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關於城鄉人口流動問題的思考

“第三屆野三坡中國論壇”於2018年9月15-16日在中國·河北·野三坡舉行,主題為提升城市競爭力。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出席並演講,題目為《關於城鄉人口流動問題》。

演講實錄:

大家好!今天這一節的內容是關於進城和下鄉的問題,我就根據這一節討論的主題講講城鄉之間人口流動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關於進城人口的市民化問題,我們的城鎮化率去年已經到了58.5%,城鎮化進展很快,當然這裡頭是按官方統計口徑,如果按剛才黨國英教授提出來的問題還有很多可琢磨的地方,城鎮化率是不是完全符合確立的標準。

從官方的城鎮化率來看一下,過去改革四十年中,城鎮化的進展是蠻快的,改革初期大概是17%,現在是58%以上,這個城鎮化的進程中間缺了什麼?在我看來有一個明顯的薄弱環節,就是有大量的農村進城人口沒有落戶,沒有變成實實在在城鎮人口,沒有能夠在城鎮里長住下來,享受和別人同等的市民待遇。

到現在,我們按照官方的統計還有2.25億城鎮常住人口無城鎮戶籍,因為沒有城鎮戶籍就有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很多沒有醫療保障,沒有子女接受教育的同等權利,沒有住房讓一些公共服務讓他們享受到。而且因為沒有保障,沒有固定的住所,他們可能到年老的時候必須回到農村,因為他們在城鎮住不下來,等他們回去的時候,他們連養老金都沒有,回到農村還要自己謀生。恐怕這種情況是不能長期持續下去的,需要儘快改變。

所以我覺得當前在城鎮化中間,重中之重是解決農村到城市的轉移人口、安家落戶,獲得社會保障和獲得公平的市民待遇。

我們看一下,這是外出農民工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外出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覆蓋率是多少?我們到現在看到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到2014年,2014年以後沒有新的數據,我們拿2011年和2014年相比,可以看到一個情況,工傷保險從23%上升到29%,這說的是覆蓋率。這些外出農民工中有29%的人參加了工傷保險,參加醫療保險的人從16%提高到18%,養老保險從13%提高到16%,失業保險從8%提高到9.8%,到2014年為止,外出農民工的參保率還是非常低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間,這三年中間,進展還是比較慢的,可以預料,我們如果有最新的數據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也許有兩三個百分點的上升。

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辦呢?2014《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戶籍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35%提高到45%。當然10個百分點還是很大的進步了。實際上進展情況怎麼樣呢?2017戶籍城鎮化率比2012實際提高了7個百分點,看著還不錯,從2012年到現在畢竟我們看到了7個百分點的進步,但是還有問題的另一面,同一個時期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也提高6個百分點。因此城鎮沒有戶籍的常住人口,減少非常有限,2012年是2.34億,2017是2.25億。五年減少900萬人,我們到什麼時候能夠把這2億多人消化完?能夠解決這2億多人的問題?如果按照五年解決900萬人的速度來計算,再過20年我們還會有1.8億人無戶籍。所以戶籍改革亟需提速,讓大量農民工獲得城鎮戶籍,能夠享受市民待遇。

戶籍改革怎麼提速?我想了幾個問題:

一個是我們要改變城市對農民工落戶條件過嚴,手續過繁的狀況,有各種規定,哪一項規定達不到標準你也不能落戶。實際能夠符合這樣嚴格地規定,這些標準的農民工數量是有限的。所以這個進展恐怕還是應該說不夠快,所以在我看來,特別是大城市要加快戶籍改革。

現在很多大城市在搞搶人大戰,搶大學生、技術人員。但是在城市裡長期工作的這些農民工怎麼辦?我們的城市管理者想過沒有?有沒有方案,有沒有一套設計來解決這些問題?

有些超大城市還在搞驅趕“低端人口”,這種情況我們要嚴格禁止,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拋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觀念,要公平的對待所有公民。

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我想涉及到一些相關的問題,有人說你要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相應地政府要增加公共服務的支出,政府按照目前的財政能力,恐怕沒有那麼多錢,解決不了這麼大的問題,拿不出更多的財力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看法對不對?在我們看來取決於你從什麼條件出發來做這個判斷,如果你說現在的各項政策制度都不改,現在的政府支出結構不要改,政府要花的錢都照樣花,然後剩下來的錢給農民工解決進城的問題,結論就是剛才說的那樣,沒錢了,對不起,解決不了。

但是現在我們還是看到很多地方政府花大量的錢用於固定資產投資,鉅額的投資,有很多投資是缺乏效率的,我們看到全國各地,成百上千的開發區、高新產業區、很多這樣的開發區花了大量的錢投資但是最後空了。我們看花了大量的錢修舊城建新城,很多樓房用了二十年就拆掉,然後要建更高更新的大樓。很多地方政府的行政設施,政府機關大樓,超級好,氣派宏大。

但是我們說同時我們沒有錢來解決這些進城人口的市民化問題,我認為說不過去。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突出要做的是改變政府的支出結構,把不必要的投資壓下來,把不必要的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壓下來,拿出錢來給農民工解決安家落戶的問題,解決入戶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講講城市居民下鄉。最近這些年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很多城市居民下鄉休閒度假、體驗鄉村生活、帶著孩子到農村去住一住,去搞搞採摘,採購點特色產品,我們還看到很多城鄉居民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購銷渠道,你種的是無公害的產品,你不上化肥、農藥我就定點來找你買,你的農產品定期的給我寄來。這種購銷渠道現在已經相當普遍了,很多這樣的情況。這些現象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非常新的現象。

第一,通過這種方式城市居民擴大了消費需求,而且促進了城鄉居民互相之間的瞭解,聯繫,拉近了他們的距離,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城市居民很多孩子從來沒到過農村,沒見過這些農作物是怎麼長出來的,是怎麼收穫的,帶孩子到農村去看一看,去體驗一下農民怎麼生活、勞動是非常有重要的。

擴大了消費需求,促進了城鄉居民相互瞭解,拉近了距離,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他們構建了購買平臺,這些都會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改善農村的基本條件。

同時我們看到,因為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村青壯年走的差不多了,有些人全家搬遷離開了,房子空在那兒,宅基地空在那兒。將來這些人如果能夠在城鎮安家落戶,他們在農村限制的宅基地,必然是空閒地資源,需要得到有效的利用,否則的話農村就會出現衰落的現象,出現大量的房屋土地閒置荒廢。

要解決這個過程,我們是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促進城鎮人口下鄉和農村建立聯繫好?還是阻斷這種?在我看來阻斷不是辦法,更好的辦法還是促進的過程。讓農村的土地資源,閒置的宅基地能夠得到有效利用。這個有效地利用,實際上也會給農民增加一筆相當數量的財產收入,對於改善農村狀況,對於組織農村地區的衰退會非常有作用的。

現在阻礙城裡人下鄉的瓶頸在哪兒?城裡人下鄉不能沒有居住條件,農村辦旅遊度假和觀光農業不能沒有服務設施,要搞這些服務設施農村居民投資能力不足,因為他們的收入有限,他們手裡能夠使用的現金有限,城市居民參與投資是好事。

但是現在有什麼問題呢?城裡人要下鄉,我要買農村的宅基地,搞的度假別墅,現在閒置的土地不能轉讓,阻礙了有限的空間,比如說有一些規定,宅基地只能轉讓給本村居民,集體建設用地轉讓只限於鄉鎮企業用地。有人說只有鄉鎮企業用地,才叫做經營性的建設用地,才能轉讓,其他的都不能轉讓。如果按照這樣的規定,那麼土地市場是不能開放的,土地的有效利用是無法實現的。

這些限制行的政策我們必須清楚,實際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已經講的很明確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所以促進人口流動,恐怕需要解決的就是這些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問題,要加快推進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調整。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