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公开信指向人才评价的重大问题,大学抢“帽子”该消停了

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有的单位、部门和地方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干扰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做出郑重声明,明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是荣誉称号。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应当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中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资历、看帽子等倾向。

这封公开信指向人才评价的重大问题,大学抢“帽子”该消停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声明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将本来资助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人才计划异化为研究人员的荣誉、头衔,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管理、评价的严重问题。近年来的两会上,一直有代表、委员提案,要求清理各种人才计划,纠正学术头衔、帽子满天飞的风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声明,是治理学术管理、评价“头衔化”的第一步。期待更多学术机构、组织直面学术评价“头衔化”问题,采取实际行动,让学术管理、评价回归学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声明中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是对项目负责人的一种阶段性认可和支持,希望他们在项目资助下更上一个台阶,不是为其贴上“永久”的标签。科技界应当更加关注项目负责人获资助后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进步。这其实是一个学术常识性问题:设立科研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取得科研成果,如果获得科研项目,就“功成名就”,那所有科研人员,就会把精力用于申请科研项目,获得科研项目后,并不认真开展研究,而只是包装成果,即便如此,这些已经拥有头衔的研究人员,会以科研项目获得者、某某人才计划学者的身份,在进一步申请科研项目中,享有优势。这会引导科研人员追名逐利,而忽视真正的学术研究。

这封公开信指向人才评价的重大问题,大学抢“帽子”该消停了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与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评价指标有关。有的高校、科研机构就把教师、科研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评职称的前提条件,很显然,这就把获得基金项目,作为教师、科研人员的成就。而与之对应,科研项目获得者就成为一种学术身份,人才计划也是如此,只要入选人才计划,还没开展研究,就已经成为某某学者,享有一定的学术特权。在人才计划资助结束后,还继续享有这一学术头衔,这就给学者贴上永久的身份标签。

这和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把本机构有多少人获得多少课题、经费作为重要的政绩,因此,就把这作为考核教师、科研人员的指标。这属于行政性指标,而非学术指标,学术指标应该关注学者利用科研经费做出的研究。

一些科研项目的设立方,在对申请者进行评价时,往往也以其已经获得的课题、入选的计划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这也导致学术评价“头衔化”。由于课题、项目评审、立项,在乎申请者的头衔,于是,有头衔的学者就变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被高校和科研机构“争夺”,这就令头衔更吃香,与其说高校、科研机构重视人才,还不如说重视“头衔”、“帽子”。其实,评价一名申请者,不能看其身份,而应该看其能力,谁有能力做出研究就给谁。在英美发达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申请课题经费,也无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与其他研究者平等竞争。在学术评价头衔化的学术环境中,青年学者充满焦虑,因为一步踏空就可能步步踏空,因没有头衔而被拉开差距,使学术研究出现严重的“马太效应”,使部分青年学者失去学术理想。

这封公开信指向人才评价的重大问题,大学抢“帽子”该消停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注意到人才“头衔化”问题,做出声明,这具有示范效应,其他科研项目、人才计划的设立方,也应该有所作为。而在声明之外,还需要改革评价体系、评审方式,切实扭转重视头衔的功利学术倾向。一方面,对于高校、科研机构的考核,要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不能再把获得多少课题经费、有多少人才入选某一计划,作为考核指标,要重视机构的实际教育与学术贡献。另一方面,在对教师、研究人员进行评价时,要引入同行评价机制,不能论资排辈,而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