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为什么被称为“苦甲天下”,苦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蜜糖糖娱乐


定西,不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很难体味其“苦”,用“苦甲天下”来形容毫不为过。

造成定西“苦甲天下”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地理因素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受秦岭、祁连褶皱、六盘山支脉及黄土高原等影响,定西地区地貌比较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岭、梁、峰、岘、墩、嘴、顶、尖、坡、坪、台、崖、埂、塄、沟、 岔、湾、屲、滩、坑、川、河、谷等多类地形交错,很多地名就是以这种地形命各的。这种沟壑丘陵的地形地貌,加之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即便降雨,也因地表径流,经雨水冲刷、侵蚀,使山川更为破碎。可以说,陇中这方土地属不毛之地,根本不具备“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历史因素

自西周始,今定西所属地区战乱频繁,饱受摧残和蹂躏,几乎每一时期、每一朝代,政权更迭,陇右均为群雄逐鹿之地。在无休止的杀伐征战中,陇中地区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夏商,今定西地区属西戎(西羌)之地,后周人、秦人不断用武力征服,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36郡,今定西地区置陇西郡。西汉时期,陇右地区饱受匈奴侵扰。西汉末年至东汉,随着中央政权统治力的弱化,羌族先住民不断反叛,羌汉战争持续近300年。三国时期,陇右地区为蜀国北伐前线,蜀魏大战四十五年,东晋至南北朝,陇右地区更是水深火热,民生凋敝。隋、唐300多年,随着中原王朝国力强盛,边疆不断拓展,陇右地区已完全置于中央政权控制范围,相对来说国泰民安,但也有吐蕃屡犯。宋代以后,除吐蕃侵扰,又有西夏、金人屡犯,战事连年不断,中原王朝对此属地控制力越来越弱,至元代完全置于外族铁蹄之下。明朝归附,清代又失,期间,今定西辖地饱受鞑靼劫掠和回乱之祸。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更是旷日持久,定西地区兵燹连年,民生无息。

自然灾害

据有史可查,自夏、商以来,今定西所辖地区水患、地震、饥荒、雹灾、虫灾、疫灾、旱灾连绵不绝,贯穿定西苦难发展史。仅雹灾有记载的达90条之多,有关地震的记载比比皆是,“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山崩地裂,河决泉涌”“地裂数十丈,死伤甚众”“毁坏城廓庐舍,陷数百家,压死人畜无数”“连震三次,民室倒塌,死伤民众。”“陇西地震百余日,城廓颓夷,陵谷变迁”“巩昌府地震,岷州(今岷县)尤甚,声响如雷,城墙楼台、官民房屋十倒八九,压死人畜不计其数”……

定西地区有“十年九旱”之称,几乎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干旱发生。自有记载的西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夏,陇西郡大旱以来,至今载入志书的大旱成灾就有60多条,“陇右旱,民大饥,死亡甚众”“巩昌府大旱,民大饥,人相食”“临洮府旱,饿殍甚众”“春、夏、秋旱,民大饥,饿殍盈途”……

关于定西旱灾导致民饥更有惨绝人寰的的记载。“嘉靖七年(1528年) 巩昌、临洮府辖县通渭、陇西、狄道等县大旱,人食草茹木,以至人相食

。”“崇祯十三年(1640年) 陇右大旱,绝粜罢市,木皮食尽,十死八九,人相食,流亡不计其数。”“民国13~17年(1924~1928年),定西各县持续旱,17年特大旱,18年特大饥。民剥食树皮,离乡背井,卖子求生,人相食,饿殍遍地。绝户村到处可见。”“民国18年(1929年),甘肃全省空前大旱。入春夏后,树皮、草根、麸皮、油渣食尽,时有人相食,甚至易子而食者,人民妻离子散,倾家荡产,十室九空,哀鸿遍野,积尸盈道,狼狗结群,聚食死尸, 欲卖子女为奴,而难求得,扶老携幼出外逃生者,多被饿死于野外,白骨曝日,无人掩埋。尚有倒地未死,而被狼、狗活食者。饥民争食尚未气绝者。甚有母亲已死,婴儿犹爬尸寻吃奶者。”

可以说,造成定西目前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干旱所致。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旱也是连年发生,造成庄稼绝收的年景也有10余次之多。

人口迁徙

其实,在远古时代和汉、唐时期,陇右属边塞之地,人口稀少,人类活动不足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陇中大地森林密布。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后,迁移关东贫民72.5万人于陇西等地,垦殖戍边,这算是古代陇中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流入。

“明代中叶以后,大量的四川、湖广流民络绎进入陇西山区开垦。”明、清以后,随着大量汉人北迁,人类的繁衍造成与环境的严重冲突,毁林开荒日甚,昔日葱茏之地,今已成童山荒地。

可以说,定西的人口发展速度对生存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尚未实行大规模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增长过快,耕地资源紧缺,加之经济凋蔽,产业不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产业不兴

定西,自古就是传统农耕区,没有大型矿产资源,工业基础薄弱,商贸不兴也不活,农业种植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玉米、豆类、糜谷等低附加值农产品为主,仅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

长期以来,定西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扶持和发达地区友好城市帮扶,财政自给能力差,主要依靠国家转移支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多元化,定西才迎来了发展黄金机遇期。马铃薯产业逐渐做大做强,在解决农民温饱的征途上发挥了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中药材种植也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拓宽了渠道。劳务输转更使新生代农民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从此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


环视陇原


我的大学同学里有几位是来自定西的,听他们说过其家庭的苦难程度。也感觉得到他们确实是贫苦家庭里走出来的。


睿府旗人


定西市,甘肃省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与天水市之间。现辖1区6县,常住人口270多万。定西历史悠久,但一直没有固定的中心,陇西、临洮、岷县、安定区都曾当过州、郡、府一级行政机构治所。定西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气候,是全国土豆三大主产区之一。由于自然、社会、战乱等多种因素影响,是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比另一个也称“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还要贫困。

首先我在这里申明,我没有去过定西,但我有一个老班长是定西的,他写的一手好字,非常快乐,他给我的感觉,非常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自信,整天以微笑识人,讲述他家乡的故事,都是自信满满,给人留下更多是文化,更多的谈的教育,在他们家乡,他经常讲有一句话比较励志,"在苦不能苦孩子,在苦不能苦教育",攻读学生成就孩子们的学业,成了他们每个家庭必须完成的任务,孩子上大学成了他们家家户户的美谈,“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用来形容他们的家乡对教育的重视称度,是再也准确不了的。无论是空气清新的早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傍晚,他们家乡人们的学风可以说是“人影幢幢,书声朗朗,晨吟暮读,校园绝唱”这些场景就是他们家乡学生的真实写照。近日我和他在微信上聊天,还是满满的给人以欢乐,他们的家乡通过移地搬迁,精准扶贫,发展马铃署产业,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履覆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就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苦甲天下"的帽子,马上就会彻底摘掉了。







橄榄剑社会


这句话应该为晚清重臣左宗棠所说,意为“天下最苦的地方”。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称“陇中苦瘠甲天下”,联合国专家甚至说定西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听这些话,就足以使人巴达巴达地掉眼泪了。不过,他所说的陇中,除了现在的定西,应该还包括会宁一带。因为山大沟深,能浇灌的水地极少,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雨水不足的一年,几乎没有收成。

定西苦到什么程度?有则段子说,定西人全家只有一条裤子,兄弟姊妹轮流穿着出门。这还不算太夸张,有实例可循,父母的旧衣服,裁裁剪剪给孩子们穿,老大穿完老二穿,先当外套再当汗衫。

现在的定西市辖一区六县,原定西县改为安定区,其中临洮、陇西相对富裕,其他各区县依然贫困,所以临洮、陇西人对定西市行政中心设在安定区很不以为然。

干旱缺水是定西最主要的问题近些年定西大量种植耐旱作物马铃薯,日子有所好转。乡下山地种马铃薯,城里人加工马铃薯,所以定西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马铃薯之乡”,就看不远的将来能不能摆脱“穷根”。岷县渭源陇西临洮则以种植药材名世,收获也还不错。


小重山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它的地理位置还挺优越的,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很多农村地区都很贫困的,贫富差距比较大,清华学子称自己家乡定西市苦甲天下这个用词显得比较通俗易懂。


定西那边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比较贫困的,当地的贫困人口数量比较庞大,人民依靠种植业赚钱养家糊口维持生计,有的家庭劳动力不多,收入水平比较底下,难以维持生计,过的日子挺贫困的。有的家庭身体不舒服,家庭开支比较大,生病的时候看病都看不起,挺困难的,上有老下有少,经济压力挺大的。

虽然定西这边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定西人杰地灵,走出去了很多优秀人才。很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发愤图强,争取考上大学,跳出穷困的日子,能够找份好工作,养家糊口。定西那边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挺适合中药材和马铃薯种植,农村朋友们可以尝试种植一些马铃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脱贫致富。马铃薯的产量和销量还是挺不错的,只要你用心种植经营管理说不定会有一个好收成的。


说一说兰州美食


定西著名的,只有洋芋蛋。定西笑话,“定西三大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当然,这个定西,一般指市府所在安定区,以及陇西、临洮、通渭、渭源等北部地区。岷县人除了填报表外,都不承认自己是定西人,因为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消费观念、自然地理、特产资源等等,差异太大了。


文艺观察


定西有着"千年药乡"之称,盛产200多种药材,而`当归′就是其中之一,质量获得中华`当归′甲天下!

岷县是`当归′甲中华"美誉",被人们誉为'岷归'。


文通39


苦甲天下是以苦告诺世界,现在我不知道若过去亲临定西,就知定西之苦一切都在不言中了⋯。


得亮1


去到定西深入乡村和大山深处仔细查看一番才能真正懂得“苦甲天下”的含义了。☆☆


曹占仁


由于资源贫乏、收入水平低下和粮食短缺,定西地区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受到威胁,该地区贫困人口达到70%左右,无灾年份,农民只能勉强对付温饱,而一遇灾害,温饱问题就难以解决,村民们不得不出外“讨吃”.村民们数百年过着“身上无衣,锅里无米,炕上无席,房不遮雨”的生活.传说一位官员大白天到一户村民家里走访,见内屋有人裹着一床破被躺在炕上,便问接待他的村民道:“家人此时还在睡觉吗?”村民面有难色,但还是无奈地回答:“全家几口人仅有一套衣裤,所以只能轮流外出.”这样的状况在西海固并不少见,因此,定西地区历来有“苦甲天下”的说法,意思是说,天下再也找不到比西海固更贫苦的地方了.但是这块土地却人才辈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