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山暢想

這裡是傳說中伏羲出生的地方,這裡是仇池古國的發源和發祥之地,這裡曾經是土匪們賴以生存的樂土,這裡也曾是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的夢想家園。站在仇池國遺址,望著四處恬靜的村落,瀟瀟的炊煙,金黃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碧綠的麥田一望無垠,一切恍若世外田園。初夏的季節,山下熱浪滾滾,山上清風拂面,綠樹掩映,花香宜人。仇池山,孤立於隴南群山中,天形四方,壁立千仞,在古代只有靈鷲峽一條小道通往山頂。仇池山,是古仇池國所在地,山上的八溝十坡中有小有洞天、八仙上壽、伏羲仙崖、洞油神魚、麻姑山洞、金龍戲珠、石勺奇潭、無根之水等仇池八景以及玉泉洞、汪猴洞、峰崖洞、駱駝洞等古洞。

據《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據考,常羊之山即仇池山。仇池山位於西和縣城南50公里處,地處大橋鄉南部,海拔1793米,相對高度791米,西漢水自西北繞山腳南下,洛峪河從東南沿山麓西來匯入西漢水,二水匯流山下,形成三面環水,一面銜山的天險勝地。這裡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神話傳說中刑天葬首的地方,氐人的發祥地,仇池國的故土。海內89部典籍文獻有對仇池山的記載。 《水經注》描述仇池山為:“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若覆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困以百頃為號。山上有水泉,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 仇池山的出名還與古仇池國有關。公元296年,氐人首領楊茂搜統領四千戶氐人部落返回仇池山,建立了仇池國,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前仇池國“並氐搜為一國”,抗衡前趙,控制後蜀,鼎峙三國,雄霸一隅。公元371年,前仇池國被前秦符堅攻滅,氐人楊定奔隴右,領關中徒氐,又返回仇池,自稱龍驤將軍、仇池公,建立了後仇池國。元嘉十三年春三月,氐王楊難當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立妻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置百官皆如天子之制,後仇池國疆域擴展到隴南全境,天水、陝南和川北,虎視關中,南圖四川。公元442年,後仇池國被南朝劉宋政權攻滅。仇池國先後擊敗前趙、後趙、成漢、前秦、西秦、後秦、大夏、東晉和劉宋政權的多次進攻,與中原23個政權抗衡達數百年。《資治通鑑·晉記》、《宋書·氐胡傳》對建國358年之久的仇池國的興衰有載。四川大學教授李祖桓撰有《仇池國志》。1981年9月,仇池山“仇池國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仇池山,又名百頃山,《三秦記》:“山本名仇維,其上有池,故曰仇池。”壁峭拔,惟有東西二門,盤道可登,山中有池百頃,煮水為鹽,魏晉之世,氐酋楊氏世據此。仇池山地處甘、川、陝三省交界,屬秦嶺和大巴山相錯之地,面蜀背秦,形勢險要。正如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說:“仇池絕壁,峭峙孤險,登高望之,形若覆壺,其高二十餘里,羊腸盤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此百頃為號。”現有公路曲折迂 回,可直通山巔。近年,從仇池山中還出土了大量兵器和製造火藥的器具,從青銅的劍、戈、斧,到鐵質的箭鏈,相當繁雜,顯示了古代這裡戰爭的頻繁。

仇池山,峽谷幽深,奇峰競秀,茂林修竹,萬壑藏雲,於萬山之間,巍然崛起,孤高人云。西漢水和飲馬河匯流山下,水石相擊,浪若奔雷,既有陸地的陡峭險峻,又有臨水的壯麗風光。山上景緻奇妙,著名勝跡伏羲仙崖、石勺奇潭、金龍滾珠、八仙上壽、麻崖古洞、東水無垠、洞湧神魚、小有洞天等八勝,構成了仇池山“峰、泉、雲、洞、石”五絕的特有美景。西和民謠唱道:“伏羲仙崖第一景,軒轅神修滾龍珠。東石無垠西石勺,中洞潛藏小有天。四大菩薩雲霄殿,入仙上壽吉祥山。一上仇池百頃田,麻姑仙洞幾千年。”

峰巒千姿百態是仇池山第一綺麗之處。這裡的山峰絕殊離俗,秀而不媚,幽而不閉,蔚為奇觀。有的像精緻雅秀的寶塔;有的像直插雲天的利劍;還有的像奔路的駿馬,出洞的雄獅……山峰間長滿青松翠柏,四時花卉,把仇池山裝點得鬱鬱蔥蔥,青容俊貌。

高1793米的主峰——伏羲崖,相傳是伏羲出生之處。這裡怪石磷峋,花草並茂,彩雲飛渡,如入仙境,故又有伏素仙崖之稱。憑崖遠眺,西和、成縣、禮縣交界的青巒翠野,城郭田廬依稀可辨。山腳,西漢、飲馬二河猶如縹緲玉帶,閃閃爍爍。更有天邊雲霧,蓬蓬鬆鬆,把遠山仞峰遮遮掩掩,似欲融進其間的詩情畫意。

山泉遍佈,溪水長流,是仇池山的又一綺麗之處。仇池山上眾多的泉水中,要數“石勺奇潭”最為妙絕。這個小潭在仇池山西面的一處陡崖下。一眼清澈如玉的泉水,順著一個小石孔潺潺流出,正落在一汪木勺大小的石潭中,晶瑩透明的潭水,長年不息,不竭不溢。千百年來,附近老鄉在此取水,舀去一勺,眨眼間又聚滿一潭,且泉水甘洌醇厚,清涼可口,沁人心脾,有“積年之疾,一飲皆愈”之說。洞景是仇池山的主要綺麗美景。山洞幽靜,秀水叮咚,井藏有眾多的古蹟。它以清、幽、秀、雅的自然風光,吸引著中外遊人。小有天是仇池山的一個石洞,洞裡流水潺潺,洞口一眼清泉,碧綠澄清,明如寶鏡。每當星夜,扶壁下觀,泉中星空閃爍,月影清晰。洞頂有泉水傾注而下,銀花朵朵,珠飛玉濺。每當朝陽照臨,洞口有彩虹呈現,絢麗多彩,令人驚歎,古人稱之為“珠宮”,留下了不少動人詩篇。

更為神奇的是,在仇池山下的青石崖邊,有一小洞,湧出一眼碗口粗的山泉,注入洞口亂石間,匯作深潭。每當清明前後,有銀魚尾尾,隨水躍出,人稱“神魚洞”。這種罕見的珍貴魚種,從頭到尾,完全透明,在它周圍的無窮黑暗中十分顯眼,但稍聞人聲,即倏爾游回洞中。

“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

神魚令不見,福地語真傳。

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

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這是詩聖杜甫在遊歷了西和縣仇池山後的驚喜吟唱。

在仇池山上,還出產仇池石,傳說這種石頭“海石來珠宮,秀色如娥綠。坡陀尺寸間,宛轉陵巒足”,“幽光先五夜,冷氣壓三伏”,用其製作的硯臺為書家爭購上品。仇池石是一種柱狀佈滿瘤狀石質的石灰岩,表面有圓瘤或小孔洞,渦洞相通,嶙峋異趣,顏色為淡紅淡綠,石質軟硬相間,硬若瑪瑙,軟如吸水石。這種石頭系赭紅色,俏麗有致,風姿俊逸,且吸水性強,石上可栽樹植卉,是高級的假山盆景石。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任陝西風翔縣判官時,偶得一方仇池石,“藏以為希代之寶”。 置於一個由朝鮮進貢的高麗銅盆之中,供於案上,每逢閒暇之際,或邀友共賞,或獨自觀賞,望石自樂,迷戀遐思,愛不釋手,視若珍寶,並留有《仇池石》一詩:

海石來珠穹,秀色以珠綠。

陀陀尺寸間,宛輔陵戀足。

連娟二華頂,空洞三茅腹。

初疑仇池化,又恐贏州蹙。

殷勤嶠南使,饋餉揚州牧。

得之喜無殊,與汝交不瀆。

盛以高麗盆,藉以文登玉。

幽光先五夜,冷氣壓三伏。

老人生如寄,茆舍久未卜。

一夫幸可致,千里常相逐。

風流貴公子,竄謫五當谷。

見山應已厭,何事奪所欲。

欲留嗟趙弱,寧許負秦曲。

傳觀甚無許,間道歸更速。

他不僅把自己的一部著作題名為“仇池筆記”,還寫下了:“夢時良是覺時非,汲井埋盆故自痴。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眉。秋風與作煙雲意,曉日令涵草木姿。一點空明是何處,老夫真欲住仇池”的詩篇,表達了對仇池山的無限嚮往。 但是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仇池石,據當地老人講:石在懸崖石壁洞中,或溝壑暗穴的流沙之內,偶爾有人得之。

仇池山山腳下,還有一養馬城,系當年守衛仇池山的城池。至今斷牆殘垣,仍依稀可見。城池遺址周圍曾挖掘出35座唐、宋、 明、清古墓,出土有眾多的陶器、瓷器、鑄鐵釜、推石磨、刀、矛等物。城西河中,有一巨大的秀石,形如體肥膘厚的巨鴨,名曰“竹鴨石”。奔流直下的河水,在這裡形成層層漩渦,景色十分引人。

仇池山巍峨險峻,卻又兼有園林的纖秀幽雅,在山中漫遊,處處有一種深不可測,景中有景的風韻。當我在仇池山每個丘巒間留戀往返、當我在各處的綠樹掩映之間徘徊、當我在這天造地設的洞天福地中盡情地享受,貪戀地呼吸的時候,當我在青草坡上靜臥,傾聽清脆的鳥鳴、蛐蛐們的淺吟低唱、以及風拂動樹枝樹葉發出的如風鈴般的響動等等這些如天籟般的音符,我如痴如醉,竟然忘卻了時間的流淌,忘卻了山下的一切……

仇池山暢想

仇池山暢想

仇池山暢想

仇池山暢想

仇池山暢想

仇池山暢想

仇池山暢想

仇池山暢想

伏羲崖,仇池山的最高處,孤零零的伏羲廟,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經受住了考驗,整個建築除掉落了幾片瓦,牆體裂了條細縫,還有伏羲塑像的一條腿裂了細縫外,基本完好,可謂“不幸中之大幸”。但其旁邊的一座土牆結構的建築在“512”地震時轟然倒塌,令人唏噓。在伏羲崖頂環望,四周峰巒疊嶂,連綿不絕,有著名的“八峰石窟” 在東北方和仇池山遙遙相望,巍峨的鐵山在附近相依為伴,依然清澈的飲馬河水淙淙流淌,旁邊的公路上車流如蟻。放眼仇池山顛,狀如覆壺的山頂良田百頃,碧波盪漾綠海滔滔,有四、五村落夾雜其間,構成了一幅絕美的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不由得讓人心胸豁然開朗,翩然生出結廬在此的慾望。我站在仇池之顛,浮想連連,仇池險矣,往事逾千年,先後有楊難當、楊茂搜在此建國,近代有馬尚智在此割據,然最終均難逃覆亡,可見天險不可恃!仇池先輩們的史蹟已成過眼雲煙,我問仇池,伏羲和女媧的傳說是否為真?先輩的遺蹟何處可尋?仇池無語。我站在仇池之顛,為“仇池”至今還偏處一隅不為人識而不平,如此壯美的風景絕不能由仇池人獨享,而應該走出去讓更多的朋友來認識仇池、造訪仇池、研究仇池、享受仇池壯美的風光。而今,一條公路沿飲馬河而來,接龍昌路而去,從前到武都要輾轉成縣時間要四個多小時,現在從龍昌路走兩個多小時即到。而仇池山即將改變“自古華山一條路”的狀況,我來的當日,挖掘機已經上山加入了修路的熱潮,相信在秋後,仇池山的路況將大為改觀,到時候必定遊人如織,樂不思蜀。那時,仇池山就不再是“養在深山人未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