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太太」這個稱謂竟然是這樣來的,我是看看懂了

南懷瑾先生:“太太”這個稱謂竟然是這樣來的,我是看看懂了

“太太”的來歷

古公有賢妃曰“太姜”,即季歷等三兄弟之母。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貞靜柔順,並且極有智慧。教導諸子至於成人,從來沒有過失。古公謀事,必與太姜互相商量。隨便古公要遷徙到什麼地方,她都不辭勞怨,順從追隨。

季歷繼位,又娶有賢妃曰“太任”,史稱其端莊誠一,德行無缺失。及有身孕,即自開始胎教,所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文王又有賢妃,曰“太姒”。《史記•周本紀》說:“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傳》稱其“生十男,親自教誨。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周室由古公亶父到季歷、文王三代,都有賢妃良母,助興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七八百年的宗室王朝,都是由其上輩“齊家、治國”的德育教化而來,並非偶然徒然地提三尺劍,一戰功成而得的天下。因此,後世尊稱別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從周室有三位“太”字輩賢妻良母,母儀可風的典故而來,並非是隨隨便便的口頭語。

——《原本大學微言》

南懷瑾先生:“太太”這個稱謂竟然是這樣來的,我是看看懂了

“三從四德”的時代意義

在孔子的思想觀念裡,對於“治國齊家”的重要,不要忽略女性的功勞,並且極力讚頌周初姬家母教和母儀的偉大,對於周武王革命事業的成功、周朝的興起極力推祟,因他有了十位最重要的賢臣,其中一位,還是女性呢!……

好了,單說我們過去所要打倒的“孔家店”有關女性的問題吧!“五四”當時,搞婦女運動的人,一聽到女子要有“三從”“四德”,就大喊打倒,而且都盲目地歸罪到“孔家店”裡去。其實這都出於《禮記》《儀禮》上的記載。而且“三從”、“四德”的內涵,並沒有一點輕視女性或是壓迫女性的意思。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或謂老來)從子”,就叫“三從”,那有什麼錯?你把“從”字換做現在流行的法律術語,變成“負擔”或“負責”來想想就通了,那真是對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應該由父母負擔生活和教養,有什麼不對?結婚出嫁以後,做丈夫的就應該負擔起妻子一切的生活及安全,那又有什麼不對?難道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對嗎?丈夫死了,當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老了,不靠子女的照應,怎麼辦?

當然囉!從現在來說,可以靠政府所辦的社會福利,但真是一個男子漢或好兒女,把父母養老的感情和責任完全推之於社會,也未免有點那個吧!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說,恐怕不是味道吧!為別人、為大眾爭福利的養老是大好事,如果是隻為自己,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只能算是個人自由(自私)主義的什麼吧!也許我又錯了!不過,如從上古的歷史社會來設想,三千年前,教育並不普及,尤其女性根本無法受教育。而且基本上,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農業經濟社會,女性更沒有自由獨立謀生的能力,那麼在家不從父,又要從誰呢?出嫁,當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長期飯票的需要,不從夫,又如何呢?至於夫死從子,事實很明顯,就不要多說了。但是還要知道,夫死、子小,還要“母兼父職”,撫養子女成人,試想那又是究竟誰從誰呢?如果你把“從”字只當做“服從”、“盲從”的意義來解釋,那你這個中國人還沒有弄通中國字的內涵,還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子師母”那裡多學習學習吧!

南懷瑾先生:“太太”這個稱謂竟然是這樣來的,我是看看懂了

說到“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四德”,這是有關婦女人格和人品養成教育的目標,不只適合於女性,男兒也同樣需要有這種教養。一個人的品德有了問題,不論是男女,當然是不受人歡迎。言語粗暴,或是刻薄貧嘴,或是出言不當等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沒有口德,那也當然不行。至於“婦容”一項,更不要誤解是在選美。古文簡略,它所謂“容”,是指平常的“儀容”整潔,不要故作風騷,給人做笑料。“婦功”一項,過去在有的書上,要把“功”字讀成“紅”字,那是專指刺繡,或裁縫和精工紡織的技能。尤其在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村社會里,這對於充實家庭經濟更為重要。古老的婦女“四德”中的這一項,我覺得對於現代和將來社會中的女性,更為重要。簡單地說,還在二十多年以前,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大學畢業了,和一位在外國的華僑青年結婚。他們在出國以前,奉父母之命向我辭行。我就對那位朋友的女兒說:你出國第一件最重要的事,還要去求學。我不是叫你去讀一個什麼博士或碩士的學位,我希望你去學習一種個人獨立謀生的技術,如依一般女性來說,學會計也好。因為時代到了現在,尤其是婚姻制度快要破產了,愛情是抵不過麵包和米飯的。所以現代的女性,從小開始必然要學會一項專業獨立謀生的專長,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關係,這就是“婦功”的重要。這位小姐後來照我的話做到了,固然不負所望,也不出所料。

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古老社會里,雖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規定,但在自然形成的風俗中,對於幼小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婦功”方面,早已自成為一種當然的行為。長話短說,我們只舉南宋詩人范成大一首《田家》的詩,便可呈現出一幅江南農村社會教育的真實畫面了,詩說: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原本大學微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