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老鳖盖”今朝换新颜

冯华豫

这两张照片,笔者摄于1995年初春、泌水河北岸治理大会战前夕。“老鳖盖”位于当时泌阳县城南端、泌水河道北部,是经泌水河洪水多次泛滥冲刷、河水逐渐南移而形成的“杰作”。那一道道隆起的沙堆,酷似大元鱼背部的花纹,故被泌阳人称之为“老鳖盖”。 “老鳖盖”既是当年泌阳县城南部的终止点,又是在泌水河中留下的一道风景线。每当看到它,能够唤起人们对泌水河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泌水河是条美丽的河。它发源于白云山南麓的棋盘岭下,集一道道涓涓山泉溪流而成。它一反“大江东去”的常规,蜿蜒西行,构成了“泌水倒流”68公里的奇观。千百年来,泌水河作为“美丽”的代名词,一直流淌在泌阳人的心中。《诗经》云:“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意为人们站在泌水河边,望着那荡漾的河水,愉快的心情可以使人忘记了腹中的饥饿。直到上世纪90年代,“泌水晚浴”还一直是泌阳县红男绿女们乐此不彼的一大景观。

泌水河是条富饶的河。它用无私的身躯滋润了两旁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泌阳人民。每当秋收时节,泌水河两岸的稻香沁人心脾,因而“泌水流香”作为“泌阳八景”之一,标入泌阳史册。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用泌河水种植食用菌,诞生出了泌阳县首位“香菇大王”王明魁、“泌阳花菇”模式研发创始人祁建勋。

泌水河是条红色的河。上世纪20年代,泌水河畔祁庄村走出了驻马店市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祁修文,引来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肖楚女,在祁修文家中发动群众,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上世纪30年代,泌水河畔的邓庄铺、焦竹园曾作为鄂豫边省委所在地。刘少奇、邓小平、张星江、王国华等老一代革命家都曾经饮马泌河水,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开展抗日战争。

泌水河是条神秘的河。数百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水怪”,曾频频出现在《泌阳县志》中。最早记载是清朝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人们发现一怪物在泌水河上空“色白渐黄,先小后大,若云如龙,夜分始散”。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的记载更为详细:“泌阳渔民刘、栋二人正在泌水河中捕鱼,忽然发现河水深处有一巨鳞触手,他们取来刀具透甲而入,突然烈风震荡,掀房拆屋,势若山颓。”这时,恰逢一牧童在泌水河边放牛,他见狂风吹来,急忙用双手抱住了身边的一棵粗树,有幸得以脱险,而他放的牛却被狂风卷入空中,落在四五里外。当时远处的人们看到泌水河中一股黑雾腾空,有两条碗口般粗的龙状动物,在空中上下翻滚。目睹的人们都说,这是刘、栋二人触动了“水怪”引发的恶果。

泌水河是条灾害的河。千百年来,它在造福于万民的同时,那泛滥的河水也给泌阳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泌阳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盛夏,泌阳县遇到了罕见的涝灾。泌水泛溢至城南门。洪水过后,又出现大疫,死者无数。在上世纪70年代的那场“75·8”洪水中,泛滥的泌河水几乎淹没了整个泌阳县城,使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们,至今提起此事仍心有余悸。因此,治理泌水河,造福百姓,已作为发展泌阳的一项长久大计,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1995年初春,在笔者拍摄这张“老鳖盖”照片不久,泌阳县拉开了治理泌水河的帷幕。当时,泌水河北岸红旗招展,泌阳县四个班子领导齐上阵,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数万民工,抬着大锅,搭着帐篷,工地上人们挑着大筐,干劲热火朝天。当年底,就建成了约3公里长的泌水河北堤,成为保护泌阳县城的一道新的屏障。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近年来,泌阳县委、县政府在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审时度势,以超常态发展的大气魄,制定出“一河两岸,跨越发展”的战略蓝图,并一以贯之,梯次发展。泌水河人民路、盘古山大道、焦桐路三座大桥的构建,拉大了县城框架。河道中三道橡皮坝的建成给泌水河这匹“野马”上了笼头,使它乖乖“深浅随人意,造福泌阳人”。目前,泌水河中那荒凉的“老鳖盖”景象早已不见踪影,代之而来的是两岸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平坦,岸边绿树成荫,到处鸟语花香,成了泌阳人民的生态之地、宜居之地、休闲之地、创业之地。于是,笔者近日满怀激情,借秋高气爽之时,健步登上泌水河南岸“河南尚城”的17层大楼,刻意让镜头对准昔日的“老鳖盖”方向,又一次按下了快门(下图)。

昔日“老鳖盖”今朝换新颜

昔日“老鳖盖”。(资料照片)

昔日“老鳖盖”今朝换新颜

今朝换新颜。(资料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