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

在對待黃金的態度上,全世界人是驚人的一致啊。比如說古埃及有個特別出名的黃金面具,是在法老圖坦卡蒙墓裡發現的,特別的精美漂亮,距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而我國在2010年江蘇考古發現了21枚金幣,確定是楚國的貨幣,名字取郢愛,距今也有兩千三百多年曆史了。

在我國古代,由於黃金儲量和開採限制,並沒有當作最主要貨幣流通,但一直都是最珍貴的貨幣和物品,主要被皇家官府採用,尋常百姓根本接觸不到。

到了近現代,黃金可以大規模開採了,地位更加鞏固。美國在二戰以後就是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和接近四分之三的黃金儲備在全球確立了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稱之為佈雷頓森林體系。

現在鋪天蓋地的黃金首飾更不用說,大量的白金首飾也是以黃金為基礎製造的。黃金的地位已經是不可動搖了。


一覽眾河小


物以稀為貴!

這還得從偉人的那句至理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說起,這話裡面藏著自然辯證的大智慧,貨幣社會發文明發展的後天概念。


而金銀則在“貨幣”這種概念出現以前,就已經存在於自然界之中了,不管有沒有“貨幣”概念的出現,金銀都會很可觀的躺在那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而貨幣天然是金銀,是說的人類社會商品經濟發展起來以後,金銀開始並不是作為“貨幣”出現,而是商品,在成千上萬或者說琳琅滿目商品中的一員。

交易的次數多了,時間久了人們就發現了以物易物貿易的不足,那就是你拿的物品可能是別人暫時不需要的,也就是說今天不需要,但明天可能需要,但是這種物品又不便儲存,有個保質期啥的,或者說以物易物的參與者急需要通過交換,很可能不止一次,來獲得自己最急迫最需要的物品。


這時候對於“一般等價物”,也就是一種商品可以折換任何東西,至少說比一種要多的東西,這種“一般等價物”,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中,貝殼、羊皮甚至說銅、斧頭都充當過類似的角色。

但人們很快又發現,很多東西價值不大,需要很多來交換,這在物質匱乏、生產落後的年代,想要大量獲得某種物品本來就不現實;還有一些太過笨重,不方便攜帶,如果用這些物品當貨幣,也不方便。

開始金銀可能只是發生在一些人或著一些地區的商品貿易之中,善於總結的人們很快就發現,金銀比其他東西一是價值大、但體積小,便於攜帶,於是金銀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現象便愈發頻繁。

日積月累,直到金銀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也就出現了。


歷史三日談


黃金的貴重地位是由人類來主導的,黃金的優越性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慢慢的發現的。

人類在進化中從最初的以物易物,發明了貨幣的概念。最初的貨幣是貝殼、羽毛,還有用過牲畜的。後來人們發現這些東西並不適合做貨幣。比如貝殼之所以被當做貨幣,是最初比較稀少,人類獲取到的貝殼很少,而貝殼又有比較漂亮的外觀。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進步,對於貝殼的獲取越來越容易,貝殼變的越來越常見了。而且這些東西還容易損壞,不好保存,這時候它就不適合來充當貨幣了,羽毛和牲畜也是一樣的道理。

人類就開始慢慢的用其他的東西來代替,比如剛發明織布的時候,還用布來當貨幣。

後來人類就發現了金屬的優越性,容易保存,還可以打造成各種形狀等等。後來慢慢的在金屬中發現了銅,它的優點非常多,很適合當做貨幣。被當做貨幣的貴金屬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個是比較少。二是容易保存,不會腐蝕變質。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漂亮。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成,人類能開採的金屬也越來越多,人類發現了黃金和白銀。尤其是黃金,它獨特的顏色非常招人喜歡,人們便把黃金打造成各種裝飾品。

縱觀各國的歷史,人類對黃金的利用,最早都是用來做飾品的。

因為金礦比較少,開採難度也比較大,所以價值就慢慢的得到了提現,變的越來越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