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记得有句歌词叫“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恰好可以用来形容南方和北方。

当南方还在如施耐庵所说“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时,北方却像黄巢所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当“热狗”不再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状态,避暑就成了南方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次,我与北方有个约会,誓将夏天过成秋天!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去过北方不少城市,对于哈尔滨,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就像一本书,如果浏览过一遍,难免会丧失新鲜感。但再次前往哈尔滨,却依然充满期待。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提起哈尔滨,也许有人会联想到中央大街、太阳岛、防洪纪念塔,但谁也不能忽略掉圣.索菲亚教堂。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红碑结构,巍峨宽敞,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错落有致。

尽管圣.索菲亚教堂已经更名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并丧失了教堂的功能,但仍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与这座城市一同走过了风风雨雨。

之前虽然来过,却无缘得见。然而,此时教堂处于维修状态,只能从外面观看,无法进入其中一探究竟。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独在异乡为异客,但要是碰到了熟悉的事物,瞬间有种“反客为主”的感觉。

比如,眼前的防洪纪念塔。

防洪纪念塔同样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为纪念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而建,一如定海神针,巍然而立。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也许季节会变换,人也会改变,但建筑永远是建筑,始终如一。

身为路痴症晚期的我,只要一看到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纪念塔,就好像打了一剂强心针,久违的熟悉感立刻涌了上来。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作为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为这座城市提供了生命之水,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哈尔滨人。可以说,如果没有松花江一直以来的无私奉献,就不可能有哈尔滨的“光辉岁月”。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江面,一如西施浣纱,美不胜收。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每当夜幕降临,哈尔滨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灯红酒绿,流光溢彩。

身为音乐之城,又怎能少得了动人的音乐?

不止是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广场亦是歌声悠扬,风情万种,令人忍不住驻步停留。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若是将圣.索菲亚教堂视为历史的见证者,中央大街无疑是哈尔滨百年繁华的象征。

中央大街亦是西洋风情之所在,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举世罕见。读懂了这些建筑,也就读懂了这座城市。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中央大街很长,长到可以慢慢悠悠地逛上一整天;中央大街很美,满眼皆是充满欧式风情的建筑;中央大街也很热闹,灯火可以彻夜长明。

沿着昔时的路线,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直奔那个心心念念的舞台,一样的地点,只是,当时的人再也没有出现。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春秋,曾经拨动心弦的旋律,如今在夜风中无声告别。因缘际会的路口,现实向左,梦想向右,而我仍将负重前行。

音乐之都,越夜越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