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往何處去

西安往何處去

1

一連很多天,有本書被我扔在車子副駕上載過西安的大街小巷——吃飯、喝茶、上班,得閒時總要拿出來翻讀幾頁。這本名為《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的馬克思單行冊,描寫了大變革時期法國特別是巴黎內部錯綜複雜的階層利益,以及由此而來,面對變革不同眾人的本能應對——也即階級分析法。

在我看來,就文筆來說,這本小冊子可謂馬克思最具感情張力的著作之一(其充沛和激烈程度可能僅次於稍後的著述《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以至於每翻讀罷了,有些似曾相識的話語總是激盪在我的胸口,想要下筆說些什麼。

所以必得讀些別的什麼書來調和心情。我的工具是閱讀英國老派知識分子的保守論調——儘管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在國內是常被混淆的詞彙,姑且一以言之——從阿克頓勳爵、以賽亞·伯林,到近代的蒂莫西·加頓艾什。

然而這些做法於事無補。英國老派知識分子用優雅散漫的筆調羅織出一幅幅歷史圖景,這其中更引人矚目的是他們對個體對保守對自由的價值堅守和取向,而非歷史解釋力(或者說歷史邏輯)。

一切現實都有歷史的影子。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怎樣去理解並闡述這些現實。現實,由形形色色的事實組成,就如米塞斯說,那不過是些“川流不息去而不返的人情世故”,而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其中,相關人行動的意義,包括:

他們賦予其期望改變之事物的意義,他們賦予自己行動之意義,以及他們賦予行動產生之結果的意義。

如果不能照此來澄清,來安排,來解釋,這些形形色色的事實,“那就只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象而已”。

當馬克思用雄辯的筆調賦予大變革時期法國每一個階層,每一個黨派所行所為之意義,歷史問題也就成為了現實問題,順理成章的,下一步的行動綱領也就不闡自明瞭。關於這一點,就連對馬克思持不同立場的托克維爾都不能否認,他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就多次這樣闡述:我研究得不是個人,而是階級,階級才有力量。


西安往何處去


——西安往何處去?取決於如何理解,如何闡釋我們正經歷的現實。

2

西安的現實,由瑣碎的細節組成。把細節抽離開來,則如後人說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

如果只是截取一個個片段,我們得到的就只能是前後交織卻又矛盾的情感反應,就如同我們既自豪於大街小巷的整潔,又憐憫於保潔員的艱辛,既受益於戶籍政策的寬鬆開放,又抱怨於房價的節節攀升,既希望西安得到關注,又不希望西安得到過多關注……林林總總。


西安往何處去


簡單來說,我們看到的是這些矛盾的反應,衝突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作為“網紅”而備受關注的城市形象,正是由這些衝突構織而成。

但這些仍然不是全部。

比如說,人們普遍厭惡房價上漲,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人們需要買第一套房子,或者需要改善為第二套房子。但是,還有很多人們在慶幸他們沒有賣掉房子,資產獲得了升值,只是他們當然不會像人們公開抱怨房價那樣去公開炫耀。

房價的節節攀升中,獲益者——無論是房東,還是開發商——與擬購房者(潛在利益受損者)在聲音場中從來都不會構成直接的衝突,這不僅是因為獲益者不傾向於發言,更重要的是因為交易是自由而且自願的。沒有哪個房東或者哪個開發商,會強迫一位購房人以某個價格買房,抱怨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西安往何處去


然而,拋開具體交易行為不說,當購房者不得不接受某個市場價格的時候,甚至在某個限定的市場價格之下需要多番排隊、搖號的時候,抱怨就油然而生了。

抱怨的情緒會在某一個不經意的點上引發,特別是當它與公職人員不公甚至違紀違法的問題聯繫到一起。融創搖號門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因為這件事情太過於惡劣,在很長時間裡,很多人們都拒絕相信市場交易是公平的。這進一步加深了種種矛盾片段裡的負面印象。

對市場價格和交易環節的抱怨,演化為對市場本身的抱怨。然而市場本身是沒有意志的。於是,人們開始抱怨市場政策以及政策的制定者。為了回答人們的疑問和抱怨,房管局努力很少說話。抱怨聲越來越大了。

3

拋開這些片段回顧。讓我們回到話題之初,無論是開發商、囤房者,還是購房者,他們行為之意義何在?我曾向很多人請教一個問題:西安的房價為什麼會漲?

所得到的答案往往相似而籠統:對西安“看好”。至於為什麼會看好,則很難具體說的清楚。

看好是人們的預期,預示著“增長”。人們因此而聚集,矛盾由此而產生。然而關於增長,在市場和控制之間,在公共和個體之間,在基本福利與個人義務之間,特別是在公平與不公平之間,有著極複雜的權衡。


西安往何處去


再比如,在教育問題,我們知道在大的框架上很多是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它反映的是更多的人們在此地安居樂業的願望和基本訴求,然而細究之下,底下更多的願望,則又涉及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之間,開發區與區縣之間,甚至是同一開發區內的具體樓盤之間,有著諸多公不公平的權衡問題。

從菸頭革命,網紅城市,到房價上漲,行政效能和營商環境的變化,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片段,不同的人們常常能解讀闡釋出正反兩面的不同理解——甚至在同一個人亦然。西安正在經歷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正由這些無數交織複雜的理解、闡釋和情感組成。


西安往何處去


但這並不是問題的全部答案。

在這些不同的理解、闡釋和情感之下,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行為之意義(不管其附著有怎樣的情感),是要與增長中的城市共生長,而非若即若離。 惟其如此,我們才能進一步明瞭,當人們困惑於“西安往何處去”這個問題時,並不真實意味著人們希望得到城市圖景的整體倒退。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說,人民需要,也理應在增長進程中獲享更多福祉,包括更優質更平等的居住、教育體系,更透明的交易,更公平的機會,更公開的政策決策,以及,不來自於抄襲的更多城市創意,等等。

——越是在變革時期,人們也就往往越關注有關於公平,有關於平等的正義性問題。

貞觀作者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