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那是你沒讀對書

版權聲明:我們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新浪微博:四川新聞妹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

更多資訊或新聞爆料 2928809442睡不著?那是你沒讀對書

來源 | 中國青年報 2018年09月11日08版

作者 | 艾小羊

01


有一段時間,我喜歡睡前看小說。最慘痛的經歷是看《三體》的時候,連續一週每天看到半夜兩三點鐘還不忍釋卷,早晨7點又得跟孩子一起起床。三部全看完,看鏡子裡的自己,老了5歲。

那一個星期的經歷,為後來的我省了很多護膚品錢,因為我發現,最好的護膚品就是睡眠,睡不好,擦多貴的面霜都沒用。

後來又這麼熬著看了《1Q84》,我終於承認,長篇小說是睡前毒物。白天看,一會兒接個電話,一會兒被家人打斷一下,節外生枝的事,都能幫你抬頭從小說裡喘口氣,喘氣的時候多了,注意力沒那麼集中,對下面的情節也就沒那麼糾結。

晚上就不一樣了,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巨大的沙袋,陷在柔軟的沙發裡,不想起身,不想放下,也分不清是貪戀這種狀態,還是貪戀小說裡的情節。

後來一段時間,改看短篇小說,還是不行。好的小說家,就像一把手術刀,割開一個個血淋淋的肢體,長篇小說好歹給你一個傷愈出院或者病重而亡的結局;短篇小說可好,直接把傷口割完扔你眼前就走了。

伊恩·麥克尤恩的《蝴蝶》《立體幾何》《夏日裡的最後一天》,都是最極端人性的展示,一個小時看完,還要難受兩個小時。

雷蒙德·卡佛的《大教堂》《哈里之死》《需要我時你給我電話》,看完腦袋裡多了一架老時鐘,不斷嘀答嘀答都在問:後來呢後來呢後來呢……

綜上所述,結論是小說不適合睡前閱讀,無論長短。

02


合適的睡前讀物,有兩種,一種溫暖,一種燒腦,但這種燒腦,不是偵探小說式的燒腦,而是知識密集型的燒腦。

溫暖讀物,就廣泛的語境而言,就是大眾傳播裡的雞湯,無論上架的是文學類還是勵志類,都是講一些正能量的東西,讓你覺得世界充滿真善美。

無論白天受了多大的委屈,幾頁書看下來,立刻豁然開朗。松浦彌太郎的書就有這種功效。他每本書我都買了。

村上春樹的小說好看,隨筆過於絮叨,也是很好的催眠讀物,但因為過於催眠,容易讓人懊惱,覺得時間浪費了。

如果一本書讀兩頁就睡著了,3個月都讀不完,也會讓人對人生產生極大的懷疑。松浦彌太郎就不一樣了。他是個情商極高的作家,他的書,與其說是作品,不如說是商品。

用現代營銷術來說,他是認真研究過讀者情緒,設置了使用場景後,開始寫作的。他的書,就是專門寫給每天只有一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的時間來閱讀的都市青年。

03


作者像一個老朋友,睡前跟你嘮叨幾句,說的都是家常事兒,但永遠比你看高一線。30分鐘讀完4篇,或心滿意足地覺得被別人懂得了,或茅塞頓開地發現原來還能這麼想。

這種睡前讀物,就是你要什麼他給你什麼,不需要你勞心費力地思考和理解,它只是幫你說出了自己沒說出的話。

這些有道理的“廢話”,讓你覺得自己被重視、被理解了,原來世界上真有懂你的人。

龍應臺寫家庭、親子關係的書也有類似效果。《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睡前讀幾頁,覺得人跟人之間真美好啊。

包括跟自己原生家庭的疙疙瘩瘩都能緩解:大家都活著那麼不容易,幹嗎還難為別人呢?去無人的山路上走走,看看花吹吹風,自己心情好了,別人也就沒那麼可惡了。

這種溫暖的睡前讀物,類似於心理按摩。

04

而燒腦式的睡前讀物,功效類似於不喜歡英語的人學英語。大學的時候睡前聽英語,本來精神百倍,聽10分鐘就呵欠連天,一睡天下太平,也不用想考試能不能過了。

麥克倫尼的《簡單的邏輯學》、戴維·麥克斯的《社會心理學》,包括《時間簡史》、《未來簡史》,因為有理解門檻,燒腦,助眠功效極其顯著。

基本上10頁、20頁讀下來,已經呵欠連天,像加了一晚上的班,只覺得枕頭是親人,被子是情人,睡覺大過天,比吃安眠藥還頂用。

但我有一天回母校,跟大學老師聊天,他說看了《未來簡史》,失眠了半個月。可見所謂燒腦,是分級別的,我覺得燒腦的,別人可能覺得跟看《三體》差不多。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沒有所謂的普適經驗。如果你覺得我的經驗對你有幫助,由此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睡前讀物,也只說明我的藥恰好對你的症,而不能說明我是藥神。

不過,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味恰好對症的藥,也是一件能讓人安心睡去的溫暖的事吧。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