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苦開始

提到海南,去過或沒去過的人,都會想到那裡茂盛的椰子樹,椰子樹猶如海南的膽魄。雲南的氣候與海南相似,有人將海南的椰子樹移植到雲南,結果長勢喜人,於是雲南人認為,不出雲南也可以吃到新鮮的椰子肉,喝到新鮮的椰子汁了。然而,他們的願望最終落空了,那些椰子樹只長個頭兒,居然不結果。

研究生命科學的專家給出了答案:椰子樹要想結果成功,首先得讓它吃苦。只有吃夠苦,才能結出碩大的甜果子來。

原來,海南四面環海,土壤中含有鹽分。椰子樹之所以結出了又香又甜的椰子,是因為“吃”了既苦又鹹的鹽。可惜,雲南的土壤當中不含鹽,椰子樹沒有吃上“苦”,反而顆粒無收。

椰子樹是這樣,人也如此。縱觀那些成名成家結出“果子”的人,有幾個不是吃苦耐勞,在吃苦中長大,併成就了一番事業呢?

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自幼深受父親的影響,酷愛書法。有一次,王獻之向父親請教書法秘訣,王羲之對他說:“咱家後院有十八大缸水,等你把這十八大缸水都用完了,就知道秘訣在哪兒了。”從此,王獻之天天從缸裡取水磨墨,廢寢忘食,刻苦練習書法,終於成為聞名於世的大書法家,和王羲之一起並稱“二王”。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然而,宋濂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和榮譽,是因為他吃得了一般人吃不下的苦。他從小熱愛讀書,由於家裡實在是太窮,沒有錢買書,只好向有書的人借來閱讀、抄寫,而後按時歸還,從不違約。

一年冬天,宋濂借到了一本好書,便連夜抄寫。當時天氣很冷,硯臺裡的墨汁都凍成了冰,手指也凍僵了,他依然強忍著凍手的疼痛,繼續抄書。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不畏艱苦、勤學苦讀的宋濂,最終用吃苦換來了巨大的文化成就。

中國如此,外國也不例外。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先生曾在《飛鳥集》中寫道: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鍊,才能創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吃苦是成功的基石,任何事情想要得到成功,必須經過拼搏和努力,沒有吃苦精神就無法達到成功的彼岸,也不可能嚐到成功的喜悅。

顯然,歡樂與痛苦相伴,艱辛與甜美共生。今天的苦澀和艱辛,就是明天的輝煌。世上沒有白吃的苦,世間的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繞不開的苦,只有在吃苦中不斷磨礪自己的意志力和品質,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

當然,吃苦不一定能成功,然而,成功必須吃苦。要想獲得成功,要想實現夢想,就要主動吃苦,就要善於吃苦,就要敢於吃苦。因為成功的首要條件,恰恰是心甘情願地吃苦。要知道,成功,恰恰從吃苦開始。(張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