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评价领导

《道德经》第七章:评价领导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耶yé),故能成其私。

2

简释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运行不为自己,所以能够始终充满生机。

因此,圣人(效法天地),退居人后,却受人推崇;把自身置之度外,却保全了自身。正是由于他的无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3

重点解析

本章说,天地运行,不为自己。那么天地运行是为了万物吗?似乎也不是,《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于万物,也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特别关照谁,也不会特意和谁过不去。

那么,天地运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以系统视角来看,天地、万物、我,内在于生态系统之中,一切皆要顺应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和运行。

春夏秋冬,四时更替,并不是天因为自己或万物有意为之,而是生态系统中自然存在的法则如此。万物则顺应天时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山川河岳,地貌百态,并不是地因为自己或万物故意形成,而是经年累月自然而然的结果,万物则顺应自然的地利,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整个生态系统是开放平衡,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作为系统中的天地,顺应自然,只要整个系统长存长生,那么作为系统中的天地,也因此而能长生。

在讲述天地之后,老子将视角转向了“人”——圣人。这里,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是不同的。

儒家认为的圣人,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和担当。

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儒家所认为的圣人,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也即是说,儒家的圣人就是要勇立潮头,做百姓的榜样,引领时代。

而道家认为的圣人,要谦让、退藏和收敛,不干预、不操纵、不改造百姓,遵循自然的原则,实现自然的和谐。

所以《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从而让百姓能够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些都是让百姓自己实现理想的目标和状态,也就相当于让百姓得到某种自由。

道家认为,生命都是渴望成长,自觉自发的,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无须圣人来教大家怎么做,圣人并不比一个农夫更懂怎么种好田,也并不比一个小提琴手更懂怎么演奏好一首曲子。

而圣人要做的,是关注国家、社会大系统,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国家、社会变得更有弹性、更少束缚,让人变得更自主、更自由,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此,圣人也就成就了自己。

4

现实之思考

宋江、诸葛亮、唐僧谁是好领导?

本章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是说,作为领导者要谦退,人尽其才。

“外其身”是说,作为领导者要无私,服从系统。

《道德经》第七章:评价领导

《水浒传》里的宋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但是他仗义疏财,关心兄弟,有信人的雅量,因此,虽然不如卢俊义,力敌万人,通今博古,但依然坐上了梁山头把交椅。但宋江表面上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其实却怀有私心,一心想着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忠,最后梁山众好汉死得死,残得残,散得散,宋江本人也落得被药酒毒死的下场。

宋江作为领导者,能“后其身”,但没能“外其身”。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在刘备亡故后,成为了蜀汉的实际领导人。他大公无私,竭力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家无余财。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还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公无私,尽忠报国的典范。但诸葛亮,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十余年,治理国家要他、排兵布阵要他、发明创造也要他,凡事都要亲历亲为,凡事都不放心手下人,久而久之,蜀国就只有诸葛亮一人。而他死后,后继无人,蜀汉也就迅速地灭亡了。

诸葛亮作为领导者,能“外其身”,但不能“后其身”。

《道德经》第七章:评价领导

《西游记》里的唐僧,作为西天取经的领导者,手下3个徒弟一匹马,虽然人不多但成分却相当复杂:有桀骜不驯,能力出众的草根达人孙悟空,有好吃懒做,长袖善舞的天界高官猪八戒,有死板固执,任劳任怨的侍卫近臣沙悟净,还有世家贵族白龙马。而唐僧,看起来是最没用的一个,但他却能够包容、驾驭、凝聚,不同出身,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品格和能力的一群人,充分发挥每个人所长,斩妖除魔。同时唐僧胸怀天下,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将生死置之度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这个看似无用的人,最后却取经成功,既造福了天下苍生,也被如来佛祖封为旃檀功德佛而成就了自己。

作为领导者,唐僧,能“后其身”,也能“外其身”。因此他也是最成功的一个。

本章虽然讲的是圣人,要“后其身”, “外其身”,但进一步延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身处优势地位的人,该如何保持必要的克制和自律,不强加意志,不操纵控制,而多去倾听、关注,认同他人。

比如,家长对于孩子,应该是不操纵,不控制,不强迫,不把父母的意志、偏好、信仰强加于子女,多关注,聆听,观察,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最符合孩子自性的成长。

比如,恋爱婚姻中占有优势的一方,应该是欣赏,关注,观察,分享,不以爱的名义来绑架对方,不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愿望去改变对方,不要求对方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工作和休息。

恋爱、婚姻是欣赏和接受,而不是控制和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