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阳天可纳凉,下雨天可躲雨,这种建筑快看不到了

最近,天空似乎被捅破了一个窟窿,天河的水倾泻而下。走在路上,若没有带伞,就会被浇个透心凉。广东人在很久之前就觉得这种天气,不仅对行人不友好,还会对生意造成阻碍,于是他们在扩建城市时,

便沿马路两旁浇灌起一根根粗大的水泥柱,再在水泥柱上搭建起两三层高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子。

大太阳天可纳凉,下雨天可躲雨,这种建筑快看不到了

远看,一幢幢临街的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而房子下面就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这就是广东地区特有的风雨骑楼。自从有了这样的建筑,行人走在太阳下,不会挥汗如雨,在暴雨中,也不会抱头鼠窜,行走于骑楼之下,悠游自在。

广东的风雨骑楼大都建于民国年间,距今一百年左右,骑楼一度成为“广东街”的标签,是广东的文化标签。现在看来,这些古老的建筑风格更像是为百姓遮阳挡雨的公益事业。

大太阳天可纳凉,下雨天可躲雨,这种建筑快看不到了

广东南澳的龙浜路与隆澳路是两条基本垂直的街道,道路交叉的地方就是南澳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但隆澳路上的风雨骑楼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窄窄的马路两边,粗大的柱子格外醒目,柱子上端的漆色依旧光鲜,高处的墙面爬满了绿色藤蔓,空隙处依稀可以见到各种彩色图案和一些模糊不清的文字。行走在窄而深长的走廊里,再热的夏天也感觉凉爽舒适。

骑楼底下经营的大多是本地传统商品:特色海产、糖水糕点、中医药、斗笠蓑衣、竹艺铁器……店铺老板大多是本地中老年人,脸上总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恬静表情,不尾随,不推销,一切轻松自在。

大太阳天可纳凉,下雨天可躲雨,这种建筑快看不到了

此时,南澳大桥已经通车,商业化的浪潮正要席卷而去。隆澳路上这些位于市中心又实用价值不明的风雨骑楼,命运会怎么样?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物质与环境的抉择中,后者的声音是那么微弱。如何将古老的建筑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形成南澳独具特色的街景,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