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努點力你連書都讀不了之分析閱讀

本文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二篇筆記。

不努點力你連書都讀不了之分析閱讀

看書,別看朕

第一篇筆記中,我寫了閱讀的藝術與層次,在閱讀的四個層次之中,分析閱讀位於第三層,同時它也是針對一本書我們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因為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是關於同時閱讀幾本書的。

分析閱讀就如它的字面意思一樣,重點在分析理解。可以說是在無限的時間,儘可能得咀嚼與消化一本書,直到這本書成為我們自己為止。如果像我們通常所做的那樣只把一本書從頭到尾通讀一遍,顯然是達不到如此高的目標,所以需要一些規則與技巧來幫助我們。

就像我們吃掉食物並把它消化需要好幾個階段,我們吃掉一本書並把它消化也需要好幾個階段。大體上,分析閱讀的階段可以如下劃分:

1.找出這本書到底在幹什麼?

2.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3.評論一本書

下面我們來分階段談一談其中的規則與每個階段應該達到的目標。


不努點力你連書都讀不了之分析閱讀

春困秋乏

一本書到底在幹什麼?

這個目標之下有三個規則,分別是

一.用一句話或最多幾句話敘述整本書

二.找出整本書的架構

三..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那這三個規則到底在說什麼。讀完一本書,我們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當我們向別人介紹這本書的時候,能夠清晰得概括整本書。說不出來,肯定是不行的。說得太多,說明我們自己還沒有把書的整體內容看清楚,只是看了一遍,並沒有抓住主要內容。

規則一是一定要做到的,“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但是我說不出來。”這句話我們經常聽到,但這句話其實連自己都騙不到,能說出來才算話。

讀書當然不是為了裝逼,但是我們得有能力裝逼。這大概就是規則一的要求了。

當然對自己來說,只能抓住一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不夠的,我們的目標是理解全書。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得搞清楚這本書分為哪些部分,各個部分之間有什麼關係,也就是我們得找出一本書的架構。

雖然說是找一本書的架構,但這個架構並不一定是作者寫這本書的架構。寫作的架構是為作者服務的,作者也需要一個架構來更好的完成一本書,當然不排除有些作者根本沒有想過框架的事,但是即使這樣,書中也會有自己的架構,除非這本書只是一些毫無關係的內容強行拼湊起來的,而這種書是不值一讀的。我們的目標就是找出書本身的架構,這個架構是為我們自己服務,幫助我們理解整本書的。

一個完美的架構是這樣的:

(1)作者將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什麼,第二部分談什麼,……

(2)第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五大塊,第一塊的內容是什麼,第二塊的內容是什麼,……

(3)第一部分的第一塊又分為五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什麼,第二個重點是什麼,……

(4)……

按照這個格式不斷做下去,就是一份完美的架構了。但這只是理想情況,沒有人會根據這個規則去做一份完美的架構。這世上並沒有完美的書,也就不需要完美的架構。大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要對框架有一個粗淺的把握就可以了。

第三條規則其實很前兩條規則是重合的。但這個規則也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很多書都是作者在試圖回答某一個問題而寫的,整本書都會在問題的引導之下發展,這樣我們就必須找到這個問題,不然我們不可能知道這本書在幹什麼,也不可能搞清楚它的架構。


不努點力你連書都讀不了之分析閱讀

我不哭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這個目標之下的四個規則是

一.找出關鍵詞,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二.從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主旨

三.找出作者的論述,並把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重新架構

四.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那些問題,和未解決的問題,並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規則一實際上適用於論說性的文章,詩與小說基本不需要考慮這條規則,畢竟一個好的詩人總會故意讓一些詞的意思模糊一些。而對於論說性及科學性的作品,在關鍵詞上,我們必須努力與作者達成共識,如此才能談如何去理解書的內容,所以這一條規則是比較基礎的也是必須要做到的。

關鍵詞之後就是關鍵的句子,也就是那些包含著主旨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提煉出主旨似乎並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找出來那些關鍵的句子。有些書中作者會把關鍵的句子標記出來,就像我們的教科書通常做的那樣,有些書會把主旨寫在前面,還有一部分書,需要我們讀者自己去尋找。通常情況下,在閱讀的過程中碰到的難懂的句子就包含著主旨,這是因為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閱讀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讀的較慢或者停下來,而令我們感到困惑的地方其實更值得暫停。

找到了關鍵的句子,就該總結出其中包含的主旨了。這裡,測驗我們到底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是,用自己的話說一次。我們不該去追求字句的準確,而應該去力求用自己的話能精確得表達出關鍵句的思想。

把書中的關鍵句子都找出來之後,組織架構就比較容易了。通過這個架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的論述邏輯,也就能更理解作者的思想。

這一階段的最後一條規則與第一階段的最後一條規則互應,它希望我們能夠看出來在第一階段找出來的問題是否在書中得到了解決,也算是對這一階段的一個總結。

這兩個階段其實是同時進行的,而不是說進行每個階段都要把書讀一遍。只要在閱讀過程中,用這些規則來提醒自己就可以,而不必嚴格遵守每條規則,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

總之,書的價值決定了我們應該付出多少努力,而我們付出的努力決定了我們能吸收多少。


不努點力你連書都讀不了之分析閱讀

我是貓?

評論一本書

我們閉著嘴聽了作者如此長篇的論述,現在是我們表達意見的時候了。但是我們也不能隨意評論,應該遵守幾條規則。

一.只有讀完並讀懂了全書,才能發表評論

二.不能爭強好辯或者盲目反對

三.能分得清真正的知識和個人的觀點

在我們平時的交談中,很少有人在聽了別人的長篇大論以後,只是轉頭走人而不發一言。閱讀也一樣,整本書就是作者要說的話,我們沒有理由在看完之後不發表任何意見,除非我們沒有看懂。所以,身為讀者,我們有義務,也有機會說出自己的觀點。

發表自己的意見應該在看完並看懂了整本書之後,就像我們把隨意打斷別人看做不禮貌一樣,我們也不應該只看了一半書就著急破口大罵,更何況作者只有這麼一次發言機會。

這裡的評論不只是批評,它可以分為三種,同意,不同意,或者暫緩評論。

暫緩評論通常是指我們做了努力但仍然無法理解書的內容,並且是因為書本身的原因而不是自己才沒看懂。所以,在說出同意或者不同意之前,我們一定得是花了不少時間在前兩個階段。

如果不同意一本書的觀點,我們得提醒自己要理性得表達,而不做無理的爭論。閱讀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學習,一種是為了消遣。如果是為了取悅自己而看書,何必因為作者的觀點而讓自己生氣,畢竟作者是聽不到你在罵他(當然不排除有些人靠著罵人就能讓你自己快樂)。如果是為了學習,我們就更沒有理由去爭強好勝,因為我們一旦抱著要與作者爭高低的心態去看書,往往會雞蛋裡挑骨頭,一心只想找出書中可以反對的地帶,到最後發展到為了反對而反對,卻忘了我們拿起書的目的。

就像塞萬提斯說的“沒有一本書會壞到找不到一點好處。”所以抱著求知態度的人就會知道,爭強好勝毫無意義。

當然,我覺得反過來也一樣,沒有一本書會好到找不到一點壞處。所以想挑骨頭的人一定是會找到骨頭的。

然而,找到了骨頭,那也不一定就是作者的錯誤,因為有一種不同意只是來自於知識的不相當。我們反對的作者的觀點可能只是我們缺乏相應的知識,所以我們也要提醒自己這一點。某種程度來說,閱讀就是為了讓我們在知識上達成共識,而在觀點上可以各抒己見,因此分清知識與觀點是至關重要的。

與君共勉。

下一篇文章見。

早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