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聽起來是一個近些年才有的名詞。其實在我國古代悠久的歷史中,雖然商人的地位比較地下,但是卻也有著極為燦爛的商業文化。農為本,商興利,都是關乎國運的大事。那麼古代優秀的商業人士是如何聚財、管財的呢?
在《易經·繫辭下》中提到,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靠什麼讓人依附呢,答曰錢財。正確理財,不讓民眾做不好的是叫義。可見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先民就對理財有很深刻的認知。下面我們來說古人理財常用的三種方法,希望對現在的您也有用處呦。
第一、眼有商機知進退。最好的例子就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大商賈范蠡。范蠡在把幫助越王勾踐完成復仇大業之後,看透了與君王可共患難不可同享福的真理,果斷急流勇退,算是保全了性命。辭官歸去的范蠡去了齊國,多年經營後家財萬貫。後被齊王封為丞相,做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位極人臣,且家財萬貫,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於是又一次果斷急流勇退,辭去相印,並把家財散盡,然後搬去了一個叫做陶的地方。在陶這個地方,散盡家財的范蠡再次白手起家,利用市場規律,賤買貴賣,沒過多久,千金復來,世人尊稱陶朱公。其實錢多到了一定程度就只是賬面上的數字了,對於個人而然,錢太多反而會招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這也和當今社會很多大富豪都花大力氣做慈善是非常相似的,如果不知進退,那後世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就是明朝的沈萬三。
第二、聚財當然靠勤勞。這個就要提到齊國了,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力是最強的,因為其商業非常發達。這要追溯到齊國的建立,為周文王拿下江山立過大功的姜子牙最後被封東方齊國,國都為營丘。當時的營丘非凡貧瘠,人煙稀少。姜太公到封國之後,鼓勵人們利用當地的資源,比如海里的資源,魚和鹽,後來越做越大,周邊的百姓看見有利可圖,都來歸附,人氣逐漸升高。然後姜太公鼓勵當地的婦女專事女工,講究精工製作,逐漸打出了名氣。最後揭示:勤勞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善於利用自己的資源,做大做強做精,才可以說是聚財有道哦。
第三、遺產處理有訣竅。如果您白手起家,成為一代鉅富,那您打算百年之後怎麼處理自己的家產呢?這個例子就要說到漢朝開國第一大功臣蕭何。楚漢爭霸終以劉邦取勝結束,論功行賞,蕭何定位第一。很多大臣都不服氣,認為蕭何武不如韓信,謀略不如張良,何以據開國功臣第一位。劉邦解釋道:蕭何雖然不曾攻城拔寨,但是這一切的勝利都離開強大的後勤保障,那就是蕭何的作用,眾人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再來說說蕭何如何對待自己的遺產的,身居丞相高位的蕭何家產比不會少。但是到了晚年,他卻斥資在一些位置不是很好的地段置田產,買宅院。眾人皆不解,後來蕭何解釋道:如果後人能有出息,那他自然可以把家產保護的很好,但是如果後人不夠賢達,如果我留給他們很多位置很好的房產,那無疑會引火燒身。不如留些稍微偏點的,也免得被後世有權勢的人奪取,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蕭氏子孫。結果蕭何後代,雖未能再出蕭何般的風雲人物,但是卻世代相傳,平安無事。
所以古人發財看商機,聚財靠勤勞,避險靠智慧。這些道理時至今日,尚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雖歷經千年,但其精髓卻一直流傳。更何況今天能弄懂這些,活用這些的人依然不算多啊。
閱讀更多 往史只能回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