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守墓人!祖孫三代爲一句重託,70年接力守護革命烈士墓園!


李文傳,男,1933年8月出生,2004年去世,中共黨員;李學成,男,1965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李傑,男,1991年12月出生,共青團員,三人均為淮南市鳳臺縣丁集鎮郭徐村村民。 李文傳老人因為部隊首長臨走前的一句重託,56年義務為長眠於鳳臺縣板張集村頭的14位烈士守墓,直到生命的盡頭。老人去世後,兒子李學成牢記父親的遺志,薪火相傳,讓陵園松柏長青、巍然矗立,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孫子李傑在爺爺和父親精神的引領帶動下,成為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的第三代守墓人。祖孫三代護墓人70年的堅守,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也為英烈事蹟增添了最鮮活的時代註腳。 安徽淮南市鳳臺縣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管理員李學成介紹父親李文傳守墓故事及獲得的榮譽。

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座落於淮南市鳳臺縣丁集鄉西4公里幸福溝畔,板張集村頭。陵園四周綠樹環繞,園內蒼松翠柏,“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矗立中央。這裡長眠著為解放全中國而英勇獻身的14位革命烈士。 70年來,英烈們能夠安然長眠在板張集這個小村旁,得益於李文傳一家祖孫三代。他們一片丹心護忠魂的故事,只為一句承諾70年的堅守。 李學成吃住在陵園,休息時間主動收集學習當地歷史、文化、軍史,提升義務講解水平。


1948年10月,為配合淮海戰役,牽制沿淮守敵,豫皖蘇六分區決定解放鳳臺縣城。11日下午,十一團、十二團從縣城東門、北門和西門同時向縣城發動進攻,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十一團在東門、北門與北大壩和黃土山的守敵進行了激烈戰鬥,十二團在城西大孤堆與敵人進行了血戰,戰鬥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3時,終於攻下縣城。十二團二營營長李振海、四連連長王福成、指導員劉法家等十幾名指戰員光榮犧牲。 解烈士英雄故事。

李文傳小時候是一名孤兒,由於孤苦伶仃、無家可歸,常年住宿在板張集寺廟裡。抗日戰爭後期,他勇敢地為在這一帶戰鬥的八路軍站崗放哨,瞭解敵情,被任命為兒童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李文傳所住宿的寺廟成了解放軍備戰的大後方,部隊在此休整,救護傷員。李文傳表現積極,上前線,為戰士們送衣送飯,抬擔架,親眼目睹了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場面。 解烈士英雄故事。

一天深夜,前線陸續抬回來李振海等14位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的戰士,雖經救治,仍沒有挽救這些英雄們的生命,後來安葬在板張集西的一片田野裡。部隊首長臨走時囑託一直在此忙前忙後的李文傳:“小李呀,這些烈士們多是遠在他鄉的人,你就算他們的親人吧,要守護他們的英魂!”16歲的李文傳含著淚,堅定地點了點頭。


李文傳從此擔負起看護烈士墓地的重任,做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員。當時的墓地就是一兩畝地的荒灘,幾個墳在上面,茅草長得很多,連路都沒有。多年來,李文傳堅持在墓地添土植樹,精心守護,讓烈士們安然長眠於此。春天,他修剪培土;夏天,他動員家人擔水澆灌。成家後,他還帶著子女一起守墓。為此,李文傳還遭遇過別人的不理解,但是他絲毫不以為意。

李學成是李文傳的二兒子,從1977年跟著父親護墓,到現在已經40年。2004年3月5日,李文傳在病重彌留之際,拉著李學成的手,反覆叮囑:“這些烈士都是我們的親人,一定要好好地守著、護著,不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每年的清明節都得去上墳,別忘了代我給烈士們磕個頭!”為此爺倆在烈士墓還留下了一張珍貴的黑白照,至今仍被李學成珍藏著,時刻不忘父親的重託。

正是父親56年的堅守,讓李學成這個第二代守墓人從小耳濡目染,心靈深處充滿對英靈的敬畏。從2004年起,每年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李學成都學著父親當年帶自己的方式,帶領兒子等一家人到烈士墓前一一為英烈燒上一刀冥紙,放上一串鞭炮,像祭拜祖先一樣告慰英雄們,這一特殊家訓也就一直傳承至今。


這幾年,李學成由於身體傷病的原因,體力、精力較差了,他對三兒子李傑說:“等我幹不動了,這份擔子就由你承接了,這是你爺爺的遺訓。”李傑也很聽話,聽從了父親的話,走上了三代人相傳的守墓路。李傑說,“爺爺守了56年,父親也已經守了40年了,將來父親幹不動的時候我要接過這個接力棒,把烈士墓繼續守護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