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千金买邻,你能联想到币圈里的什么现象呢?

1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国家旅游局曾邀国外一家电视台来华拍摄旅游专题片,

这对国内一流名胜景点来说,

确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因为这家电视台在国际上的影响较大,

若找上门让人家宣传自己,

天文数字般的广告费足以令人望而生畏。

今天人家自愿上门拍片,

免费为你做广告,

岂有不欢迎之理。

遗憾的是我们为数不少的景点负责人,

却向拍摄组要钱,并强调“无钱走人”。

国外记者对此大惑不解,

只好临时改变拍摄计划,放弃好些景点,

但对那些热情合作的景点拍得格外精心。

专题片播出后,

为合作景点带来成批的国外游客及巨额的经济效益,

那些“门前冷落”的景点负责人这才大梦初醒,

悔不该当初采取“无钱走人”的态度。

2

一位商人积压了一大批滞销书,

当他苦于不能出手时,

一个主意冒了出来:给总统送一本。

于是,他三番五次向总统去征求意见。

总统每天忙于政务,哪有时间与他纠缠,

为了敷衍,便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

于是商人便大做广告:

“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

于是这些书在短时间内就兜售一空。

时间不长,这个商人又有卖不出去的书,

他便又送了一本给总统。

总统鉴于上次一句随意的话让他发了大财,

想奚落他,就说:“你这书糟糕透了。”

商人闻之,依然是满心欢喜,

回去以后又做广告:

“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

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

书又兜售一空。

第三次,商人又将书送给总统,

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予作答,

将书弃之一旁,说了句:“我不下结论。”

他想看看这家伙还能折腾出什么来。

不想商人离开后又大做广告:

“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

居然又被一抢而空。

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

故事二中的商人就深谙借名人效应壮大自己的博弈之道,

将一个“借”功演绎得出神入化,不得不令人佩服。

而故事一中那些强调“无钱走人”的景点负责人,

当机遇摆在面前,

名人就在身边却视而不见,甚至拱手送人,

眼睁睁地看着大好的机会从眼前溜走,

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其实,在生活中,

即使是强势的一方,

在博弈之初,他们的力量可能也很弱小,

但是最终却由弱变强,

这与他们善借名人效应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人们总有这样的心理,

凡是名人生活的都是非凡的地方,

凡是与人有联系的必定是不一般的,

基于这种心理,人们纷纷追逐、模仿名人,

所有与名人沾边的东西也就容易成为抢手的东西,

所有与名人沾边的人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因此,在与人博弈的过程中,

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借助名人的效应。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

你必须首先与名人沾边,

学会把名人变成朋友,

把朋友变成兄弟,把兄弟变成手足。

成了名人的手足,自己也就成了名人,

自己成了名人,成功就容易得多了。

3

有人提出异议:

“这道理谁都明白,

关键是怎么和名人成朋友?”

我们不妨来听一下千金买邻的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

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

他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

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且远近闻名。

因为吕僧珍的品德高尚,

人们都愿意与他接近和交谈。

季雅在吕僧珍家隔壁买了一套房屋。

有人问:“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

“一千一百两。”

“怎么这么贵?”

季雅说:

“我是用百金买房子,用千金买高邻啊!”

可能有人会说“我没有千金买邻的实力,所以交不到名人朋友”,

但如果你有季雅千金买邻的勇气和魄力,

什么样的名人朋友交不到?

一旦和名人沾上边,

所谓名人的效应也就在你身上体现了。

看了以上三个故事,

你能联想到币圈里的什么现象呢?

故事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故事:千金买邻,你能联想到币圈里的什么现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