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55句!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之多少?

接上一篇《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之多少?送你55句!》

26、【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评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27、【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评析】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28、【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9、【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评析】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送你55句!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之多少?

30、【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评析】“道”在中华文化中的意思是很广泛的,也是无穷的。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多么的执着于渴求,我们这里就能看到。

31、【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32、【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评析】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33、【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34、【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35、【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送你55句!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之多少?

36、【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评析】“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37、【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评析】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38、【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评析】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39、【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0、【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评析】有德的人就像北极星一样会得到众星环绕。孔子认为,品德高尚的人,人们都会与之相好,得到大家敬仰。就像孟母三迁一样。

41、【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评析】这里是说一个人巴结上级多了,就会自取其辱;与朋友争执多了,就会疏远。

42、【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评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自己修身来要求的,孔子也认为,要“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人。

43、【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评析】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44、【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45、【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送你55句!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之多少?

46、【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47、【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评析】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48、【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评析】“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49、【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50【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51、【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52、【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53、【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评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54、【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送你55句!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之多少?

55、【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评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