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玉米秋收後都堆在地上,這樣的儲存方法好嗎?

西門吹雪皇上皇


黑龍江秋收後都堆放在地上,這樣的儲存方法好嗎?

我是黑龍江墾區的一名基層水稻研發人員,之前在吉林老家也種植過玉米。說實話,這種堆放方式極其不科學,尤其是最下層與土壤或者與檯面接觸的那部分玉米籽粒極易發黑、黴變。但是為什麼還要這麼存放呢?其實是無奈之舉。

在我們吉林老家,山多、耕地面積小。玉米收穫全靠人工用手掰棒子,有的把玉米外皮收貨時直接扒掉,有的不扒。


不扒玉米外皮的是為了在家裡儲存容易降水。一般是在院子裡架幾根3米高左右的松木杆,在離地面半米左右架一個小橫杆。把玉米外皮扒開,兩個玉米外皮連在一起掛在橫杆上,在一對一對的這麼處理往上掛。這樣,玉米籽粒受陽光、風的作用慢慢脫水,變幹。


收貨時直接扒皮的玉米也是放在糧倉裡儲存。糧倉底部距離地面大概1米左右,四周用鋼絲網或者木板遮擋,留有一點空隙,便於空氣流通。上部有遮蓋。

這兩種方式對於小面積種植比較適合,但是對於黑龍江這種人均耕地面積較大的地區來說就不適合了。

玉米收穫時含水量較高。對於下棒收穫的方式來說保存還安全一些。如果是脫粒收穫的話,可能堆一天或者堆一宿,玉米粒堆就會發燒、捂糧。這也是我為什麼大部分玉米收穫都採取下棒收穫的方式保存。



玉米下棒收穫後,棒和棒之間有很大空隙,能夠保證有一定的空氣流通,可以緩慢的降低水分也能散發玉米籽粒呼吸作用釋放出的熱量。所以,現在很多收穫後不能及時出售的玉米都是採取下棒保存,待有合適買主時找脫粒機當天脫粒直接裝車出售。


至於說這種方式的缺點肯定是對下層玉米有一定損耗。但是也確實是無奈之舉。農民沒有足夠的銷售渠道能夠收穫後及時出售,也沒有合適的晾曬場地。並且也沒有為了安全保存把籽粒送烘乾塔烘乾的財力。而且現在的玉米價格也比較低迷。對於不能及時出售的玉米來說,這麼存放是最安全也是成本最低的存儲方式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不能說不好,放在地上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農民肯定會選擇,但是其他方法會增加儲存的成本,而放在地上可以說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法了。

我是北方農村的,也經歷過秋收玉米,農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方法,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放在地上方便晾曬,如果遇到下雨天收起來也很快,幾個人十來分鐘就可以搞定,收成一堆,然後蓋上塑料膜,等天氣好的時候再攤開晾曬。


第二,這種方式節省時間和體力,如果選擇掛樹上,玉米很多的話根本沒有那麼多樹來掛,而且耗時費力;如果選擇簡易的儲存倉,這需要額外的費用,農民都是省吃儉用,成本太高肯定不會選擇。

第三,北方的農村一般的院子都是水泥地面,玉米從地裡拉回來後直接就倒在院子裡,多的話可以再放到平房上。這些都是農民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且都是免費的。


第四,農民收回來的玉米,一般不會存放很久,拉回來曬乾以後,遇到價格合適都會賣掉,很少有放到明年的,建設其他的儲存設備是划不來的。

『鄉間行者』用鏡頭記錄農村變遷和農民生活變化,專注三農短視頻和問答,歡迎關注!


山西鄉土


這種方法當然是無奈之舉,我是黑龍江省依安縣的農民,每年至少都是五六百畝地的玉米,一車挨一車的卸玉米棒子佔地也得二三畝地。直接收粒的往往開 稱是價都很低,那時候賣掉一年就白乾了。存到烘乾塔的十之八九錢都不好要(現在哪裡還有誠信可言),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玉米棒子直接卸地下。為了防治發黴就得晚收,一來玉米水分可降低很多,二來晚到十月二十幾日的時候地上凍了,這就不會有黴變的了,可那時候收玉米人真的很遭罪,天很短又冷,車也不好起。為了苞米質量好,我們只能選擇遭罪,哎!誰讓我們是農民了。


田畦


東北玉米收穫時,天氣已很冷了,玉米水分很高,達到20%,堆在地上是為了降低水分,便於收儲。但是,這種方式因為天冷而效率低下,降水效果不明顯。增加了鼠雀和蟲黴危害的機會,損耗很大。我國糧食損耗數量非常大,主要一部分在儲存這一塊,農戶家中儲存糧又佔很大一部分。農戶受資金限制,無法使用烘乾設備,只能放地上晾曬。二是農民儲存條件差,沒有正規庫房存放。三是價格合適也就出手,沒打算長期儲存,等待更好的價格。


歸零140844425


當然不好了。以前是放在平房上的,還有玉米站子。那是快20年的事了。現在單戶玉米種植面積大了,玉米畝產也高了。上站子費事,玉米到家沒多少天就脫粒。每戶幾萬到幾十萬斤的玉米。他們不會在自家留太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