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白玉京


其实问题可以简短回答,但是我想拆两个点来回答。

为什么信陵君的人格魅力的那么强?连刘邦也是其狂热粉丝?

战国其他三大公子为什么不如信陵君?

战国四大公子,唯信陵君是货真价实的“公子”,其他三位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首先,公子一定是顶尖贵族,国中王族,在中国古代阶层身份很重要。第二,公子要名扬诸国,拥有一定的号召力。第三,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有忠君爱国,侠肝义胆的高贵品质。

(战国最强男团)

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为什么会受到当时诸侯国和后世的追捧?因为他做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第一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体现他重情重义、扶危济困、不屈不折的高贵品质。他本可以置身事外,继续当他在魏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子无忌。但是,他屡次上书魏王,针砭时事,分析大局,不惜触了王兄的霉头。即使不成功了,也带领麾下门客,要到邯郸去与秦军决一死战。后来听从门客的建议,窃符救赵,在大军出发前还为魏国的民生做出考虑。最终,率领诸侯联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虎狼之师。他本可以率领八万魏武卒推翻他哥哥昏庸的统治,但他依旧想忠于哥哥,做一朝臣子。他也本可以接受赵王的裂土封赏,却功成名退,做一个安静的富家翁。

(信陵君魏无忌)

第二件事就是不计前嫌、大义凛然地保卫自己的国家,再次对抗秦国的虎狼之师。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一直杀到函谷关下。其实,信陵君回国是一件很大风险的事,本来就备受哥哥的猜疑,又做了违反君王军令的举动。其实,魏国早已衰落,魏王始终对秦国割地赔款,最后也因为流言蜚语,公子无忌在酒色中忧伤死去,其实也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第三,信陵君是真正的礼贤下士,而且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能物尽其用,虚心纳荐。比如看门的老头侯瀛,三番五次地提出过分的要求,信陵君都满足了他。尤其是信陵君与侯瀛坐车去菜市场看他的朋友屠户朱亥,始终能做到面不改色。后来,侯瀛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承诺。即使到了赵国,听说薛公和毛公有贤名,并不计较他们赌徒等低贱的身份,反而亲自去拜访。在这一点上,同为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相形见绌。

平原君赵胜

再来看一下其他的三位公子。赵国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三度任相,生来带有王者气质,但与平民关系处理不是特好。他也是从谏如流,礼贤下士的典范。营救魏齐,不惧强秦。邯郸危急,散尽家财。毛遂自荐,为国分忧。平原君的政治能力是四大公子中最好的。但是,平原君缺乏战略眼光,大局视角。贪了韩国冯亭所献的上党等地,造成了后面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全国精锐损失殆尽,间接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所以说,平原君最大的特点是内政能力没得话说。

孟尝君田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威王的孙子,齐宣王的大侄子,齐闵王的堂兄弟,在四位公子身份最为显贵。招揽人才是一流,但不乏有鸡鸣狗盗之徒,这也是他受后人诟病的地方。孟尝君没有强烈的家国意识,本身是齐国的王族,应当报效国家,然而他却在诸侯国中摇摆不定。比如在秦国、魏国、齐国流动性为相。为了报私恨,却变成了国仇,竟然宣布与齐国划清界限,成为国中之国,这在中国礼法上属于大逆不道。更过分的事,为了报复齐闵王,在魏国担任相国,率领五国联军,差点将齐国灭亡,最后是田单火牛阵拼死保住了齐国,否则齐国早已提前灭亡。一个这么对待自己的母国,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堪称是汉奸之王。所以,孟尝君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为人不齿。

而且在齐国为政多年,日益骄横。而且,自身家教管理也不好,死后诸子争位,封地被齐魏瓜分,可以说是在世间白忙活一场,还丢了祖宗的家业。

但是,孟尝君也有他的闪光点,能在诸侯国中混的开,一来就是宰相。而且领导才能毋庸置疑,曾率领三国联军击败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秦国,一个是齐国。尤其是率领三国联军攻破了函谷关,逼迫秦王割地求和。所以说,孟尝君没有国家意识,自私自利,更做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报复事件,为人不齿。

春申君黄歇

最后一位是楚国的春申君,不要被《芈月传》里的他误导。春申君是四大公子中唯一不是王族血统的贵族。他博闻强识,善于辩论,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也是治理内政的好手。凭借从龙之功,成功进击相国。他虽然门客众多,但没有忠心辅助的代表人物,反而被门客李园所害。想给楚王戴绿帽子,让自己的儿子变成楚国国君。结果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春申君主导了最后一场六国伐秦,结果在函谷关损失惨重,备受冷落。而且,春申君在战国历史上参与的大事很少,论影响力是四位公子中最低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四大公子的活动时间:

信陵君(魏),死于公元前243年,公元前276年封信陵君。

平原君(赵),死于公元前251年,封平原君在赵武灵王时期。

孟尝君(齐),死于公元前279年,

春申君(楚),公元前314—238年,262年为相,封春申君。

四大公子经历的历史重大事件:

公元前294年,孟尝君领导了齐魏韩三国攻秦,破函谷关,秦国战败求和,归还城池。

五国灭齐,公元前284年,参与者孟尝君,见证者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2—260年,参与者平原君,见证者信陵君、春申君

秦赵邯郸之战,公元前259—257年,参与者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

公元247年,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攻秦,秦军战败,坚守函谷关,联军撤退。

五国攻秦之战,公元前241年,五国战败,从此再无力阻秦,参与者春申君,是四大公子的谢幕表演。

四大公子中,以孟尝君最先出道,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主在同一个时代。四大公子中,出道顺序应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而四大公子又有各自不同特点。信陵君好兵法,平原君善内政,孟尝君喜权谋,春申君强外交。只有平原君独善其身,功成而退。信陵君死于灰心意冷,孟尝君和春申君身死族灭。

至于刘邦为什么要祭奠信陵君,是因为刘邦家乡丰县是魏国、楚国、齐国交界地带,魏民比较多,信陵君在民间素有声名。刘邦少年时就仰慕其人,想要拜入信陵君门下。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信陵君在公元前243年去世,他也只是13岁的少年。魏国在公元前225年灭亡,刘邦32岁。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刘邦35岁。应该是正值壮年之际游过大梁。而刘邦又与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交游。所以说,信陵君的人格魅力自有他的道理。


慵懒国王


三方面原因:

一、有乡党之情。信陵君是魏国公子(实际上应该是王子,那时候魏国早称王了),而刘邦呢,是魏国遗民。关于这件事,要从刘邦的家世说起,有一匹布那么长。简明扼要地说:1、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大会士会得罪了权臣赵盾,被迫流亡秦国。后来士会虽然又回到晋国,但是他的家人中,有一部分已经习惯了秦国的生活,不愿意回去。他们留在秦国,改姓刘氏,即为秦国刘氏的先祖。2、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和魏国频繁交战,刘氏家族中有人参战被俘,被编入魏国军队,成为了魏国子民。3、战国末年,宋国入侵魏国,俘虏了一批军民,将他们安置在丰邑。这批战俘中,有一位姓刘的汉子。此人活着的时候如同草芥,但是汉朝建立后,他的灵位被供奉在太庙中,冠以“丰公”的尊称。他就是刘邦的祖父。4、《史记》中写“丰,故梁徙也。”梁是魏国的别称(魏国的首都大梁),也就是说,丰邑的居民,是从魏国迁来的。5、后来,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合灭掉,丰邑被划到楚国,所以刘邦一家,又变成了楚国人。再后来,楚国也被灭掉了,天下都是秦朝的。但是对于丰邑人来说,故国之情犹在,连说话都还是原来魏国的口音,对于信陵君这样的魏国英雄,自然是情有独钟。

二、有故主之情。信陵君门客数千,其中有一位叫张耳的,原是大梁人。信陵君死后,张耳在魏国外黄招贤纳士,谋划抗秦,名噪一时。刘邦那时候还是个乡下的毛头小伙,跑到外黄去投奔张耳,给张耳当了几个月门客。对于这段经历,《史记》只是上一笔带过,但是从后来刘邦对张耳的态度,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曾经有过深厚的主客之情。汉朝建立后,张耳被封为赵王,是七个异姓王之一。张耳的儿子张敖,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这种关系,显然非同一般。信陵君是张耳的故主,张耳曾经是刘邦的老大,按江湖上的规矩,信陵君也算是刘邦的师公了。徒孙祭拜师公,理所当然。

三、有景仰之情。战国四公子都以广招天下英雄而闻名,但是如果从义气上讲,信陵君名声最盛。关于他“盗符救赵”的故事,百度上随便可以搜到,不在此赘述。只是借用李白写的《侠客行》,说明信陵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以刘邦这种豁达的性格,对信陵君产生景仰之情,实在不足为奇。


龙镇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这四大公子中,无论从人格、事业、品行各方面看,信陵君都可以列为第一。特别是“窃符救赵”之义举,更是成就战国时代的一段佳话。

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相比,信陵君更有英雄气概,更有侠义精神,因而也更有人格魅力。信陵君在世时,其声誉是巨大的。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比如后来推翻秦帝国的汉高祖刘邦。信陵君去世时,刘邦年仅十三岁,据《史记》载,“高祖(刘邦)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到了刘邦夺取天下后,每当经过大梁城,总要前往祭祀信陵君。后来他还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护信陵君的坟墓,每年四时都要祭祀,不能断绝。

除了刘邦之外,秦汉之交的许多英雄人物,也是信陵君的崇拜者。比如张耳,他曾经当过信陵君的门客;还有陈狶,在少年时便十分仰慕魏公子信陵君。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是信陵君的粉丝,他特地造访了大梁城故墟,寻找夷门遗址。当年侯嬴不过是个看守夷门的老汉,信陵君却亲自拜访,礼贤下士,不以交结低贱之人为耻。司马迁感慨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他还这样评价信陵君:“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

我们从刘邦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性格是受到信陵君的巨大影响。

比如说刘邦的早年,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喜好施舍,慷慨豁达,这些性格特点,与信陵君何其相似。当他看到秦始皇出巡时朱轮华毂,拥旄万里,目睹这雍容华贵的一幕,不禁发出了一声慨叹:“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可见他内心深处,是有豪杰之志。这种豪杰之志从何而来呢?从现存的史料看,伟大志向的种子,是在早年崇拜信陵君时种下的。

刘邦人生的转折之一,是私下释放苦力犯人,从而落草为寇。当时秦始皇在郦山大建工程,从全国各地不停地征用民力服役,沛县也未能幸免。一群犯人苦力被征集前往,领队的人就是泗水亭长刘邦。秦政苛暴,人命如草芥,郦山脚下早已是白骨累累,来自沛县的苦力们对未来极度悲观,名为服役,实则送死,与其送死,不如逃跑吧,一路上三三两两地逃走了。性情豪爽的刘邦并没有为难这些逃亡者,一路上人越来越少,走到丰西大泽时,这支苦役队伍剩不到一半人,即使到了郦山,也交不了差了。刘邦转念一想,得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吗?这个官不要也罢了,弃不足惜,干脆就当一个浪迹江湖的草莽英雄吧。

就这样,刘邦把犯人苦力们全都放走了,有那么十来个人无家可回,索性就追随刘邦,在芒山、砀山一带藏身,落草为寇。做出这种可以杀头的事情,可见看出刘邦并不是普通的小官吏,他是很有义气的。为什么像萧何、樊哙、周勃这些同乡都服他,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敢做敢为方面,别人是比不上他的。大家想想当时秦政权都灭了六国,是何等强大恐怖,刘邦敢这样做,实在令人佩服。从这点上,又可以在刘邦身上看到信陵君的影子。


君山话史


战国四公子都是名头响到今天的人物,如今的人们也经常评论什么京城四公子,民国四公子等等,基本都是在模仿战国四公子的叫法,而建立大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却唯独对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魏无忌佩服之至,这是怎么回事呢?

战国四公子又称“战国四君子”,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在战国末年养成的重视谋士和将军的风气中,这四个人可谓是名震诸侯,可以说比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更著名,这四个人无论到哪个诸侯国,都会被诸侯国王亲自迎接并奉为上宾,之后混个国相之类的官职当当,但如果说哪个人立身最正能力最大,还必须得说非信陵君魏无忌莫属。



在介绍信陵君魏无忌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其他三公子,先说春申君黄歇,此人虽贵为国君之子,却是绝逼的沽名钓誉之徒,光食客就养了3000,在带领楚军灭掉了弱小的鲁国之后,又作为盟军首领攻打秦国,没想到反被秦军打败,后来的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她相信一个叫李园的奸邪小人,结果被他坑到家族都被此人灭掉了,他的一生是相当让人痛惜的。

平原君赵胜也是靠养食客沽名钓誉,结果在赵国最危急的时候,他的食客中竟然找不出合适的人来去楚国请求援助,幸亏毛遂自荐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不然他就丢人丢大了,后来他主张与秦军开战,结果赵国用人不当,长平之战赵军被坑40万,此后秦军兵围邯郸,他守城三年,延缓了赵国的灭亡时期,算是对国家有些功劳。

孟尝君田文的名头算是最响,所以他的食客也最多,就连鸡鸣狗盗之辈都在他的手下混饭吃,孟尝君一生去过很多诸侯国当官,他当过秦相,当过魏相,当过齐相,却又带头领兵攻打国过秦国和齐国,他的一生好像没有为某个国家服务到底的目标,包括他的出生地齐国,而且他还是齐国王室贵胄,我们只能用“国际主义战士”来形容他了,谁给钱给官当,他就给谁卖命,管你是哪个国家的。

信陵君魏无忌这个人的一生是很让人敬佩的,长平之战后秦军兵围邯郸,信陵君窃符救赵将秦军打败,使得赵国又存在了20多年,赵王评价信陵君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信陵君不单窃符救赵,同样也救过魏国,他在魏国十多年,包括秦国在内的诸侯国都不来侵犯魏国,后来信陵君去了赵国,秦国就出兵攻打魏国,信陵君知道后立即从赵国回到魏国,魏王授予他上将军之职,五个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出兵救魏,于是信陵君率领六个诸侯国的军队和秦军展开决战并且取得了大胜,这是六国合纵抗秦中唯一的一场胜利。

秦国之所以能够扫灭六合一统天下,不仅在于他的军队厉害,也在于它的间谍和离间计用的好,比如秦国曾经用离间计让赵国用赵括换下廉颇,李牧也是被秦国离间计所害,秦国把这个办法也用到了魏国,派间谍散布谣言诽谤信陵君魏无忌,同时贿赂魏国大臣中伤他,于是魏无忌不再受魏国重用,信陵君魏无忌之后活得比较郁闷,多年后酗酒而死。



信陵君魏无忌做上面这些事情的时候,汉高祖刘邦还是个孩子,也许是整天听到他的传说,所以少年刘邦对信陵君非常的钦佩,十多岁的时候,刘邦竟然辞别家乡奔赴大梁,就是要一睹信陵君的风采,并投到他的门下做他的门客,只可惜少年刘邦还未走到大梁,信陵君就去世了,刘邦一生都为之遗憾。


不过刘邦在魏国大梁也因此认识了他的一生好友张耳,张耳本就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此人比刘邦的年龄大十岁左右,但是刘邦却和他意气相投,后来刘邦称汉王的时候,还封张耳为赵王,两人还结为儿女亲家。

司马迁评价信陵君魏无忌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文学家左思说:千乘为之轼庐,诸侯为之止戈。贵非吾尊,重士逾山。搦秦起赵。威振八蕃。则信陵之名若兰芬也。

诗人谢灵运说:是以信陵之贤,简在高祖之心。望诸之道,复获隆汉之封。观史叹古,钦兹盛美。

隋文帝杨坚说:昔汉高钦无忌之义,魏武挹子干之风,前代名贤,后王斯重。

而大诗人李白则说: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科普大世界


战国时期有四个著名的公子,他们长期豢养门客,壮大自己,为国君出谋划策。即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也有人称“战国四君子”。

虽说四公子是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才竭力网罗人才。但这四个人不是存在感弱,就是沽名钓誉之辈,纯属浪得虚名,真正算得上公子的,只有一个人。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说战国四喷子,不对,战国四君子的所作所为,看看是不是个个沽名钓誉,浪得虚名之辈。

四大公子存在感最弱的是春申君黄歇。春申君是唯一一个不是公子(国君的儿子)的公子,生活奢侈,宫室豪华,因为送楚考烈王归国而受其封相位。沽名钓誉的春申君,豢养了三千食客。

春申君唯一的贡献就是把唯一的礼仪之邦鲁国给灭了,使楚国昙花一现,短暂的强大了一下。之后春申君作为盟军首领合纵攻打秦国,联军反被秦军打散,自此不再受信任。

春申君后半生基本上都围着楚王,楚王无子,他错听了李园的话,把李园的妹妹引荐给楚王生子。之后反受李园控制,楚王一死,他就被李园派的刺客灭门。司马迁评价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存在感第二弱的是平原君赵胜。平原君沽名钓誉更明显,一个跛子投奔他,姬妾嘲笑跛子。他不杀姬妾以表爱才之心,反而轻视,终至食客离去大半。听别人劝谏后他杀妾道歉,宾客才稍稍恢复。

以至于长平之战后,平原君寻求20个文武兼备的门客去楚国求救,竟然都凑不够,还要毛遂自荐。识人不明的平原君要不是有毛遂,都不能完成任务。

平原君沉溺于冯亭的邪说,撺掇着赵王和秦军干仗,结果长平之战赵军被坑40万。平原君唯一的贡献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兵围邯郸,他尽散家财守城达三年,延缓了赵国灭亡的危机。司马迁评价他“利令智昏”。

最是沽名钓誉的是孟尝君,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地,又称薛公。孟尝君招揽食客,不论贵贱一律平等对待,连鸡鸣狗盗之辈也不在话下,当然也包括奸邪之人和没本事的人,孟尝君可谓是脚踩黑白两道。

孟尝君的故事,历史流传下来的较多。细细想来,孟尝君曾经当过秦相,当过魏相,当过齐相,也合纵抗秦过,甚至在魏国时曾西合秦、赵与燕攻过齐。

但是,孟尝君做的事竟然全凭当局厉害关系,全然不顾国家危亡,孟尝君可是齐国公子啊,齐威王之孙,王室血统!他在活动期间所做的事情,竟然没有一件是对齐国有利的。

孟尝君重利,重义,沽名钓誉而且沾沾自喜,但唯独对于国家寡恩。司马迁评价他“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最后是信陵君,信陵君的姐姐嫁给了平原君,二者是小舅子与姐夫的关系。。长平之战后,秦军兵围邯郸,信陵君窃符后,率8万精兵救赵,联军打退秦军。

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界相送,平原君背着箭袋在前面引路,赵王两次拜谢信陵君“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高度评价信陵君的高义。

当信陵君和毛公出入赌场,和薛公出入酒肆的时候,平原君听说后,不但不认为信陵君礼贤下士,反而认为他这个小舅子,随便和小人交往,太糊涂了,可见平原君沽名钓誉,门客也因此远离平原君而亲信信陵君。

信陵君在魏国的时候,各诸侯国十多年不来侵犯魏国。当秦王听说信陵君在赵国后,马上出兵攻打魏国。魏王请求信陵君回国救魏,信陵君从赵国回到魏国解决秦军灭魏之危。

各国听说信陵君任上将军后,五国纷纷出兵救魏,整个战国史上,六国合纵抗秦之战,胜利的仅此一场。信陵君秦帅六国联军大败秦军,赶跑了蒙敖,把秦军驱逐到函谷关外,不敢出关。

秦军畏惧信陵君,不得不谗言诽谤他,自此信陵君不被重用。然而,秦军依然不敢攻魏,直到信陵君不被重用,自暴自弃,酗酒四年而亡后,秦国才敢再次攻魏。此后十八年,秦灭魏国。

刘邦少年时,四大君子活着的有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但刘邦唯独对信陵君的为人十分的钦佩,十来岁的年纪便西行至大梁,想投入到信陵君的门下。

这是刘邦唯一和四大君子有交集的地方,可惜的是,刘邦尚未走到大梁,信陵君就挂了。。后来刘邦称帝后,每次路过大梁,都派人前往祭拜,可见信陵君的确完美。

另外,合纵攻秦胜利后,各诸侯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据此编写成书,即《魏公子兵法》。算起来,战国四大君子,不沽名钓誉,真心为国的只有信陵君一个人!

甚至连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称其他三人为某君,独称魏无忌为公子,并且高度评价其“名冠诸侯,不虚耳”。


萝卜说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偶像,刘邦心目中的偶像就是信陵君!从他西行大梁,想投靠信陵君门下来看,刘邦还是想从政,而且胸怀大志。

我看标题补充了一点,信陵君比其它三个公子多哪些优点?其实,网上已经在流传,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名望最高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之说两点!

第一:围魏救赵

喜欢养门客,这是战国时期作为贵族的标志性之一,这些门客都是谋士,为日后从政做准备。而信陵君魏无忌,喜欢养门客先不说,让他出名的就是围魏救赵。当时秦国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国,坑杀了赵国40万人。秦昭王想乘胜把赵国灭掉,所以长平之战胜利以后,把赵国邯郸也围困了。当时赵国百姓,对秦国坑杀赵国40万俘虏怀恨在心,赵国人民同仇敌忾,巴不得吃了秦国人的肉,所以国内的战斗力非常强,以死顽抗。秦国久攻不下,秦王又想起用白起,但是白起一而再,再而三称病推迟,秦昭王老羞成怒,赐给白起一把剑让其自刎而死。白起时候,秦昭王灭赵的心不死,但是攻不下来。

赵国趁机派丞相平原君赵胜到魏国去求救,平原君接二连三的写信个魏王和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的姐姐是魏王的妻子,所以,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援赵国。当时,秦昭王知道魏国救援赵国,所以派使者警告魏国,一旦赵国攻了下来,第二个就是魏国。魏王很害怕,不敢出兵。晋鄙得到停止救援的消息,将军队驻扎在邺城。而平原君多次派人催促魏国出兵,但是魏王还是害怕。

平原君与信陵君是好友,本来信陵君很将信誉,现在魏国的军队停止不前,所以责备信陵君。信陵君也对此让魏王出兵,由于害怕秦国进攻,所以按兵不动。信陵君一怒之下,召集门客前往赵国救援。在离开之前,去见了一个叫侯嬴门客,本来想让其一起去,但是这个老头没有任何表示。信陵君走到了一半,觉得好奇,认为自己对他不薄,走的时候,为何如此冷漠。

侯嬴因为年纪大,肯定有谋略,所以猜测信陵君会回来问他。于是,告诉他了一个计谋,让其窃取魏王的兵符,去邺城才能调动晋鄙的军队。信陵君在魏王宠爱的姬妾帮助下得到了魏王的兵符,于是去邺城,调兵遣将。结果大将晋鄙怀疑,信陵君身边的谋士,举起铁锤将其砸死。所以,才得以调动军队,秦国听说魏国救援,所以放弃围攻邯郸。邯郸之围,解除,信陵君也因此名扬天下。

第二:合纵抗秦

信陵君第二次出名是因为,秦国进攻魏国。当初信陵君窃符救赵,怕魏王责备,所以一直呆在赵国,当魏国有难的时候,魏王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还是害怕魏王责备,所以开始不敢回到魏国。后来在谋士的责备下,好不容易去了魏国。

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任命他做了上将军,率领魏国的军队进攻秦国。因为信陵君的名气很大,他派使者到各诸侯国求救,各国得知信陵君做上将军,纷纷加入。公元前247年,魏无忌率领5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打败秦军,秦军的将领蒙骜战败。联军直接打到,函谷关,秦国都不敢出关。从此之后,信陵君的名声威震四海,刘邦仰慕他的原因,也在于此。


朕史


战国四公子,刘邦之所以仅祭拜信陵君一人,原因无他,视后者为偶像而已。


汉高帝刘邦生性无赖、骄狂自大,很少会把他人放在眼里,能让他折服的人物实在是少之又少。其实,刘邦从年轻时起便非常崇拜一个大人物,甚至在称帝后还对他敬仰不已。这个大人物,便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那么,魏无忌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才使其成为刘邦的偶像呢?


魏无忌是战国末年魏昭王的幼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因为封地在信陵,故称信陵君。信陵君由于为人宽厚、礼贤下士,天下士人因而争相前往依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然而信陵君只是一介封君,他如此高调的收揽士心,渐渐地便让安釐王感到不安。安釐王因为害怕信陵君会夺取自己的王位,便逐渐疏远弟弟,由此信陵君便被“闲置”起来,直到多年后秦国围攻赵都邯郸。



公元前260年,秦国主帅白起在长平击溃由赵胜统帅的赵军,并坑杀四十万降卒,使得赵国主力尽丧。三年后,秦昭襄王相继派大将王陵、王龁围攻邯郸,大有一举灭赵的势头。此时,魏王派将军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因畏惧秦军攻击,只能遥为声援,但就是不敢解救邯郸之围。


由于赵相国赵胜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所以信陵君为解救赵难,便多次恳求魏王下令给晋鄙,让后者进兵以解除邯郸之围,但均遭魏王拒绝。信陵君无计可施,便准备带着门客们到秦营拼命,结果被隐士侯嬴劝阻。侯嬴给信陵君出主意,让他指使魏王的宠姬如姬偷窃兵符,并把自己的好友、大力士朱亥推荐给信陵君,一旦晋鄙不奉命,便立刻击杀之。



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信陵君在拿到兵符后即驰赴晋鄙军中,在后者依然拒绝进军的情况下,由朱亥用袖中藏匿的铁锥将其击杀。晋鄙既死,信陵君便率领魏军出击秦军,在大败秦将王龁后,就此解除邯郸之围。此事,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窃符救赵”。


信陵君不仅指使后妃偷盗兵符,还假传君令杀死将军晋鄙,无论是哪一条,都属于严重的叛国罪。所以信陵君考虑到此,便在解除邯郸之围后将魏军遣返回国,而自己则滞留在赵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都不敢回国。好在赵国君臣因为感激信陵君的义举,对他极为敬重礼遇,后者在体会到家一般感觉的同时,自然就更不想回国,直到秦国大举进攻魏国。



然而就在秦国攻魏之初,信陵君因为担心被魏王处罚,本来是拒绝回国的,幸好有赵国贤士毛公、薛公为其剖析国家危亡的利害关系,才让信陵君醒悟,并带领一干门客回国赴难。安釐王因为要倚重信陵君,所以非但没有进行责罚,反而任命他为上将军,统领魏国的军队。


信陵君担任上将军后,在击退来犯秦军的同时,又在谋划着联合诸国伐秦事宜。就在击退来犯秦军三年后(前247年),信陵君作为联军的指挥官,率领五国联军伐秦,在黄河以南击溃秦将蒙骜后,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国畏惧联军兵锋,竟然紧闭城门不敢出战,经此一役,使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



等到魏国的外在威胁暂时性的解除后,安釐王再度对信陵君产生猜忌之心,此时秦王又派人在魏国大施反间计,挑拨安釐王和魏无忌的关系,不由得让安釐王对信陵君更加防备。安釐王越想越觉得信陵君是个“危险分子”,于是在其伐秦胜利后不久,便解除他的兵权。


信陵君有心报国却被魏王无端猜忌,心灰意冷之际又对人身安全感到担忧,于是每天纵情于酒色之中,想以此来消除魏王的猜忌,保全性命。过度的自我摧残让信陵君的身体很快地便垮下去,仅仅过了4年时间便去世。信陵君既死,魏国失去最后可以依赖的“国家柱石”,国势一年不如一年,18年后便被秦国消灭。



汉高帝刘邦还在微贱之时,便对信陵君的贤德和才识非常敬慕,最终竟成了他的“铁粉”。等到刘邦发迹后,每次行军作战或出巡时,只要经过大梁,便会去信陵君的墓前祭拜。前195年,刘邦下令为信陵君设置五户人家专门看守陵墓,并让他们世代祭祀自己的“偶像”。刘邦对信陵君崇拜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见《史记·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七·魏公子列传》。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赵胜(赵国)

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虽然对国家一直是忠心耿耿,也一直忠于国君,待人平和温厚。但不得不说,此人的能力实在是很糟糕!

首先,秦赵上党之争,赵胜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因为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与长平,邯郸几乎覆亡。其次,赵国在他执政时期,从本可以和秦相争的军事强国一步步衰落,而且邯郸之战中连都城邯郸也险被秦国攻破,魏齐事件处理得也不好,说明其政治军事能力不足。最后仅有的联合魏楚的外交胜利,主要的功劳还在于信陵君。总而言之,赵胜此人算是个老好人、忠心,但能力不足。

春申君黄歇(楚国)

黄歇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也算很有才干,个人认为其能力是仅次于信陵君的。执政时期,楚国力量逐步强大,失地大都恢复。且战略眼光也不错。但是,个人品质太差。黄歇地位已足够高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居然还要动歪心思,居然试图跟吕不韦一样让国君戴绿帽,想搞个儿国君。结果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玩砸了。他和平原君刚好相反,各项能力都可以,就是道德品质太不足。

孟尝君田文(齐国)

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然而,从他爹田婴受封于薛开始,他家和主家(齐王)的关系就有点微妙。到田文为自保地位写信劝秦伐齐,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也算得上“齐奸”了吧,也许他心里只有薛没有齐。要是信陵君,也许早就来个“窃符救齐”了。

孟尝君具体处理小事能力尚可,大政方针没什么建树。且其食客虽有三千,但大多是沽名钓誉之辈,除了个冯弹剑,其余全是鸡鸣狗盗之徒。不过从他数次听冯弹剑的劝谏来看,此人倒是能够采纳人言,关键时候用人头脑清醒,宽和大度。然而从他被人嘲笑成矮子,就把别人整个村都屠戮,说明其本性有点儿偏狭。总的概括起来:孟尝君有点小私心、小才华,大政眼光不足,用人面不广,但有一定容人之量,且用人不疑。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

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当时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有动魏国的心思。后来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王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四公子中具有军事才能的,公认是信陵君魏无忌。秉性耿直,外交之才虽在四公子之中稳居末席,但是挥军战阵之才是无可指摘,杀晋鄙,窃兵符,胜秦国,著兵书,要知道战国末期仅有三位将领在大规模作战中硬撼过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秦军,另外两位是李牧和项燕。可以说信陵君的存在延缓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

在人品道德上信陵君也是无可挑剔的,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为了对得起国家窃符救赵,为了对得起国君客死异乡。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同时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

当然四人之高下,千载之前,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明确的有了自己的倾向,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就足见太史公对其的尊敬。各位读者,你们心目中的四公子之首是哪位呢?


同济天下


刘邦虽是汉祖,年龄却只比秦始皇小三岁,年轻时身在战国,以游侠自任。

刘邦家在楚国沛县,沛县多是魏国移民,所以刘邦的眼光是一直向着西边的魏国的。

刘邦开始游侠生涯时,最景仰的就是信陵君魏无忌。于是他慕名投奔在了张耳门下,而张耳就是当年信陵君的门客。

信陵君去世后,张耳接续信陵君遗风,在外黄结交天下豪杰。刘邦年轻时就是跟随张耳行走江湖的。受张耳影响,信陵君因此成为刘邦一生的偶像。



心向青山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战国四公子是那几位?再其次要明白,其他三位与信陵君又是怎么展现他们的人生呢?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

所谓的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四位四位知名人物,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第二个问题,要慢慢解答,有点长,我尽量做到长话短说。

孟尝君,名字叫做田文,是齐威王的儿子,非常地好客,据说,他家的食客达到了三千多人。

孟尝君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鸡鸣狗盗”的故事,也就是三千门客中的两位老兄以模仿鸡叫的绝学和学狗叫偷盗的本事将他从秦国的软禁中拯救出来。这一事件说明,孟尝君所豢养的众多门客中真实大才的真心不多,能够帮助他的更是很少。

名声很大的孟尝君实际上是称不上“贤能声誉”的,他“养士”的最终目的,完全是为了自身势力的扩张,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手段更是乏善可陈,曾经为了个人恩怨,竟然是联合着多国部队数年伐秦,消耗了齐国不少的实力,“近交”而又“远攻”,这实在是战国时期的鼠目寸光代表。

孟尝君的个人脾性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有一次路过赵地时,因为赵国人背地里说了他几句话,他竟然是带领着门客“斩杀一百多人,灭掉一县”的代价,给自己找回了颜面。孟尝君后来因为跟齐国国君闹别扭,还联合着各诸侯国差点就将母国齐国给灭了。

平原君,名字叫做赵胜。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一直做着赵国的国相。他的门客也不少,据说,也有着小几千人,出名的却是不多,我们所熟知的要属那个“毛遂自荐”的毛遂和说着“白马非马”的公孙龙。

赵胜也是“名不副实”的最佳代表,他最为出名的“利令智昏”做法,就是怂恿着赵孝成王接受了韩国的上党,这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结局大家是知道的。平原君的真实能耐是极不适任赵国国相位置的,而他又把持着大权不放,最终地,将自己的国家给搞垮。

春申君,名字叫做黄歇,他四公子中他的出身是最为低微的,但也是最有心机的一个。

黄歇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一篇,是年轻的时候,以楚国使者的身份,说服秦昭王,将围攻楚国的军队撤了回去,后来他又让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熊完安然回归到了楚国。因而地,劳苦功高的他,成了楚国的相。黄歇最后还是给人玩了,死在了他所信任的门客李园手下,成为“四公子”中最为悲惨的一个。

那么,还是来看看信陵君又是怎么表现的?

信陵君,名字叫做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

信陵君也是养了不少的门客,他在“养士”上,与其他四公子有所不同。后来,他在在赵国的政治避难的时候,与邯郸城的毛公和薛公关系不错,当时同在邯郸城内的平原君就想不通了,这两位看上去没什么本事,而且地位不高,根本不值得结交。信陵君说:“我听说平原君是贤德的人,看来平原君所谓的‘好士’其实也只不过是求‘豪举’(装点门面),并不是真的好宾客。毛、薛是算得上是贤人了,我在大梁就听说了,所以来和他们结交,哪还计较他们的出身的。现在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件羞耻的事,看来我和他不是同一个世界的。”

信陵君的话还是讲出了那些所谓的“好士”之人的本质,他们所好的并非“士”,而是“名”和“利”,“好士”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这一点,正是信陵君所不认同的。

在政治上信陵君也具有独到的眼光,当年魏安釐王想联秦伐韩,他就指出,秦国是靠不住的,只有韩国才是可以联合的对象。韩国就是魏国的屏障,依据唇亡齿寒的定律,若是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魏国了。实际上,历史进程也是这么发展的,当秦吞并了韩国的五年之后,魏国也被秦国给蚕食了个干净。

信陵君的门客也不太赖,往往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围魏救赵”事件中出了大力的那几位门客。即使是那些曾经在他手下混过的食客,也有几个成为后来那个大时代中的风云人物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个,张耳和陈馀,他们一个做了赵王,一个做了代王。

与他曾经飞扬的人生相比,信陵君的结局倒是有点落魄的。

“围魏救赵”之后,信陵君把兵符交给了带队的将领,自己居住在赵国近十年,后来听说秦国要攻打魏国,就赶回了国内。正是在信陵君的积极联络以及各诸侯国的配合下,秦军的进攻被击退。当时的魏安釐王对他极其不信任,最终地信陵君被魏安釐王撤去了职务。权力旁落之后,信陵君也从此消沉了下去,整天沉醉在美女醇酒之间,因此而得病而死。

汉高祖刘邦是很佩服信陵君的,当了皇帝后,每次巡游到大梁,他都会去拜祭这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他还非常特例地派了人为信陵君守陵,信陵君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不是战国时代的王者而享有西汉王朝这项特殊待遇的人。

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