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種黃花野草,果子粘人,被農民當成害草,卻不知是清肝明目良藥

蒺藜,又叫白蒺藜、旁通、屈人、休羽等,常生長在沙地、荒地、山坡、房屋旁等,主要分佈在我國的河南、河北、安徽、江蘇、山東、山西、四川、陝西等省份,是一種很常見的野草。蒺藜複果多由5分果瓣組成,放射狀排列呈五稜狀球形,直徑7-12mm。商品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斧狀三角形,長3-6mm,淡黃綠色,背面隆起,有縱稜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成八字形分開,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果皮堅硬,木質,內含種子3-4粒。種子圓形,稍扁,有油性。氣微,味苦。

此種黃花野草,果子粘人,被農民當成害草,卻不知是清肝明目良藥

蒺藜的功效:

降低血壓作用

刺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其生物鹼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

此種黃花野草,果子粘人,被農民當成害草,卻不知是清肝明目良藥

利尿作用

本品在印度民間作為利尿劑用;在鹽水負荷的大白鼠實驗中,利尿作用並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劑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於鉀鹽的存在。但有人認為除了鉀鹽外,生物鹼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

祛風明目

本品辛散祛風,苦能瀉火,入肝經,肝開竅於目,故能宣散肝經風熱,瀉肝火,而祛風明目,甚有效力。故《本經逢原》曰:“刺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響導。目病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本品入肝經,辛能散,寒能清,清瀉肝熱,凡目赤腫癰,羞明流淚,證屬肝熱上擾目竅者,甚有效力,故可用刺蒺藜。

此種黃花野草,果子粘人,被農民當成害草,卻不知是清肝明目良藥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喜歡我們的養生小知識歡迎點擊關注加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