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旅游景区的大门离景点那么远,让人坐好几公里的付费观光车才到景点?

翅膀332


很多人认为强制游客乘坐观光车属于“强盗行为”,但从客观条件来讲,有些景区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国本来就是地形地势比较复杂的国家,很多景区正是依据险峻的地势建设的,为了保护原始生态环境,许多地方是不允许私家车开进景区深处的。这其中既有生态环境的考虑,更多的是对游客安全的考虑,山路崎岖不平,道路狭窄异常,如果游客自己开车进去的话,极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必须要乘坐观光车的大多是山岳型景观,而处在平原地区的游乐场、水上公园、科技馆、海洋馆等、动物园等景区,观光车几乎都是自愿乘坐,老人和小孩不方便行走时,乘坐观光车反倒省事儿。
如今,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逐渐步入正轨,许多A级景区已纳入国家的监管体系,设置观光车也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的。


落榜进士V


最近旅游团经常成为被曝光的热点,为了挣钱绞尽脑汁,玩出各种花样繁多的套路,其实景区何尝不是,所谓的旅游开发规划,把大门安置在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之外,这种情况可以算做其中之一吧。

我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景区,印象最深的当属天山天池了。

第一次去天池,是2007年,当时的大门设在山脚下的山谷入口处,这里只是一道过路收费的门,而不论自驾车还是旅游大巴,都可以停放在半山腰索道站附近的停车场。

之后再转乘景区的区间车,经过九曲十八弯的盘山道,到达天池边。这样设计也合情合理,毕竟这种盘山道有一定危险,自驾车水平参次不齐,这样可以避免意外,另一方面,想坐索道或徒步上山的,在这里下车也比较合适。

走到山上天池边,看到这里也有一处小型停车场,虽然收费较高,也有少量车辆停放。

第二次第三次到天池是2011年和2012年,时隔多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半山腰索道站的停车场已经变成了草地,很多宾馆建筑也正在拆掉,自驾车只能停在新建的景区大门和游客中心外面,这里建设了一片很大的停车场。距离天池至少十多公里,下车进入游客中心乘坐景区提供的区间车才能上山,而且这区间车票必须买,不然这么远的路程绝大部分人是走不起的。

这两次天池之行都是从大门开始,乘坐区间车上山,到达天池附近,下来走一小段就到水边了。

乘坐区间车的过程,由于路程长,让人很无聊乏味,特别是下山的时候,很多人借此机会闭目养神,于是车里东倒西歪睡成一片。

有的景区虽然大门距离精华景区较远,也有区间车运行,但修建了步行道,游客可以自由选择,比如辽宁凤城的凤凰山,新建了花溪谷栈道,沿途风景环境都不错,如果时间和体力允许,不想乘坐区间车的游客可以由此步行登山。

大门和停车场设置在何处,收费多少,一方面决定于地形、安全、客流量和接待容纳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景区设计规划的思路定位。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方便游客着想,还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获取利益,反映出管理者经营者的为人、胸怀和格局,做景区也是做人。公道自在人心,只有得到了客人的普遍认可,景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行影


关于景区付费观光车得分三种情况,首先是第一种【强盗行为】,有些景区为了赚钱可谓绞尽脑汁的要从游客身上多捞钱,然后美曰其名说是便于大家轻松游览风光。这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这种观光车没得选择,门票买了,但进去不买观光车票就无法欣赏风景,纯属强盗行为。游客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花了门票钱再去观光车钱,毕竟门票也退不了了。只能认栽,委屈自己了。

第二种是【地理环境行为】,中国山水风光往往出现十分奇特的地质环境,有些风景精华要深邃其中,如果游客步行,一是时间上的耽搁,二是安全隐患。比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观光车是强制性一定要买的,90块钱。里面精华风景往往要坐20分钟到30分钟之间的车程,徒步前往不可能,同时也很危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观光车不得不出现的原因。但这么贵的观光车费用并不普遍,一般情况下多是一人10块,15块的样子。

第三种就较为人性化,属于【自由型】。有些景区的观光车既不是强制性,也存在自主性。你可以选择坐车,也可以选择徒步。往往这种每一种的选择性大,游客也不会存在过多争议和埋怨,毕竟明码标价,你坐与不坐,都可以自己决定。

但通过以上三点分析总结了一段话:国内景点的大多数观光车几乎都是额外圈钱的,很多景点为了多赚停车费,观光车费,不仅收门票,还故意把景区门口与景点拉开好几公里的路程,甚至有10公里以上的,其目的明显,为了让游客自愿掏钱,往往会想出各种手段。所以祖国山河想要看个够,家里没矿是不行的。


苏丹卿


旅游过十几个省很多城市,这几天正在贵州云南,游了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青岩古镇、织金洞、元阳梯田、普者黑,印象最深的是黄果树瀑布和西江千户苗寨。黄果树瀑布景区分为三个部分,大瀑布、天星桥、陡坡塘,然后卖票处离三个地方都很远,买景区公交50块钱,排队坐车的人排了好几里,然后就会有很多社会车辆在队伍旁吆喝“租面包车不要排队啦”,本着节约时间的目的我没办法选择了小面包车,发现面包车直接在城市马路上跑了很久,真纳闷,这景区卖票处难道跟景点之间还要穿过城市???从大瀑布景区出来,并没有明显指示牌告诉你到天星桥或者陡坡塘坐车的位置在哪里?跑满场也没发现工作人员,游客在又累又热的状态下多跑很多路也不一定弄明白,本来我打算去天星桥的,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到上车的时候才知道是去陡坡塘的,真没想到这么大一个景点管理能差到这种程度,景是好景,景区对游客简直是零服务,只会收钱没有服务!这样的地方来了一次再也不想来第二次了……西江千户苗寨还不如黄果树瀑布,毕竟黄果树瀑布游客爆满的时候知道限时售票,西江千户苗寨是不管多少人反正就是不停的卖票,摆渡车估计不超过十辆,游客站在候车点半小时都不来一辆车,赚那么多钱难道不能多买两辆车吗?在等车排队的地方没有工作人员协调秩序,反而叫卖商品。游客上午检票进景区排队坐摆渡车,到下午五点还没有坐上车,不明白为什么景区管理人员不好好反思一下,提高服务质量,节约游客入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排队!!!

这两天印尼地震又有很多中国游客被困,很多网友说国家旅游部都提醒大家不要去东南亚国家游玩了,国内也有很多好的景点!可是国内有些景点真的挺不争气!第一,门票贵;第二,设置景区公交多收费也就罢了,还不能提升运载能力;第三,景区工作人员除了售票处之外基本就再也见不到了,服务质量太差;第四,有些问题长期存在,可是领导们却一直视而不见,让人寒心啊!


开蒙物物


说白了,大部分都是利益驱使。打着统一管理,为了游客安全的旗号,增加自身收入。

以前的壶口瀑布是可以自驾到检票处门口的,后来改成了提前停到购票处的停车场,购票后要么自己走到不近的检票口,要么再买票坐摆渡车到检票处。

再比如元朝皇帝忽必烈建造的元上都,现在去参观也是要把车停在离中心景区很远的停车场,然后或者选择走,或者买电瓶车票到达遗址景区的。

以上说的两个景区摆渡车走的都是平路,完全不存在游客自驾不安全一说。

还有把著名的“热阿线”和“达达线”隔开了的阿斯哈图石林,原本自驾者可以从“热阿线”的一端阿斯哈图石林自驾转到“达达线”。而如今的阿斯哈图石林必须要花钱买票坐车进景区参观,不许自驾者进入,连穿行都不许,所以自驾者只能从阿斯哈图石林返回“热阿线”一大段,再转到“达达线”上。

可以理解景区是为了游客的安全,毕竟这里不像前面说的两个地方都是平路,但如果自驾者并不想看里面的景色,只是想在规定时间内穿行都不许就太过分了。真的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饕餮小娘子


作为一名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旅游爱好者,我对此感触很深。说到底,就是利益作祟。

2017年11月,本人第二次去了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结果,发现那早已不是当年的黄果树了。门头比以前漂亮了,收费也比以前高出许多许多。

从大门口买了票之后,所有人只能坐景区的35元交通车进去游览。为什么呢?因为景区大门离瀑布很远,从瀑布到另一个景点更是远,如果你步行去的话,估计当天根本出不来,必须要住在景区里了。那景区里的酒店住宿费之高,大家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坐他们的交通车。

想起我十多年前第一次去黄果树时,当时的旅游大巴是可以开到离瀑布不远的地方的。大家下车以后走几步就到瀑布了。

同样的事情,现在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出现。因此,景区的交通车被称为全中国价格最贵的交通车,大家怨言很大。说来说去,还不就是为了一个“利益”二字。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群众的呼声。同意我观点的,请点赞。


悠闲的大脚丫


答案很简单,很多景点就是变相圈钱

有些老景区自备观光车,以保护环境,本无可厚非。但很多新景区也用这种套路圈钱,让人气愤。我所走过的地方景点,将这种把戏玩到极致的要数新疆,依仗地盘大,动辄在中心景区二三十公里外设置售票处,而观光车费高出公交车几十倍,将变相圈钱的本事发挥到近乎变态。

举几个例子,例如2017年北疆喀纳斯景区门票185元/人,一进区间车100元/人,二进区间车130元/人;禾木景区门票60元/人,区间车200元/人,古村落维护费20元/人;白哈巴景区门票60元/人,区间车210元/人。看到这么高昂的区间车费, 想必你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

因为物价部门对景点门票有所限制,于是,当地就想出这种招数,拼命提高区间车费以变相圈钱。自驾车、旅游车通通不许入内,如果停在售票处附近的停车场,还要另外收停车费。除了这几处景点,我去过的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喀拉峻草原都在中心景区几十公里外设售票点,强制坐他们的观光车,收费贵得离谱。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坐完观光车,里面还有小电瓶车上山,如果想坐,就得另外收一次费,美其名曰“保护环境”。

事实上,就我去过的这些景点,完全可以在中央景区旁边售票,在附近设停车场,根本不会对景区有任何影响。

但有些老景区的观光车确实为是保护环境,如四川的九寨沟,张掖的七彩丹霞,中间流转确实需要观光车,而且人家收费也相对合理。当然,很多内地,尤其东南沿海的景点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可圈,所以只能看着人家日进斗金,自己再另想高招。


小重山


这个要分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大多数旅游景区,大门离景点那么远,是因为有付费的观光车,正好还能赚上一笔费用。经常见到观光车10块20快的,也有更多的。如果游客多,这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其次,而对于部分旅游景区来说,大门离景点那么远,也实属无奈。比如长白山景区,要去看天池就要上山,而山势很陡,当地司机很有经验,车接车送避免了危险事故,另外也是由于去的游客太多了,如果不把游客安排在山下的二道白河镇,就会出现非常混乱的情况,私家车会停的到处都是。所以现在,长白山景区的观光车都下到二道白河去接送人了。

我国景区存在着各种隐性消费,目的就是要赚游客的钱。很多景区存在门口进入收门票,里面还有各种二次收费的门票等等,这在全世界也是比较奇葩的存在。我觉得,我们国内的旅游工作者,要踏踏实实地为游客的体验负责,而不是好不容易游客来了狠狠宰一顿如此短视的行为。那些不需要乘坐观光车的,完全没有必要那么修大门。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出来旅游,经验和见识也越来越多了,游客不是傻子,这些隐性消费谁都看得见,长此以往,就会有越来越少的人去了。


远方雪的世界


我曾经去过不少景区,每次坐观光车时我都会想,为什么要把景区大门设置的离景点那么远呢?就这个问题,也曾经问过开观光车的师傅,师傅们笑着回答了几条,我总结一下:

1、付费观光车是景区收入的一部分。这话倒是满合理的,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这句顺口溜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而拿到旅游景区里来看,自然也就有道理了,路是人家修的,只要按批文开发,自然越长越好,这和公路收费站一个道理吧。

2、观光车驾驶人员可以安置当地人员就业。有很多景区在开发时,避免不了会征用当地村民的土地,而在征用之初,会有一项承诺,要安置当地多少人就业。就如我问询的司机师傅,他们就属于景区开发的受益者。观光车有的是自己买,有的是景区买,师傅从游客坐观光车付费中按人头提成。

3、景区大门离景点越远,让旅客越没有选择权。很多游客都是大老远去游玩儿,从付费坐上观光车后,实际上你就开启了一道道付费程序。如果你心疼花钱,半路上想下来,恐怕谁也不愿意,人生地不熟的,敢往景区大门口走吗?再者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为旅游目的而来,一般不会为坐观点车那点车费而多计较什么。

旅游这点儿事,还是看开点儿好,有时你就是纯粹的消费者,但同时也是看客,只要开心才是你游玩儿的目的,你说对吗?


韩国成老师


这是旅游过度商业化的一个结果。

第一,主要景点看点不够,就扩大范围来凑。目前,一些景区的主要景点风光、特色、亮点是不够的,于是就想方设法扩大周边范围,这样好让人感觉,景区有多少内容。

而且这又是一个消磨时间的好办法,让人感觉来此旅游是物有所值的,实际上却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减少了去主要景点的时间,反而失去了旅游的价值。

第二,通过增加范围,可以扩大商业投资的内容,扩大旅游产业。比如坐观光车,就是一笔投资,可说是一本万利,特别是路程那么远,走路是不可能的,而且又不允许游客的车辆进来,这就相当于垄断或半垄断的经营,又赚了一大笔钱。比如由此而展开的地产投资,门面、购物等等,也属于附属产业,是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提高景区接待能力。有些主要景点,如果范围太小,不适合大规模的旅游团参观,容易引发拥堵,所以需要扩大景区范围来进行缓冲,从而满足更大的景区接待能力。

第四,旅游快餐化观光模式越来越同质化。几乎所有的景区都是一个套路,大量人员排队,然后安排电瓶车或缆车运送,花一点点时间看看景点,拍几张照片,然后又坐电瓶车或缆车。

如此快餐式的旅游,不过就是简单、粗暴的观光,没有真正感悟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心心相通,只是一个“我来了”的浮光掠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