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三長兩短」

三長兩短,這是生活中常用到的成語。

相信每個人都說過這個詞。 但是,這個詞也是應避諱的,不可多用或亂用。其意不甚吉利。多指意外的發生、死亡……我聽了某教授的講座後特意對它做了必要的考究。

說一說“三長兩短”

在人死還未曾入殮時,棺蓋自然與棺體是分開的。仔細看,這時未合的棺材或者說棺體是由五個面組成,豎著的有四面,橫著的有一面。豎的四面中兩面長,兩面短,橫著的一面為長。從而就形成了三長兩短之勢。

對於這種解釋,應表述的是意外的發生之前,並非真正意思的死亡。中國自古有“蓋棺定論”的說法,蓋上棺材才能確定人的死亡,下一個終身的結論。我老家那邊,人斷了呼吸後先停放三天左右,這幾天不入棺。或者說這幾天裡有期待復活或者能復活的可能,並不能真正意思確定人的生死。

說一說“三長兩短”

史學考究

《禮記·檀弓上》也有如下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 什麼意思呢?古代的棺材蓋棺是不用鐵釘的,而是用粗麻繩將棺體與棺蓋合起,裹著勒緊使其成型的。橫的方向捆兩道,縱的方向捆三道。這兒也就有了“三長兩短”。

說一說“三長兩短”

至於這個,出於《禮記》,也就是有了考究的頭緒。孔穎達疏:“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我推測這種說法是肯定了人的死亡,否則不會用粗的麻繩捆裹棺材的。只能說這種入葬的方式早於西漢。至於這種說法的傳播域也就無可考究了!

也有說法,祭祀、祈禱時常用香燭,以表虔誠,講究甚多。香多用三支,燭二。香排中間,燭位於兩側,上面奉著神明、祖宗的靈位。活人自然受不起香燭的,所以這種“三長兩短”在活的人世就不祥了。

這種說法流傳的時間、地域,我也曾嘗試翻閱了些許資料,都未查及,現對它的說法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三長兩短的首次啟用出自明朝進士範文若《鴛鴦棒·恚剔》“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

不管怎麼說,無論它表示意外還是死亡,都不甚吉利。如果有一朋友去遠方,你赴宴餞別,一語脫出:你路上注意安全,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那豈不送別的好意化為了詛咒?

說一說“三長兩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