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傳奇的經歷,獨特的聲音,「獨愛這一口」的幾個理由

就是這個味道,就是好這一口,回憶單田芳相伴歲月


文│李東昇



單田芳│傳奇的經歷,獨特的聲音,“獨愛這一口”的幾個理由


如果有年輕人問你,什麼是評書?

你不必那麼費勁解釋,只說一個人的名字。

他就懂了。

我們這一代人,多數人有這個回憶。

那時沒有互聯網,電視機也不普及。

沒有多少娛樂休閒的年代裡。

我們有過一種特殊聲音相伴的歲月。

我們幾個人來自農村。

太行山深處腹地的那種小山村。

那時候,村裡廣播的喇叭,宣傳廣播之外。

還有一個供村人娛樂的功能。

有時候會放一些晉劇的劇目。

但很多時候,固定的時間,會放他的評書。

講故事,講傳奇,也講歷史。

特別是講到熱鬧處。

那個熱鬧呀,有如現代的網文,網劇。

多種人物,多種情節,多種矛盾集聚一處。

有大事要發生了。

當我們仔細了耳朵聽時,“啪”的一聲響。

且聽下回分解。

於是心就懸起來了。

想著,盼著,等著,到點下回分解。

有時候,到下回了,村裡的喇叭卻不放了。

就有著急的村人到隊部,到廣播員身份的村人家裡找。

於是聲音再起。


單田芳│傳奇的經歷,獨特的聲音,“獨愛這一口”的幾個理由


後來條件好了,家裡有了一臺收音機。

有了電視機。

他的評書便成了少年時,青年時的一種陪伴。

一種歲月的部分生活與回憶。

時間長了,劇目熟了,情節熟了。

內容情節都熟了,還在聽。

動情動意。

感同身受。

我們聽得就是這種聲音。

這種感覺,這種味道。

好這一口。

成為人生的一種愛好與樂趣。

今天,他走了。

中國最偉大的說書家。

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說書家。

擁有粉絲數十億的評書傳奇人物。

離我們而去了。

從此,再沒有這個下回分解了。

也因此,甚至因此人評書就離我們遠去了。


單田芳│傳奇的經歷,獨特的聲音,“獨愛這一口”的幾個理由


他能把評書說得那麼好。

聲音那麼獨特是有原因的。

因為他出身在評書世家。

外祖父王福義。

闖關東,進瀋陽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

母親王香桂。

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人稱“白丫頭”。

父親單永魁,弦師。

大伯單永生和三叔單永槐,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

他本來想做個工程師。

學的是理工。

卻因為不可預知的運命。

又回到評書的行當。

書寫其獨特的評書人生。

他一生歷盡磨難,嚐遍人情冷暖。

數次歷史運動中劫後餘生。

他主修過歷史。

家世,經歷,知識,理論,體驗。

說透人情方是書。

這是他評書說得好緣由。

腳後跟踢屁股蛋。

熟悉底層百姓生活,所以很接地氣。

而他那特別的聲音。

並非天生。

是因為早期不懂得發聲的方法,不懂保護嗓子。

練習使有方法不當。

再加上,嗓子裡曾長過息肉。

做過三次手書,而嘶啞的。


單田芳│傳奇的經歷,獨特的聲音,“獨愛這一口”的幾個理由


此外,我們多數人不知道的。

他還是一個書法愛好者。

有一手好字。

毛筆書法伴其左右,時間比他的評書歲月還長。

辦過一次不大不小的書展。

有很多人,喜歡其書法,並高價收藏。

據稱,他對這個業餘愛好並不怎麼在意。

算是評書圈裡的書法名人。

他說左撇一下,右撇一下,與書法無關

他代評書中的人說,

左一撇,右一撇,怎麼這麼難寫呢?

寫了半天,怎麼不夠兩撇呢?

這話值得玩味。

以此作結,大約能給我們一些思考與啟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