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席堰那个深潭里,跃出白马向何方

姜席堰那个深潭里,跃出白马向何方

姜席堰里凄美的马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姜席堰的席堰内,有一段呈南北走向的引水堰道,它东面是蛇山,西面是沙洲,长50余米,宽约30米。水平如镜,波澜不兴;两岸墨绿映在其中,清澈碧绿如同琼玉,越往深处绿色越浓厚至于墨黑,像极了一只巨大而深邃的眼珠子,盯着你,仿佛要摄你魂魄,诱你入驻。这个让人不寒而战的深潭就是马井。

为什叫“马井”呢?它和马有关系吗?

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至顺元年(1330),察儿可马就任龙游达鲁花赤(县令)。那个时候,龙游虽然河流众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荒滩薄地,民生凋敝。

“廉干便民”的察儿可马,倾听百姓的意见,决心改变现状,兴修水利,引江水灌溉。他多方筹集资金,并上奏朝廷恩准:免交三年皇粮,限时三年完工。姜文松、席寰泰两员外领了谕旨,负责在灵山江上筑堰引水。他们是当时很有名的水利工匠,但他们没有想到,后来的筑堰开渠会是那般的艰难困苦,会是那样悲壮的结局。

灵山江边有个叫山头外的小村庄,村头有两座小山,南面的叫龟山,北面的叫蛇山,如同两位铁将军,把住了灵山江从山区奔向平原的咽喉。

姜、席两公选址到此,见景顿足叫好——这是绝佳的筑堰引水的地方,既能最大限度满足寺后畈、西门畈和詹家畈数万亩田地的灌溉,工程量又相对最小。可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暴涨暴退的灵山江上筑截流堰坝,这实在是太大的难题。

开始时堰坝屡建屡毁,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堰坝,一场洪水过后荡然无存,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打击、痛苦和困惑啊!

一次次痛苦的失败,让姜公席公穷则思变。他们登上蛇山,河道、地势、水势、环境尽在眼前。

龟山、蛇山两边向江中突出,河道突然变窄了,江水顿时汹涌了许多;南边江水冲击龟山脚而折向西北,北边江水被蛇山头阻挡而转向东南,两股洪水合力冲击拦河堰坝,河卵石干砌的堰坝焉能不毁呢?

由于龟山、蛇山双向突出江中近百米,水的漩流使它的上游形成了一块呈腰子状的沙洲,江水被分成南北两支绕沙洲下流。

姜公席公猛然觉悟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应河道、水势,借助河道中的沙洲,分筑上下两堰,上堰南北向截断南支流引水入北支流,下堰在北支流末端呈东西向引水入灌溉渠。同时改进了筑堰方法——堰身埋入河床部分,迎水面用青石板联成石壁做基石,防止堰底水渗漏侵蚀;背水面用松树打桩、垒百年松树为基础,终于成功筑成了堰坝。

灌溉堰渠的开挖也是一个难题。主干渠要经过数十个村落,数万亩的高高低低各种地形,怎样才能达到灌溉面积最大化;最要命的是田地都是私人的,田主们都不愿意堰渠从自家的田地里通过。

怎么办呢?姜公席公最后想出了“黑夜走马定位法”,解决了这个技术和社会的双重难题:一天夜晚,两位蒙古骑手在马的尾巴上扎上有石灰粉的袋子,各自朝指定终点策马奔去,马一跑身后石灰粉就撒落下来,于是两条白色的堰渠线就留在了田野上了。

黑夜里,聪明的马为了安全不走低、不爬高,所以两条堰渠并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弯弯曲曲的,而这恰恰是堰渠效益最大化的技术要求。

可是很不幸,三年期限已过,按元律“违谕旨”当斩。姜公席公自觉无颜,想起南宋乾道年间,西安县丞张应麟主持石室堰工程,“以三年工不就,跃马自沉中流,堰址始定”的事,决心与其羞辱就刑,不如学先人以身殉堰。于是两人登上蛇山,最后鸟瞰了自己三年的心血,跃马江中。

当人们闻讯赶到江边,没有发现人与马的任何遗迹,只惊讶地发现姜公席公跃马殉身的地方,竟成了一个墨绿墨绿的深潭!有人扔下一块石头,想探知深浅,但一直不见气泡冒上来。有人拿来弦线绑上石头,可是放完了足足四两弦线却仍然没有到底。“四两弦线放不到底”的说法,就这样一直流传至今。

姜席堰那个深潭里,跃出白马向何方

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有多位村民看见姜公席公骑着马,从这个深潭里跃出,然后绕着沙洲从下堰到上堰,再由上堰到下堰巡查了一圈,最后又消失在深潭里。

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相信为民造福的人一定会得道成仙的。于是人们把这个深潭叫住“马井”,将此堰叫住“姜席堰”,封姜文松、席寰泰两公为“堰神”,并在山头外村的堰渠旁建起“堰神庙”,祭拜两公。

每遇大旱,那些心系民生的县令,总会带领众官员来堰神庙祭祀求雨,每求必应。姜席堰建堰680多年,期间大洪水不下六七十次,但堰址基础与堰身骨架依旧完好,老人们总说因为有堰神的护堰。

而马井,从来没有受沙石淤埋,也从来没有干涸过。1973年,灵山江流域特大干旱,姜席堰无水可引。于是调集抽水机,不几天就把龟山下的乌珠潭抽个底朝天,又几天将下游的深潭“石面桶”变成了一口“干面桶”。

不得已,数台抽水机集中在席堰内的马井,马井虽然面积不大,但水面下降很缓慢。不过人们还是担心,这回马井怕是真要干涸了。可就在那个夜晚,灵山江上游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江水滔滔而下……啊,马井,神马的井呵!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为百姓造福的人,人们永远崇敬、铭记他们,这也许便是姜席堰马井的传说由来。

姜席堰那个深潭里,跃出白马向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