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优势退化与近亲关系:李志勇

国内外的养蜂者 ,都很重视利用蜜蜂杂种优势来提高蜂群采蜜量。一般来说, 利用西方蜜蜂中的黄色与黑色两个不同体色的地理亚种进行亚种间杂交 ,较利用西蜂中两个体色相同的黄色蜂种进行种间杂交产生的杂种优势强。如喀尼阿兰蜂与意蜂杂交就比原意与美意杂交的杂种优势强 。我国的养蜂者喜欢用喀意杂交或东北黑蜂与意蜂杂交来选育采蜜蜂群,也是同样的道理 。

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主要缺点是:随杂种利用代次的增加, 闭锁蜂场的杂种优势退化严重。而转地与外界接触蜂场随利用代次的增加特性分离严重。都将导致蜂群采蜜量下降。因此, 一般杂种优势只利用杂种 1 ~ 2 代,以后就需要重新用原种王来组配。所以说利用杂种优势,一定要保存或经常引进原种王。

在饲养意蜂过程中, 我们发现 :在定地比较闭锁的条件下饲养, 虽然不断地进行择优选育, 但多年繁育也必然会导致近亲程度的提高, 造成活力 、采集力等下降 ,我们称之为“近亲退化” 。可是若与处在相同条件下亲缘关系较远的意蜂组配 ,活力、采集力就会明显上升 ,我们称之为“远亲优势” 。这是生物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

我们认为蜜蜂中的喀 、意等西方蜂种,分属不同的地理亚种。体色不同 ,亲缘关系远,特性差异大。它们之间杂交 ,产生优势比较明显, 对提高产蜜量作用显著 。对提高产蜜量来说,同种间远亲组配 ,不如原意与美意或澳意这些黄色蜂种间杂交优势明显 。而这些黄色蜂种间的亲缘关系对比它们与黑色喀蜂东北黑蜂等的亲缘关系近, 故黄色蜂种与黑色蜂种种间杂交所产生的优势是最高、最明显的。为提高蜜产量 , 我国养蜂者大都采用黄黑蜂种进行组配。

由此我们想到, 杂种优势退化 ,很可能是因蜂场全部使用杂种王后 ,定地或比较闭锁,不与外界雄蜂接触 ,虽经择优选育 ,体色仍是黄黑相间。但随着使用代次的增加 ,杂交后王纯化越严重 ,杂种优势的退化也就越严重 。如果是转地蜂场 ,或者是可与外界雄蜂接触的蜂场,全部使用杂种王后,后代可能部分与本场雄蜂交尾 , 其余与外场雄蜂交尾。与本场雄蜂交尾的, 后代表现出退化, 采集力下降;而与外场雄蜂交尾的, 后代性能 、采集力出现差异, 发生分离现象 ,包括出现偏意蜂 、偏喀蜂等中间性状 。

为证实杂种优势的退化与近亲交配相关, 1982 年, 我们对一些定地饲养、自繁自育的喀意杂种 5 ~ 6 代 , 发现优势退化明显 ,采集力有明显的下降 。用这蜂群与向新一轮引进的 、情况类似的喀意杂交蜂王组配,再进行如下试验 。

在 1983 年棉花花期 ,用上述远亲组配蜂群与意蜂采蜜群 ,喀意杂种二代采蜜群进行采集棉花蜜的比较 。在群势基本相等的继箱群中 ,意蜂平均采集 20kg 左右棉花蜜 。因农药中毒严重,后期群势下降至 7 框左右 ,但子脾量较大、哺育好 ;喀意杂种二代 ,平均采集棉花蜜 35 ~ 40kg , 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但中毒死亡也很严重,后期群势下降至 6 ~ 9框,子脾明显少于意蜂群 ;而上面所述我们利用杂交多代后远亲组配而得的蜂群 ,平均采棉花蜜 40kg 左右 ,后期又抽出封盖蜜脾, 估计有蜜近 10kg , 其总产蜜量每群当在 50kg左右 ,优势明显。另外, 工蜂嗅觉灵敏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农药,中毒死亡少 ,后期仍保持在 10 框左右的蜂量。在采棉花以来 ,后期未撤继箱的一年,子脾较差,与喀意杂种二代表现一样 ,很可能是由于棉花花期缺粉 ,而意蜂寻找采集零星花粉的能力较强的原故 。

由以上结果可以说明 ,杂种优势利用多代后退化, 与近亲交配有关 。因亲缘关系远的退化蜂群组配后, 重新显示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采集力大大提高,采蜜量甚至高过原杂交种的杂种二代 。就算扣除棉花农药中毒死亡的影响 ,及后期多抽的蜜脾的蜜产量 ,其采蜜量也与杂种二代持平。

应该说明的是 :这两个杂交后代各自定地闭锁繁育多代 ,本身已逐渐纯化。而喀蜂不是同一种蜂场引进的, 原来的意蜂也互不往来 。故而这个杂交后代间亲缘关系较远。另外 ,这种新组合在气温不高的春季油菜断蜜期 ,性情特凶 ,管理困难 ,需引起注意 。

在实际生产中 , 杂交蜂群利用多代后优势退化的、与另一个同种但亲缘关系远的杂交蜂群进行组合 , 可以获得杂种优势。但要控制这种杂交群体间的远亲组合 ,是比较困难的 ,故这种获得杂种优势的方法只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生产中应用杂种优势还是以用纯种王来组配比较实用省事 。

杂种优势退化与近亲关系:李志勇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