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大闸蟹减产七成的背后-让路水生态修复

梁子湖大闸蟹减产七成的背后-让路水生态修复

梁子湖大闸蟹减产七成背后

位于鲁湖的精养鱼池板块基地,这里是梁子湖大闸蟹的新家

秋风起,又到一年食蟹季,今年想买到正宗的梁子湖大闸蟹,似乎更难了。

9月12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集团)获悉,今年梁子湖大闸蟹产量预计为130吨左右,比起去年仍然是大幅下降,相比2016年的500吨年产量,已经下降了约七成。

据了解,梁子湖大闸蟹产量大幅减少,主要是给生态环保让步。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工作重心已由养殖产业转为水体养护,促进权属水域的资源修复,提升水面环境,助推长江大保护。

养殖地由大湖面搬到小池塘

9月12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鲁湖的精养鱼池板块基地。大名鼎鼎的“梁子牌”梁子湖大闸蟹,就产于此。

辽阔的水面上,一个个小池塘,用水泥堤坝隔开,水面清澈,水草恣意浮动随风飘摇,这里就是梁子湖大闸蟹的“家”。沿着水岸线漫步,水面一眼望不到边。

“别看现在水面幅员辽阔,和以往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集团高级工程师程庆武说。他介绍,集团以往是在梁子湖17万亩的大水面上养蟹,现在的养殖面积,不到原来的1/10。“梁子湖养殖区的湖岸线长450公里,沿路走下来,2天也走不完。现在的养殖区湖岸线长110公里,也就2个多‘全马’的路程。”

面积缩小,产量也跟着减少。程庆武介绍,现在的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鲁湖和枯竹海,总养殖面积1万亩左右,其中每个池塘面积40—60亩,养殖规格为80—100只/斤扣蟹。

“今年产蟹量预计在130吨左右。”而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该集团年产蟹量为500余吨。2016年以前,高峰时的年产蟹量一般在1300—1400吨左右。

程庆武指着一个养蟹池塘,比划着给长江日报记者介绍捕捞过程:中秋节前,员工开始下地笼捕捞,“喏,就从这里下笼,一下一上,满笼河蟹扑腾着,按照现在的面积,每天捕捞2万斤左右,差不多集中捕捞30天。”程庆武说,“和以往高峰时的丰收景象相比,现在捕捞可是轻松多了,以往每天要捕捞13万斤,集中捕捞40天以上。”

产量锐减,销售额也随之收缩。2016年前,集团大闸蟹年销售额,常年维持在2亿元以上,2017年,年销售额仅2000万元。“爱吃螃蟹的市民应该能感受到,自去年开始,正宗梁子湖大闸蟹得靠抢,今年这一趋势或将更加明显。”程庆武说。

践行禁捕政策修复水域生态

为什么要牺牲掉原有的螃蟹养殖基地,导致产量和销量双双锐减?集团副总经理丁萍说,是为了响应农业部号召,助推长江水域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效益为生态环保让步,是值得的”。

其实早在2012年,为了保护梁子湖的生态环境,集团就已经开始践行生态养殖,增加沉水植物覆盖率,逐步减少养殖面积。2016年开始,集团将梁子湖大闸蟹年产量从1300余吨降低至500余吨。2017年2月27日,农业部专门发布了“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切实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2017年12月20日,“全市国家及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方案”下发,其中要求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梁子湖武昌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

丁萍摊开集团负责的水域图,对长江日报记者说,目前集团权辖水域面积超23万亩,其中梁子湖17万亩、鲁湖3.6万亩、汤逊湖1万亩、上涉湖0.8万余亩、枯竹海0.5万亩、后湖0.4万亩。“我们对下属所有的水域全面展开水体养护工作,集团1800名员工中,就有200余名专门从事水体养护”。

从2017年至今,水体养护工作已经持续1年有余。

第一步是拆网。在梁子湖养蟹时,因养殖水面辽阔,使用拦网和围网将大水面分割成若干养殖区,分割后的湖区物种种类和水草覆盖率都会受到影响。2017年底前,各类网已经全部被拆除,梁子湖不再被束缚,恢复了自由身。

丁萍介绍,拆除了藩篱,生态恢复主要从沉水植物种植、物种多样性平衡及垃圾清理等几个方面展开。

梁子湖禁捕后,集团加大了沉水植物的种植,人工种植了苦草、狐尾藻、黄丝草、金鱼藻等沉水植物,效果明显,水草覆盖率现在已经由以往的20%以下,提升到70%以上。同时,人工养殖净水螺等软体动物和鲢鱼、青鱼、草鱼等鱼类,形成了净水生态链。而在鲁湖的大闸蟹养殖区,集团也加大了沉水植物种植,水草覆盖率同样达到70%以上。

此外,集团还增派人手,每天定点在进出水口清理垃圾。“根据江夏区‘生态立区’的战略,集团今年加大了转型力度,截至目前,在湖区水生植物种植和湖区环境整治两个方面,集团在梁子湖和鲁湖的投入金额超过600万元,算上其他权属水域,总金额超过900万元。”丁萍说。

经过综合整治,梁子湖的生态指标,得到了大幅提升。据了解,高峰养殖期,梁子湖养殖区的物种只有30余种,水草覆盖率仅为20%左右,水质虽维持在2类,但面临滑向3类的危险。如今,梁子湖的物种已经达到60余种,其中也包括大闸蟹,这部分大闸蟹不会被捕捞,起到的作用是丰富物种多样性,水质也稳定在2类。而在鲁湖养殖区,通过大量沉水植物的种植,水质也达到2类标准,即湖水可直接饮用。

“今年3月,集团对梁子湖的沉水植物进行了种植,5—7月,对鱼类种苗也进行了补充。”丁萍说,“今后,集团采取‘一湖一策’。哪个湖的水草覆盖率低了,随时种植;哪个湖的物种种类少了,随时补充。持续做好水体养护大工程。”

寻找水体养护和品牌维护的平衡

200余人从事专项治理,治水金额突破900万元,人力物力投入巨大,经济效益却大幅缩水,值得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大家均认为“很值得”。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为表示,全市范围内,梁子湖整体水质处于中上,列入水生生物保护区,及时开展水体养护,从生态角度来看,肯定是利民大工程。“东湖治水10年,主湖水质从5类提升至3类。梁子湖治水2年,整体水质目前为3类,曾经的养殖区达到2类。和东湖相比,梁子湖的投入并不算多,成效也很显著。如果等到水质真正污染了,再去治理修复,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就无法想象了”。

也有人提出,做好水体养护、生态修复的同时,能否也能兼顾产业?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魏辉杰表示,曾经,梁子湖因为农业面积污染、渔业方式不合理等,导致沉水植物覆盖率和生物物种量明显下降,近年来,一整套湖泊生态修复体系已经建立,以梁子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的水质,得到了大幅提升。他认为,“梁子牌”梁子湖大闸蟹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武汉的一张名片,“在践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推动武汉大水面生态养殖,确保生态先行的前提下,适度提升梁子湖大闸蟹的养殖,在水体养护和品牌维护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下一步应该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