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学生,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洛阳白马寺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学生。沁中在抗战时期曾先后迁至登封、鲁山、淅川、陕西,抗战胜利后迁至洛阳白马寺。1948年春,洛阳解放,学校又迁至开封,假私立济汴中学复课。同年6月22日,开封第一次解放,我们一些同学即结伴到南京,被分配在朝天宫小学暂住。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学生,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洛阳白马寺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要到南京风景名胜之处观光,却因身无分文,坐公共汽车不买票,常与售票员发生口角乃至打人、砸车。看电影亦然。这使本来因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失败而陷于一片混乱的南京,社会秩序更加混乱。当时有人将国民党统治区不良的人和事归结为“十大赖”,有国大代(表)、立监委(员)、省县参(议员)、军官总(队)、青年从(军)、新闻记(者)等,“流亡(学)生”也在其列。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学生,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洛阳白马寺

一些市民把南迁学生视为“一赖”,足见其是不受欢迎的。1948年8月的一天,有两个学生因治病去白下路一商店买二斤红糖。店主怕学生不给钱白拿,声称先付款后给糖,彼此发生口角。谁知该店铺是一个军官总队的人办的,那人闻声即出来了。两个“赖”碰到一起,越吵越凶。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学生,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洛阳白马寺

该退伍军官连开两枪,学生一死一伤,酸成血案,于是舆论大啤。第二天,几万学生游行抗议第三天,更多的学生手持棍棒拥上街头,准备大干一场,交通为之堵塞。警备司令部一少将赶到现场后,学生们提出:1,严惩凶手;2.抚恤死难者家属;3.改善师生待遇;4,迅速安置学校复课。该少将当场答应了,游行队伍才各回原地。后来究竟惩凶没有,没人知道;但迟迟未安置学校复课,师生生活也未得到改善。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学生,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洛阳白马寺

于是,学生又大闹教育部,并到总统府请愿,闹得国民党政府不得安宁在南京的河南籍头面人物也向教育部提出责难。9月初,教育部分别将学生安排在苏、浙、鄂、赣等省的铁路沿线。除原校南迁的校名不变(如河大迁苏州仍叫河南大学)外,其他则新命名为联中、临中(如豫州临中在句容,河岳联中在浙江衙州,大梁联中在江西铅山)。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学生,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洛阳白马寺

被分配到河岳联中者,绝大部分是豫北、豫东的学生,约有三千多人,大都是高中生。该校有教职员工二百多人,校部设在杜泽镇,距衢州四十多里。高二、高三在铜山殿(即楚霸王庙)上课,其余在镇内各祠堂或庙宇上课。分校设在航埠镇,多是初中学生。河岳联中教职员工阵容庞大。校长梁枢庭,原省立安阳高中校长、内黄籍“国大代表”;副校长陈亮,原河南临时二中校长,河北魏县人。他二人分别在本校、分校主持工作。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学生,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洛阳白马寺

教务长王国正,原河南省立洛阳中学校长,洛阳籍“国大代表”。训育长黄景星,原战区二中校长,鲁山人。总务长马某,安阳籍“国大代表”。训育委员王立人,林县籍“国大代表”。还有一个公民教师,系“立法委员”学校初来乍到,校长架枢庭即提出“读书第一,校誉第一”的口号,要学生严格遵守校纪,并在镇上各显眼处的墙上涂写,颇受当地民众好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