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序言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B组最后一轮,亚洲球队伊朗憾平欧洲劲旅葡萄牙,最终以一分之差止步16强。在终场哨响后,解说员刘嘉远有感而发说道:

生活有时就是这么残酷,可能没人关心你付出多少努力,撑得累不累,摔得疼不疼,大家只会看你最后站在什么位置,因为成年人的世界,他就没有容易这二个字!哪有什么无心插柳,不过都是努力过后的水到渠成罢了。

面对这样一碗高浓度鸡汤灵药,很多人二话不说,咕嘟一口就干了。

而一向对鸡汤弃之如敝履的鄙某表示:这药,我暂时不服。

打小就有个李白观老媪磨铁杵的故事广为流传,说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放浪形骸,游手好闲,不好好学习,有天逃课去溪边玩耍,看见一个老太婆拿着一个捣衣服用的大铁棒子在石头上磨呀磨。李白好奇,就问您老这是干啥玩意儿啊?老太婆就说,磨针啊,绣花针。李白一听,醍醐灌顶,深受启迪,赶紧跑回去,用功读书去了。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吃墨充饥什么的自不在话下。

虽说李白这故事有宋朝的《方舆胜览》做背书,但明显是基于民间传说,就像《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砍樱桃树》等等诸如此类的小学鸡汤课文一样离谱。君不见,为了给懵懂孩童树榜样,摇鞭子,传说教,有些人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教材课文都带胡编乱造的。

所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之外,自打我们有意识起,就长此以往、连绵不绝地在以下耳旁风里凌乱,就像孙悟空听到唐三藏念咒语时的生不如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想必以上每一句,而今都还能引起阁下一阵阵耳鸣脑热。错不了,我们即便相差十岁,也有共同的奋斗格言,藉此熨平代沟。正所谓:格言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海会归来。

然而多年后我们恍然发现,所谓努力就能成功,简直是家长和老师为我们画过的最大的一张饼了。

但扪心自问,努力本身又何错之有呢?努力本身不应该是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生存技能吗?

雷军有一句“格言”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你若不是富贵出身,唯一的选择就是忠诚和勤奋。

这句话之所以可怕,就因为他传递的价值观与“努力就能成功”一样,潜台词是你之所以没能成功,没能富贵,是因为你不忠诚,不勤奋。

更细思恐极的是,“忠诚”和“勤奋”不正像“努力”、“踏实”、“诚实”、“守信”一样,是人人都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么,为什么还需要“选择”?为什么凭空给这些基本素养套上一层功利的外衣?

再仔细咂摸,雷军这句话有一个标准厚黑学式的阴险暗示:富贵出身的人,都是不忠诚、不勤奋的。

所以折回头再看“努力就能成功”,努力本身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逻辑推导关系上,“努力就能成功”成为一种绝对的经验正确和政治正确,也就导致以“成功”作为结果的原因倒推,几乎所向披靡:但凡成功者,言必称努力;你丫没成功,全赖不努力。

耳熟能详的一个段子是:

好学生上课睡觉,老师会说:多勤奋的孩子,睡觉还想着看书学习。

坏学生上课睡觉,老师会说:多混账的笨蛋,一看书学习就打瞌睡。

现实社会里,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逻辑倒推无处不在,当然其中的陷阱和漏洞同样犹抱琵琶。在具象上,求仁得仁也无伤大雅;在宏观里,种豆得豆显然有悖常识。

再回到世界杯比赛上来看,在比利时对日本的那场淘汰赛里,日本2:3输掉了比赛,无缘8强,如果以“努力就能成功”来倒推,日本队还是输在不努力上。

但理性的球迷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日本队是亚洲足球之光,输也输得体面,因为尽全力了。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也不过如此。

《一代宗师》里宫二也说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不争事实是,努力是定数,成功从来都只是变数。

一言以蔽之的举例就是:

耕耘是收获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一分耕耘后,可能有一分收获,也可能颗粒无收,但更大的可能是不足一分的收获,这才是常态分布;

经历风雨是出现彩虹的必要条件之一,但风雨过后,出现彩虹的概率要远远低于不出现彩虹的概率。

想当年唐骏有一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试问又有谁复制成功过?

如果成功这么套路化,为什么还会有阶层固化,为什么还会有二八法则?

傻×才分成败,智者只看利弊。

“一万小时定律”自诞生以来,拥趸芸芸。“一万小时定律”与“努力奋斗”在逻辑上又何其仿似?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在某个领域坚持一万小时,你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然而普世的案例是,能兑现这种推论的,是凤毛麟角中的买彩票中500万概率。

人呐,总是对1+1=2的固有等式算了又算,却始终对1+1=0的现实结果视而不见。

唯结果马首是瞻的必然结果之一:

“成功后的努力叫努力,失败后的努力,只能叫胡来。”

过于功利化的“努力学”、“一万小时定律”和“成功学”其实是一丘之貉:催生了诸如“读书无用论”、“拼爹论”、“背景关系论”等极其消极的社会风气,间接否定了努力过程的珍贵,夸大了“成王败寇”的定数。

更为致命的是,粗暴的“成功学”,直接忽略掉努力过程中的“势与时”,把复杂的奋斗之路,笼统地概括为“不努力”或“不够努力”,摧毁了无数人的自信,连带着的,还有那可怜的自尊。

有智者早就看穿了一切: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个人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01

我埋头苦干了一辈子,倒头来村里数我最穷

在信阳东北角边陲的小县城淮滨某镇,我有一个远房叔叔,姓黄,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叫他老黄牛。不但老黄牛,还是老好人。

前年秋天查出了食道癌早症,如果家底殷实些,医院给出的治愈率还是很可观的。但去年秋天时候,老黄叔去世了,不到六十岁。

我最后一次见他时,他刚查出病,低垂着头唉声叹气,说得最痛苦的一句话是:我埋头苦干了一辈子,真的像个老黄牛,不喝酒不抽烟,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干活,你问问方圆十里八乡的人,我老黄种庄稼是不是种得最好?可你再说说,村里还是数我最穷,你说穷我也认了,倒头来还得了这种要死的病,老天爷不开眼啊。

我就劝他说,老叔,你不用这么悲观,你这个病是早期,可以治好的。

他一句话又把我噎住了:穷人别治病,治出来更受穷。

后来据他的孩子说,就是干挺,等死。病情恶化加上情绪低落,熬了一年不到,撒手人寰。

黄叔话不多,但特噎人,倒不是冲撞,而是拧不出水分的大实话。上一次我被噎得说不上来话,还是五六年前他趁着农闲,曾经在郑州一个工地打过工。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我有次去看他,他正在工地搭建的临时板房里吃面条,一大盆面条里,不见一丝油水,更别提青菜肉丝鸡蛋了。他见我进来,本能地让了让,然后又不好意思地说,算了,这没法吃。走走走,要不我带你出去吃拉面吧,一里地就有……

我赶紧说,我吃过了,就是路过顺便看看您。

夏日里的板房,温度至少有40度,工友的电扇吹出来的全部是热风。

黄叔在工地当小工,给人拎水泥砂石一类的,一天干9个小时,200块。因为他只是农闲时出来,所以比人家常年稳定打工的小工要少拿60块。纵是如此,他每个月净剩的钱也比稳定小工多。因为他几乎不花钱。出去10天,就能带回家2000块,出去一个月,就能带回去6000块。黄叔自己也说,比种地好些。

我说那你就别种地了,常年出来干就是了。

黄叔摇摇头说,老啦,干不动了,这不比自家农活,累了可以歇歇,人家给咱钱,咱不能歇着,那不像话。常年总这样干,我这老骨头架子,经不住,得垮。

然后想了想又接着说,出来打工,唉,谁说不是呢,我啊就是脑子太木头了,你说二十多年前,咱那农村就已经开始有人出去打工,最差的,去城里捡破烂,也比守在家里种地强。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可惜我舍不得家,舍不得那一亩三分地,总觉得是吧,咱农民嘛,本分就是种地,就得讹老土地爷,跟土地爷要饭吃,干别的都是不务正业,再说,祖祖辈辈不都这么过来了吗?穷是穷了点儿,但也没像五九年那样饿死人啊。谁知道,后来出去打工的,都发了,像我这种老实巴交,光守着老土地爷的,累死累活也落不了几个子儿。都是命啊。

我沉默良久,不知道该怎么接茬,就打个马虎眼说,那您也要注意身体,累了该歇还得歇,不能挣钱不要命。

结果黄叔一句话把我噎住了:挣不来钱的命,还不如可以论斤称的猪。留着也是费钱。

黄叔去世前,他两个儿子都已经结了婚,家里盖房娶媳妇,从来没向人借过一分钱,所以到他去世,家里基本也没什么积蓄。这也导致他总觉得自己是“最穷”的原因之一。

黄叔去世后,我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以后有啥难处,记得跟我说。

结果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俺爹说了,不能跟人借钱。自己有多大本事,就吃多少饭。

我听后再一次感觉被噎得不轻。或许确实是家风吧。

这句话耳熟,我想起来好像是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格言: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我后来就开始琢磨,为什么黄叔以及黄叔的孩子,说出来的话都如此噎人?好像也不能归咎于忠言逆耳。

黄叔,以及诸多像黄叔一样的人,他们勤勉一生,兢兢业业,比大多数人都要正直,努力,但为何却潦倒至此?果真是他口中所言那般,都是命?想必阁下,不这么认为。

02

我在单位干了三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老陈十八岁就到市属某单位下属的印刷厂上班。

那年代讲究子承父业,他老子在印刷厂是老职工,为了给他腾位子,提前退休,那时还是小陈的老陈就接过父亲的班儿,开始在印刷厂当上胶工。后来也干过印刷工,维修工,盯样儿员,机器清洁工,营销员。基本上,按照老陈自己的说法,印刷厂里的工种,除了设计排版一类的高科技工种他没干过,其他所有的脏苦累工种他基本都干了一个遍。

但是在老陈49岁那年,也就是2015年,报纸以及报纸相关的行业行情急遽下滑,老陈所在的印刷厂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倒闭了,除了几个高管被分流安排到上属单位后勤、物业之外,像老陈一样的几百号一线职工,都成了半下岗职工:上属单位只发基本补贴,用老陈的话讲,连抽烟钱都不够。

很多人去上属单位找领导闹,反映情况,大概都是说干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该给安排个后勤什么的闲差养老。

老陈也跟着去了,虽然大家说的情况也都是自己的心里话,但老陈一直在人群里不作声。

老陈后来说,如果能解决(下岗问题),印厂就不会倒闭了。

所以之后再有人组织去找领导反映问题,老陈都装病不去。

臊得慌。老陈说。

老陈勤快惯了,闲不住,下岗没多久,就去街道环卫站找了份清洁工工作,一个月1800块。按照老陈的秉性,扫大街干到老也没啥,没成想,扫了一年多垃圾后,去年酷暑季里,趔趄一下,一个跟头栽倒到炙热的大街上,路人发现了,捡回一条命,但再没能起来,如今躺在病床上一年有余。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我买了水果去医院看他,被告知已经回家好久了。转身去他家,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破家属楼,逼仄的楼梯透着阵阵尿骚味,推门进去,阴暗狭小的一居室里,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老陈一个人躺在破衣烂单的床上,转头看着我,颤颠颠、含糊不清地说,来啦。

我拾掇了一下,坐在他身边,问他,嫂子呢?你这种情况不能一个人在家啊。再说了,你压根就不该从医院回来。

老陈脑子还好使,就是下不了床,站不起来,嘴歪眼斜,说话抖。

老陈摇摇头,抖着下巴说,你嫂子,去……去卖水果了。

老陈就这样抖着,罗里吧嗦地跟我说了一堆,概括起来就俩字:没钱。一个字就是:穷。

老陈在印厂干了算大半辈子,每个月就那么点儿死工资,媳妇以前在社区医院当清洁工,前两年也被刷下来,只好自己“创业”卖水果。老两口供完孩子上学没两年,就双双“下岗”,一个瘫了,一个卖水果维持生计。积蓄基本没有,养老金加一起还不够老陈自己吃药。

想来老两口起早贪黑干了一辈子,不偷奸不耍滑,不怕苦不怕累,临了却落得个家徒四壁。老陈流着老泪说,若不是老父亲给他留了这栋破房子,他连住的地儿都没有。

谁胆敢老陈不勤奋?几百号印厂工人不答应。去得早走得晚,脏活累活抢着干,除了技术活确实不懂电,厂里上下几乎没人不喜欢。

谁胆敢说老陈媳妇不实诚?附近几个小区的居民不答应。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烂水果自己吃也不卖,买一斤香蕉还送个梨。

也是命?

想必阁下,也不这么认为。

03

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汪曾祺在《七里茶坊》里,写特殊年月里,自己奉命带队去掏粪,晚上住在七里茶坊歇脚。夜里有几个赶牲口的坝上人冒雪来住店。坝上人自己吃着硬邦邦的窝头,却要徒步冒着雪把牲口赶到坝下,说是要把牛卖给坝下的人,“让坝下的人有口肉吃”,换成钱,“才能让我们坝上的人有窝头吃”。

还有几个同行的赶牲口的坝上人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冰天雪地里没赶来,因为赶的牛掉进冰窟窿里了,正在往外扒。于是先行到来的几个坝上人,栓好牲口,在七里茶坊匆忙吃过窝头后,就又折回去帮忙去扒牛了。剩下掏粪的汪曾祺几个人吹灯准备睡觉。

汪曾祺写道:

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

“他们真辛苦!”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

“咱们也很辛苦。”

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

“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然而如此辛苦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能过上好日子,或者说成功者,还是少数人人。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紧紧巴巴,紧衣缩食,倒头来可能是一场病,可能是一场意外,就彻底榨干一生,摧毁一生。

新近热映的《我不是药神》里,那些罹患慢粒白血病的病人们,无一不是辛苦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排除掉一部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主儿,相当数量的芸芸众生,还是不失为勤奋和努力的,可是,他们恐怕连自己都不曾想过,为什么已经如此努力了,还依然如此受穷?

不过绕回去,用“努力就能成功”来反推,显然他们还是不够努力嘛。因为努力=成功,所以受穷=失败=不努力。

绝大部分辛苦的人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

多数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他们一生都在努力,勤奋程度也好,兢兢业业程度也罢,都远远超越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但却与所谓的成功天各一方,真的都是因为,命?

想必阁下,同样不这么认为。

04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里讲过一个故事,孔子在郑国与弟子们走散了,老头儿怕自己走丢了,就一个人蹲在城墙东门旁发呆,等弟子找来。有路人碰到到处找老师的子贡,就告诉他说:东门那边有个人,前额像尧,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产,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困顿的样子,真的好像一条“丧家狗”啊。

子贡找到老师后,就把路人的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是细枝末节。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还是确实如此啊。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纵观孔子的一生,在当时文人出仕论功的大环境里,很难说能和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挂上钩。老子至少还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馆长,或文化部部长,算是个正部级官员。孔子呢,最高也才做过周王朝诸侯国鲁国的司寇,最多相当于一个省的公安厅长,而且任职时间都很短。政治主张得不到施展,最后只能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坐而论道,办教育去了。

《论语·宪问》里记录了一件事,与此可以相呼应。说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在鲁国都城的外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你,哪儿来的?”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开城门的人说:“孔氏?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最后这一句,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溯源归宗。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辈子颠沛流离,到处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教书育人,喋喋不休地说了一大本《论语》,你能说他不努力么?

现在都说孔子是圣人,但在当时那个时代下,以做官大小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孔子只能算一个失败者罢了。

你能说孔子“丧家犬”一样的“失败”人生,也是命?

想必阁下,更不会如此认为。

综上所述,“一万小时定律”和“努力就能成功”之类的大道理,披着成功学的糖衣,蒙蔽,或者说欺骗着无数人像孩子吃糖丸一样饮鸩止渴。而更为令人发指的,是既得利益者却对此心照不宣,四处宣扬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当上CEO,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殊不知,蛮干无法上位,大力难出奇迹。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台词说,我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我这一生。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越来越多的人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抛弃鸡汤,不止是千百年换汤不换药的老火早就把补汤熬成了毒汤,更多原因在于他们早就明白“谁的成功都不可复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存在,“你跺你也麻”更应该因人因地因时而宜

01

顺势而为

老黄叔一辈子努力种地本身并没有错,遗憾的是他未能及时涌入打工的大潮中去。一味相信“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能脱贫致富,显然是没能基于时代的变数来考量,因循守旧,一层不变,与执拗地相信“努力就能成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顺势而为不说能赶超时代,至少不会被时代甩掉。小米上市了,还记得那句“站在风口,猪都会飞”吗?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02

盘活资源

如果说老黄叔没能与时俱进进城务工有被时代抛弃的嫌疑,那“凡事靠自己”就显得过于迂腐,这个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之所以进步,商业驱动功不可没,商业以前叫贸易,贸易本身,就是交互,所以“自给自足”一定会被淘汰。“朋友多了路好走”当然是此言不虚,盘活人脉资源,伺机利用杠杆,才能有效补齐短板,以小博大,进而实现自身强大。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03

抬头看路

印厂老陈的一生,更贴近如今城市里来去匆匆的普通职员的生活,待在一个公司,守着一份工作,一直干到退休。老陈把所有的时间都起早贪黑贡献给了印厂,比“我把青春献给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印厂倒闭时却从不会考虑他所谓的“苦劳”,因为老陈只会埋头干活,不会抬头看路。

印刷行业的命数,其实只要稍微看点儿新闻,都会自行判断一二。如果年纪轻轻就奔着养老去,想必与老陈的遭遇也无出其右。哪里有什么一劳永逸,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的温水煮青蛙罢了。长时间待在舒适区域,等感觉到不舒适的时候就晚了。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04

自我提升

老陈业务精湛,但因为不懂管理,一直游离在基层,无法更上一层楼。老陈自己的说法是与世无争,但所谓与世无争,听起来像白莲花一样纯洁,但正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样,你不与社会争,社会只能从你身上时不时挖下一星半点儿,给予那些正当“争”的人予以犒劳。

试想,如果老陈在业务之外,能在业余时间好赖学点儿管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跟领导搞好关系,走上管理岗位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即便印厂倒闭,不也能优先被考虑安排进上属单位里去吗?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05

谋后而动

所谓很多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某种意义上也是给自己找的借口。如果倾其一生之力,也只是维持活着,毫无疑问是悲剧。

辛苦貌似透着一股正能量美德的味道,实质上绝大多数是机械式重复性劳动。这种辛苦,一来是出力不出智,二来是为辛苦而辛苦的“磨洋工”。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干完的活,你磨磨蹭蹭干了一天,然后你还义正言辞地感慨说“时间都去哪儿了”?谁给你的勇气呢?

农村有句话老话:出力的不挣钱,挣钱的不出力。说明都知道脑力比体力值钱。但问题是,农村里一代人来一代人去,这句颇有道理的俚语多数时候也只是一句俚语而已,绝大多数人念叨着这句话,戴上脏兮兮的手套,继续去工地搬砖了。这里当然没有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意思,但不得不警惕的是,知道有坦途而不走,和根本不知道有坦途是两码事。

类似于“我知道上大学好啊,可是我就是不想学习”,这个层面而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径,除了智商堪忧之外,并无他解。人一旦堕入机械式重复劳动的状态循环,就需要三思而后行,所谓谋后而动,没考虑清楚就一头扎进去,付出代价也是在所难免。成年人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脑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06

单位时间效率

关中一带的百姓在“白鹿原”年代喜欢说“熬活”,跟如今的干苦力是一个意思。但汉字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这里,为什么叫“熬”,某种程度上就是“忍耐”。

人的体力有限,干苦力通常都是对人体力的考验,熬活的人,自然就需要忍耐这种体力透支和消耗。单一、重复、繁重、笨拙、低效等等,都是熬活的写照之一。所以要感谢科技,让这种需要熬的活计逐步都在为机器取代。

早些年因“世界工厂”而风光一时的我国,如今早已抛弃这一廉价工厂的帽子,转型“智造”,在科技领域不遗余力。这些无一不在昭示:单位时间效率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关键。以前一百个人干一天,现在只需要一台机器干一分钟。这就是单位时间效率。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那么问题来了,“熬活”的人们怎么办?当然是同样要提高单位效率,工厂招工,你一分钟能做十个手机壳,肯定要比一分钟只能做俩的有市场,更吃香。

同理,你半天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剩余的时间你就得以自由发挥,可以继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继而实现更高效率,比如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如此往复循环,你的单位时间效率不断在提高,你在一定程度上就脱颖而出,甚至成为真正“一万小时定律”预测的专家,随之而来的就是你不断上涨的身价,和不断擢升的路途。

07

向阳而生

《创造101》之后,有句话叫逆势翻盘,向阳而生,C位出道。

这句话用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夫子身上,也恰如其分。在那个年代,孔子虽然没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其一生努力的心血并没有付诸东流,要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孔子靠的是大智慧,而且被后世反复验证过的大智慧,历久弥新。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可能拼尽全力后仍然泯然众人,但搁置“成功”,努力前行,向阳而生,一定是先决条件。虽然前述斗胆罗列了所谓的经验,但没有什么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效率的努力并不能保证你“成功”或者C位出道,但一定会在过程中让你变的更强大。

因此,向阳而生的底蕴就是: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一无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