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谣言成为台风“次生灾害”

强台风“山竹”9月16日17时左右在广东江门台山海宴镇登陆。此次台风的规模之大、风力之强,引发网友热议,同时出现不少谣言。比如,“山竹”时速堪比高铁,美国太空总署拍摄到“世纪最强太平洋恶魔风暴山竹”等。

近年来,“逢灾必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每每遇到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都会引发一系列谣言。一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为了增加知名度,提高点击率,一些网民出于恶搞的心态,往往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图片移花接木,危言耸听,吸引眼球。现代网络大大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很容易“三人成虎”,让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一些群众随手点赞转发,更是在不经意间成为谣言的推手。

与台风等自然灾害本身相比,谣言很容易成为“次生灾害”。一方面,谣言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比如,在“全城停电停水”等谣言蛊惑下,市民们就会到超市、商场疯狂抢购饮用水、手电、蜡烛等应急物品,影响正常市场秩序。同时,一些谣言传播错误的应对灾害知识,给公众造成误导。有朋友圈就“温馨提示”:“台风天开空调,会引起风机逆转烧机”。如此貌似专业的提示,很可能让人信以为真。然而,空调技术人员表示,该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面对“山竹”引发的一系列谣言,中国气象局等专业机构和广州深圳相关部门纷纷出面辟谣,还原真相,有力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不过,在谣言面前,有关方面不能单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更要加强信息公开,努力让真相跑到谣言前面。自然灾害往往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受灾地区的情况到底如何,公共服务部门的准备是否充分,这些信息都是公众迫切想知道的。“大道不畅,小道必猖”,从官方部门和主流媒体得不到想要信息的情况下,一些市民很容易相信各种小道消息。就拿台风来说,不能只是发布台风的风力、路径,而应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技术,对受影响地区的情况予以全景展示,让人们真实感受台风威力,一些明显夸大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同时,对于谣言发布者要依法惩戒,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规定,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只有依法打击谣言,严惩始作俑者,才能以案说法形成震慑,从源头减少谣言的产生。

此外,对于广大公众来说,也要多一分冷静思考和判断。谣言止于智者,有的谣言明显不符合常识逻辑,有时在网上搜一搜就能了解真相。每个人要树立“谣言到我为止”的意识,抵制随意转发,拒绝推波助澜。不信谣传谣,也是一种防灾减灾。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