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峯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秋初,行走於西峰區的綠野田疇,隨處能感受到農業產業發展的腳步:大棚裡,有機蔬菜新鮮翠綠;圈舍裡,湖羊、肉牛、肉兔等畜禽茁壯成長;絲路花海田園綜合體、毛寺村油葵基地、西北桃隱莊園等景點,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賞美景、品美食……

今年,西峰區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出路,聚焦“產業上水平”這篇大文章,圍繞“東果、南菜、北畜、西遊”主導產業佈局,全面推廣“三變”改革和“331+”產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以“三變”改革推動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

多元設股 拓寬增收渠道

“以前靠種地維持生活,今年用產業到戶資金加入合作社成了股東,自己到合作社務工,每天能收入幾十元務工費,靠著‘股東’身份,年底可享受分紅……”提起“三變”改革的好處,西峰區溫泉鎮巨塬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海林喜笑顏開,“有了合作社帶動,我們脫貧致富就更有奔頭了。”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今年,巨塬村利用農村“三變”改革契機,依託養殖大戶胡生銀創辦的慶陽昶輝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入股、合作社託管”的發展模式,探索現代肉羊產業和脫貧攻堅融合發展路子,吸納全村138戶貧困戶及村集體投入資金入股合作社,從中盛華美羊業有限公司購買100多隻湖羊,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採購、統一飼養、統一繁育、統一防疫、統一出售,實現了產銷對接。

“今年我們按5%的比例對入股貧困戶進行保底分紅,有了收益後,貧困戶可以拿到20%的利潤。到明年,繁殖的羊羔就能出欄,收入預計在20萬元左右。”合作社負責人胡生銀說。

在西峰區,有很多村民像王海林一樣靠“股民”這個新身份實現了增收。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今年,西峰區在實施“三變”改革過程中,大力推廣土地、資金、技術、項目、生態等入股方式,重點對貧困戶入股進行傾斜,優先將貧困戶的扶貧資金、勞動力、技能技藝等資源量化確權到村集體經濟組織中。同時,制定出臺了《西峰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變股金操作辦法》,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安排4207.58萬元,補助97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638.9萬元,補助到戶發展股金3568.68萬元,引導貧困群眾用資金折股量化到效益較好的龍頭企業或合作社按比例分紅,打造脫貧共同體。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各村也積極探索推廣“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林地、勞務、資金等要素入股,將農民、土地、資金、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聚集到產業鏈上。溫泉鎮湫溝村以慶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託,引導貧困戶以閒置土地和飼草地等經營權入股,有效盤活了農村資源,解決了塬邊咀梢土地撂荒、貧困群眾增收渠道不廣等問題;顯勝鄉毛寺村73戶貧困戶將扶貧專項資金16.38萬元,入股黑老鍋旅遊開發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種植油葵、刺槐各100畝,每畝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董志鎮莊子窪村採取“ABCD”四種改革路徑,引導農民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資源入股,發展蘋果、旅遊產業,開闢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多元化的入股方式,使農民變股民,通過保底分紅、盈利分紅、階梯式分紅、效益分紅等多種分紅方式,實現增收,讓農村“死資源”變成“活資產”,農村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完成各類財政資金入股3568萬元、村集體入股1304萬元、農民自有資金入股154.8萬元、土地入股1.05萬畝,入股群眾達到5434戶,村集體、農戶分別享受分紅301萬元和4540萬元,實現了15個貧困村、所有貧困戶參與“三變”改革的全覆蓋。

龍頭引領 抱團發展產業

近日,走進溫泉鎮齊樓村慶陽林木園地苗木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林木生態園,苗木鬱鬱蔥蔥,鮮花奼紫嫣紅,遊客在園區賞花、拍照。

據瞭解,慶陽林木園地苗木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從2013年開始,陸續流轉土地260多畝,種植國槐、雪松、紅楓、月季、牡丹等苗木、花卉80餘種,年產值突破200萬元。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今年,合作社結合“三變”改革,吸納齊樓村77戶貧困戶共入股資金33.4萬元,17戶非貧困戶以土地和勞務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打造林木生態園,發展旅遊產業。預計全年用工在1萬人次左右,可帶動貧困戶每戶增收1000元左右。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在園區除草的朱生漢告訴筆者,他以前在家務農,收入微薄,2016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他以3000元現金入股合作社,成了股民後,來合作社打工,每天能掙80元,年底還能拿分紅。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三變”改革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新型經濟主體帶領農民抱團發展產業。近年來,西峰區立足四大產業佈局,採取“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辦法,引進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參與產業開發,鼓勵致富能手、大學生、退伍軍人等,興辦領辦企業或合作社,依託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將先進生產設備、管理技術、優良品種等入股到產業發展項目,通過“合作社+農戶”“ 合作社+基地+農戶”“ 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推動主導產業提質增效。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截至目前,西峰區引進、培育、改擴建重點龍頭企業46家、合作社1165家,這些經營主體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全區先後把990多戶貧困群眾以股權形式聚在蘋果產業鏈上,累計栽種蘋果27萬畝,打造蘋果專業村28個;帶動600多戶貧困群眾種植瓜菜,形成了塬區以高原夏菜為主、川區以西甜瓜和反季節蔬菜為主的兩條設施瓜菜片帶;帶動北部900多戶貧困群眾新建規模養殖場5處、養殖專業合作社12個,種植紫花苜蓿、玉米等優質牧草1.25萬畝,貧困戶戶均增收達到2600元以上;招引建成隴東冰雪健身基地、月亮灣香草園等鄉村旅遊景點8處,成功舉辦了全市首屆油菜花節、特色農業採摘等一系列鄉村旅遊節會,探索走出了鄉村旅遊與扶貧開發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因村施策 產業多點開花

8月16日,走進後官寨鎮溝畎村,連片栽植的蘋果園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在春滿園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工人們忙著為早熟蘋果脫袋。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溝畎村是西峰區典型的蘋果專業村,全村蘋果種植面積達到2800畝。為把蘋果產業繼續做大做強,今年,溝畎村積極探索“三變”+蘋果產業合作聯營模式,由溝畎村黨總支牽頭,組建了溝畎村林果業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按照產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供應,產中統一管理標準、統一採摘貯存,產後統一包裝推介、統一對外營銷的模式,由聯合社為入社果農供應農資、提供務工、技術指導、果品銷售等全方位服務。目前,已引導5個合作社、16個產業大戶、2800畝果園加入聯合社。同時建立電子商務中心,通過線上線下電商營銷模式,帶動手工藝品、土蜂蜜、土雞蛋、紫蘇油、鹿茸、玫瑰花等特色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實現了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銷售鏈貫通。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這段時間是早熟蘋果上色的關鍵期,目前合作社有10多畝早熟蘋果,今年預計畝產量在1000到2000斤。”春滿園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副經理張志鋒介紹,合作社從2009年開始流轉土地,先後栽種蘋果500多畝,其中掛果的有360畝,去年由於遭遇冰雹災害,加上銷路不暢,蘋果低價出售,僅收入了70多萬元。今年4月份,合作社加入溝畎村聯合社。“加入聯合社後有很多好處,可以享受統一的勞務、農資、技術指導等服務,聯合社還提供了銷售渠道,今年這片果園銷售不存在困難了。”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在農村“三變”改革的道路上,各試點村立足土地資源、旅遊資源和區域優勢,按照“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確定特色主導產業,探索形成了“三變+主導產業”“三變+鄉村旅遊”“三變+城郊經濟”“三變+肉羊產業”等發展模式,將經營主體和農民以股權形式固定到產業鏈上,為群眾培育穩定增收產業。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後官寨鎮南佐村按照“畜—肥—林”循環發展的思路,由慶陽鑫潤農業有限公司牽頭,依託養雞場,帶動農戶以土地、勞務入股,栽植無刺花椒樹300畝,養雞場及時供應雞糞施肥,保障花椒樹生長,實現產業全環節提升;西街辦東門村以“三變”+城郊經濟發展模式,動員群眾以房產勞力、技術入股為主要形式,實現房屋租金、集體股金、務工薪金和物業服務收入多元增收。2017年,該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100萬元,全村人均分紅3萬餘元;顯勝鄉嶽嶺村以慶陽市綠優苗木種植合作社為主體,引進培育高檔彩葉景觀苗木,配設休閒娛樂設施,引導群眾以苗木入股、基地入股,打造綠色休閒娛樂和高檔景觀苗木專業村,目前已建成苗木基地500多畝,入股社員達100多人。

產業托起小康夢 西峰區以“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產業上水平

產業興,農民富。多點開花的富民產業讓鄉村經濟活力迸發,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上半年,全區農業增加值完成3.8億元,同比增長2.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497元,同比增長8.6%。(盤小美 李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