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最早是指洛陽,有根據嗎?

頑石不工


中國二字最早指京都、京師、京城的意思,和現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樣。最早使用“京”這個詞的出現在西周初年,周人建都“豐京、鎬京”,即今天的西安市西南方。

最早用中國寫入書本的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

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

《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

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現在中國一詞,其實是一個簡稱。完整的應該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

還有就是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中的“華”字起源於“華山”(一說為“華胥氏”)。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字源於華山,由此華山就有了“華夏之根”的稱號。後來被孫中山先生所引用,創立了“中華民國”的國號。根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們所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根據現代考古的發現,“炎黃二帝”最早起源於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最核心的區域就是陝西。中國社科院、中國考古院與中央電視臺聯合錄製的大型紀錄片《曙光初現》中說明“在華山腳下,我們終於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頭。”



而西周初年,來自於華山以西的華夏集團代表“周人”,向華山以東進行了大量的分封,各個於陝西姬姓的貴族們紛紛搶佔地盤。他們以地為國,以地為姓,代表了中國姓氏的最大發起的源頭。

“西周初年,共分封了70多個國家。代表著以華夏族姬姓為主體,融合其他各民族的全新國家誕生了。”一一《中華文明》(中央電視臺)


大唐神都


據考證,“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1965年陝西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裡。其銘文記載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並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其涉及“中國”部分銘文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我國古代,“國”是指一座城,或者一個邦,古時候的“中國”意思就是指位於中央的王國。文中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天的洛陽一帶。由此,洛陽一帶稱為“中土”或“土中”,據考證,洛陽被視作“天下之中”的觀念,應該說夏、商乃至更早就有了如此看法。近年來洛陽地區先後發掘出的夏、商都城遺址皆去成周遺址不遠,這決不是巧合,乃是周人承襲先朝觀念的明證。何尊見證了這段歷史,這是屬於我們華夏民族共有的光輝歷史,不能因為個人或者地域原因刻意抹黑詆譭篡改這一舉世公認的史實。




欲枕九州月


中國一詞,詞意有一個發展變化過程。最初只是中央之城的意思,也就是首都京師,再擴大到京畿、北方和全國。那麼最早的中國指哪裡呢?《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裡的中國就指的是西周的京師豐鎬。至於《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不可能早於京師豐鎬被稱為中國,因為《何尊》是成王五年的青銅器。成王五年營建雒邑,雒邑這時才成為西周京畿之地。所以,這時雒邑才屬於中國。也就是說,這時的京畿就是中國。《說文》夏,中國之人也。這裡的夏就是陝西。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直接指出“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朱駿聲則說“就全地而言,中國在西北一小隅”。這些也是佐證。


至樂無如讀書


今天的詞意是經過歷史的沉澱而引申來的。最早的“中國”一詞並非國家,而是首都性質的統治中心。“國”指城也,“中國”最初的意思是“核心之城”,即首都。至春秋戰國時代,已逐漸引申為黃河流域華夏民族區。唐宋之前引申為漢人聚居區的北方,明清逐漸代指現代的中國疆域。


月色浸花冷


不見得是洛陽,但是指中原,那是肯定的。

河南所指的地方歷史的確有變化,但中原(司州)所指的地方是沒有變化的:

有熊(鄭州)、朝歌(鶴壁)、亳(商國都、商丘)、殷(商安陽)、成周(洛陽)、洛邑(洛陽)、滎陽(鄭州)、許都(許昌)、汴梁(開封)、南陽、穎川、偃師、睢陽、南陽、鄴城(安陽)、汝陽、宛(南陽)、河內(焦作)。

為什麼說起中原,全國人民首先會想起中原河南,而不是陝西,不是沒有原因的。


用戶67724358697


應該不是!

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是在洛陽和鄭州之間,偏鄭州的位置,大致區域在洛陽偃師,鄭州登封新密新鄭,許昌禹州長葛這個範圍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