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中國的商業活動起源於商周,武王滅商,商朝遺民為了生計東奔西跑做生意便有了“商人”概念。陝西的對外經濟貿易亦在同時代出現,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陝商名列十大商幫聲噪一時,壟斷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東府大荔襟三河帶眾山、控三秦守西京,地位和作用都不可小覷,可謂“陝商故里”也。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應運而生

關中沃野富饒,乃帝王之居,包括漢唐盛世在內的十三個王朝曾先後在此建都。作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陝西長期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舉世輝煌集中反映在商業貿易上,並由此締造了聲聞天下、影響深遠的陝西商幫(陝商、秦商)。

明清時期,中央政府考慮到政治文明、自然地理、商業環境和鞏固邊防的綜合需要,在陝西等地實行了一系列特殊經濟政策,陝西商人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輸茶於隴青、販鹽於川黔、鬻佈於蘇湖、銷煙於江浙,和晉商、徽商齊名神州。與南方商幫以手工業品換取原材料賺取加工利潤不同,陝商則以經營起家, 他們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地域優勢轉化成效益優勢,技術資本優勢轉化為技術和資本增量,順時趨勢世代積累,漫長時間考驗煉成諸多“關中鉅富”、“蓋省財東”,今大荔、臨渭、韓城等區縣就多有分佈。

從事邊境貿易的陝商多是棄儒經商的士人君子,他們把儒家傳統文化知識應用於經營過程,善以智謀取勝。坐在家裡能把千里之外的錢掙回來,主要採取的是財東出資、掌櫃經營的合夥經營模式,然後利潤分成,這種合夥制經營體制,與我們現在的國企改革類似。明代,邊茶、邊布、邊鹽以及藥材、皮貨貿易基本上被秦商壟斷,輸茶入藏的四川南路貿易也操縱在秦商之手。清代,具有開放心態和協作精神的陝西商人與山西商人強強攜手、相得益彰,在鹽業、藥材、釀酒、棉布、茶葉、水煙、木材、典當等八大行業蓬勃發展,並且擺脫了從屬政府需求的被動局面,自身發展順應了商品經濟需求。

“厚重質直,忠義仁勇。”陝商的榮辱觀既符合陝西人性情,也適合工商業活動需要。“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生意要勤快,用度要節儉。”陝商善於研究市場變化規律,從大處著眼,不欺不詐,隨行就市,按質論價,“人硬、貨硬、脾氣硬”,信譽卓著,購銷兩旺,素有“關中賈來價更高”之稱。陝商以堅毅果敢的開拓精神,誠實守道的經營理念和吃苦耐勞、服食簡約的樸素民風,及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的尚武精神,為發展商品流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贏得了長達五個世紀的貿易通商勝利,蔚為中國西部開發的第一代“西部牛仔”。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精英薈萃大荔

明清時期的陝西商幫主要以同州商人為代表,處在關中平原東部最開闊地帶的古同州新大荔地區,歷史上富甲一方的著名商業家族就有好幾十戶,四川開鹽井西安經營地產與商業的禹得彥家族、販佈於吳越荊楚的王子正家族、經營錢莊的白鳳起家族……都是名冠神州。

清末著名小說《官場現形記》,開篇就從大荔趙渡鎮趙家的一個子孫中狀元寫起,“陝西同州府朝邑縣,城南三十里地方原有一個村莊。這莊內住的只有趙、方二姓,並無他族。”文學作品來源於現實生活,這裡尚不能確定書中提到的便是在江南販布的朝邑人趙銳家族,但埝橋同堤確有一個家大業大的趙氏家族。趙家經營藥材、布匹起家,後經營水煙、茶葉生意,在蘭州、上海等地設立商號,產品暢銷內蒙及西北五省,掌控陝甘晉、影響江浙沿海。後人趙松泉發展壯大老商號,二十世紀初位列大荔首富。趙家深明大理仗義疏財,今華山“老君犁溝”段鐵索扶手即為趙家捐鑄。

同一時期,大荔與趙家並富的還有溫、李等大財東。清池回族富商溫紀泰在四川自貢做井鹽生意,發家後在家鄉購置了大量土地,從羌白鎮到渭南官路鎮沿途都是溫家的土地。地多銀子更多,隨便一個地窖裡的銀兩足有百萬錠。八魚李家世代經商,四大堂號遍佈西安、蘭州、上海等地,主要經營鹽、綢緞、糧食等,號稱“走遍天下,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陝甘回民起義期間,清軍從李家的一個地窖就挖出過白銀一千餘萬兩。後來回民起義軍包圍了李家城垣,家丁最初用磚塊回擊,磚扔完後就從地窖搬出銀元寶向外拋,富足可見一斑。

大荔之所以財東眾多,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蔚為關鍵。一方面是地廣物豐、民殷財阜。同州居晉、陝要衝,氣候宜人,田地肥美,有種必收,小麥棉花、畜牧雜產,天下糧倉應有盡有,萬物皆生,羌白古鎮即是關中三大皮貨中心之一。一方面是勤勞樸實、吃苦耐勞。自古多民族聚居融合的脾氣秉性,讓他們做人做事老實認真不插斜,大氣從商,不欺客宰客,走到哪裡都體現出對人對事的虔誠,縣城“裕宗敬”皮貨莊每年生產的上百件“二毛皮甬”供不應求靠的就是“誠信”二字。另外,水陸並濟、四通八達。黃渭洛三水運輸通中州、達隴原、接巴蜀、連京畿,能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商旅雲集大荔多賴航運。同時,周原道、秦馳道、唐宋古道以及後世“國道”縱橫交錯,商品流通快捷不負“三秦通衢”名望。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興衰啟迪後昆

陝商作為明清時期發展最早、資格最老的著名商幫,按說事業必將興旺發達到永遠,但由於他們多為農民進城經商,無法與農村脫離的歷史命運,決定了從腰纏十萬下揚州到鄉下來再回鄉下去,最終不能融入城市主流人群,始終徘徊在城市的邊緣,處於邊緣人的悲涼地位。

力農致富、經商發家、以農守財是陝商無法擺脫的歷史心路,註定了陝商最終沒有前途的歷史命運。進入清朝後期,陝西商幫內外交困,迅速走向瓦解。究其原因,內因是封建商幫的保守性,在清末整個時代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之時缺乏應變,很難和西方資本主義競爭,外因是清末陝西多發戰亂和饑荒,使得許多商業家族數百年的資本積累消耗殆盡。特別是清同治初年的民族衝突,產業停滯、家破人亡,清軍入陝征剿十餘年的徵糧派響、捐資助剿以及重建家園,資本存量一掃而光,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曾經輝煌的名門望族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陝商的興起與衰敗,其中值得回味和咀嚼的積極因素很多。大荔地區眾多財東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方的名門望族,不僅因為他們經商有道,更重要的是家教和學風。八魚李家的中堅人物李懷瑾便是一代孝悌仁愛、品行高尚的儒商,他不到二十歲就從父親李忠清的手裡接過了經營家業的重任,給科試捐試卷經費、捐贈銀兩修繕同州試院、修文廟、修同州府城防工事,做了很多善事好事。懷瑾祖孫三代從嘉慶至同治年間,運勢如日中天,家族中成年男子都捐有官銜在身,族系的財富和運勢攀上了空前高峰,並且一舉成為大荔地區首屈一指的富族,一切皆源於質樸的家風。

縱觀陝商輝煌,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是陝商可貴的歷史品格。春秋戰國時期,陝西商人抓住諸侯對貿易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機遇,以商求富,迅速迎來發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時期,陝西商人抓住政府實行開明政治,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的便利條件,形成了大發展的第二次浪潮;明清時期,陝商在地處邊陲的不利條件下,卻能抓住食鹽開中、茶馬交易、隨軍貿易等政策機遇,乘勢而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團。高山巨川不能阻擋陝商經商致富的腳步,上入甘、下進川,寸草不生、飛沙走石的千里戈壁尚且有陝商的裊裊炊煙,還有哪樣艱難能夠阻擋陝西人求富的腳步。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陝商故里,大荔縣並非浪得虛名

  現如今,西部大開發、絲綢之路、黃河金三角,大荔乃至陝西迎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期。陝西人特別是大荔人富有不辭勞苦、奮志經營的創業精神和恪守本職、堅忍不拔的敬業精神,重振陝商雄風、再鑄經濟輝煌自不在話下,讓我們共同期待!

(文:王小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