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晶片產業」是危險的?

夜刀神丿十帥


所謂「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是危險的」,其中所說的「危險」事實也並沒有一個很詳細的界限,是個人,還是公司,或者說是國家?

以中國如今的技術和實力,研究一款屬於自己的芯片是完全可行的,主要就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我們都知道發展芯片研究芯片的重要性,畢竟中興因為被美國封禁事件,痛定思痛。研究擁有自主產權的芯片,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迫在眉睫,特別是在中國經歷的互聯網如此快速發展的階段之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國內如此每年基本上已經花費超過 1000 億人民幣來研究芯片了。這個數字不可謂不小,但是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這個數字其實還可以再加大。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吧。

另外,有人可能就說了,國內目前研究出來已經有很多芯片了呀,這還不夠麼?當然不行,因為目前研究出來的都是很低級很低端的芯片。

就拿高通芯片和聯發科芯片來比較,無疑廠商們都更喜歡高通芯片,因為高端質量好。因此,我們更渴望更迫切的,是高端的芯片。

芯片只有最高端的才值錢,我們要的是有質量有競爭力的芯片,而不是那些只為了拿到國家研究經費而研究出來的廢品。

到這裡有人可能就說了,那我們為什麼不研究高端有質量的芯片呢?不是我們不研究,也不是我們研究不出來,而是高端有質量有競爭力的芯片研究的知識產權,都已經被美國搶注。

也就是說,美國掌握芯片研究的知識產權。而在對知識產權如此高度重視的美國,稍有不慎,我們就會被認為是侵權。

因此,所謂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是危險的,其實就是說,研究芯片除了時間金錢,還是產權問題。畢竟,高端芯片的技術和產權,都掌握在美國人手裡。

你認為我們何時才能研究出一款高端芯片呢?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stormzhang


再不長點“芯”,我們就安全了嗎?賺錢難吧?那大家還不惜一切代價去賺錢。為得是什麼,活的有尊嚴。

15年的時候,中國的半導體市場份額就佔了全球的一半以上,集成電路進口超過原油進口;至今,已經連續三年都是遠超原油進口。

芯片高達九成需要進口,而芯片對於產品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

要是大家都打著: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租不如借的態度的,那麼中興事件就會成為日後的家常便飯。

發展集成電路得有:

一、產業基礎(技術還得不一般)

二、錢是無底洞地狠砸。(都是百億為單位)

三、大批大批的技術人員。

四、集聚效應(不能單幹)

這麼看來就是得有當初“全民投身鍊鐵造鋼”的精神和勇氣一心一意地為了中國芯,但最後能發展成什麼樣子,誰都不知道。

這一點上吳敬璉教授說得沒錯,風險何其之大,中國錢是很多,但是人更多。但是當初,原子彈難吧,危險吧,上月球難吧,都上天了……

但是我們還是成功了,所以重點不是有多危險,而是取決於國家的態度。只要表態:造!

那麼肯定大家都會上,但肯定不是說一定得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代價”說的是態度,而實際是在調控好各方面,創造合理的環境讓其好好發展。

不然的話,等到中國芯都被別個握在手中。豈不更危險?


鎂客網


多大的代價才叫“不惜一切代價”?

我覺得到目前為止,現在所有的手段都還沒有到“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畢竟當年不惜一切代價搞兩彈一星才是稱得上舉全國之力。但是如果真的是到了那個地步,讓全國人勒緊褲腰帶搞芯片,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危險的,至少現在的中國已經沒有辦法像當年那麼折騰了。

所以,以現在中國的國力,根本就到不了“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

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已經不少了,但是依然不夠,應該加錢。

國家早就已經把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產品)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科技重大專項,並且從2006年-2020年,一共要投入1000億元以上的研發基金。

1000億,看起來還是不少的,但是不要忘了,這是十多年的研發投入,而且不是給芯片一家的。

而實際上芯片的投入可遠遠不是者1000億人民幣能夠打發的。僅僅是臺積電剛剛宣佈要研發5nm芯片技術,就要投資超過250億美元,所以這1000億人民幣還是不夠用的。還是需要進一步加錢。

發展芯片是必然的,好處也很多。

目前中國每年花在進口芯片的錢超過了2000億美元,當然了,這2000億美元不是說白白花出去、聽不見響的,也是買到了東西的。但是這樣的數目已經是很驚人了。而且芯片這種東西是高附加值的產品,意思就是說,中國生產2000億美元的衣服,那麼最終只能夠掙100億美元,而外國生產2000億美元的芯片,卻可以賺500億美元。這麼賺錢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自己生產、養活我們的高科技人才,卻要讓外國人生產、讓他們賺錢呢?所以說發展芯片是必然的。

同時,發展自己的芯片,也會讓上游企業發展起來,比如說材料、高精密儀器等企業,並且讓下游企業,比如說手機、電腦等廠商,擁有更多的議價權。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對於消費者也是利好消息。

國家投資總量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投資。

國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不是能夠亂花的。所以如何充分調動社會、企業的力量,讓這筆錢花的值當,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比如說,把所有的投資一股腦的就扔給科研機構,那麼可能效果就不那麼好,畢竟科研機構自己沒法籌集資金,也沒法做產品、形成良性循環。但是如果可以把這個投資變成減免的稅費,或者科技補貼,那麼無疑就可以讓更多的企業爆發出更大的積極性,而企業的話他們可以更方便地融資、讓科研成果更快變成產品形成良性循環,那麼一塊錢的國家投入,可能後面就會變成10塊錢的總投入,這樣的才會更加有效率。


SilentTurbine


我是臺灣人,從事半導體行業將近30年,做的是半導體行業中最穩定,利潤最高的光學元件,ccd,cmos,dsp,公司開過dsp芯片,對半導體行業算是有些瞭解,個人的意見,消費型芯片不需要用國家之力進行投資,因為消費型芯片是全然市場經濟下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的產物,國家意志無法主導全世界的消費需求模式,但是半導體制造設備,材料,光學元器件這些如果沒有國家主導,民間是做不出來的,特別很多人知道光學元件的重要性,只要是與光學有關就是德國與日本的天下,電子光學元件更幾乎是日本的天下,未來機器視覺絕對是人工智能的重中之重,沒有自主研發的光學元件非常嚴重,而光學產品進入門檻極高,比CPU,GPU,操作系統難度大多了,至於一般消費型芯片,讓民間華為,小米,OPPO,vivo,錘子,這類硬件公司成立基金研發,操作系統讓bat,TMD這些大型互聯網公司共同研發 這樣應該會比政府主導研發更有效率


八串冬瓜


“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這個觀點對於中國來說並不是危險的,假如不惜一切代價成就了中國芯片產業,可能對於美國來說更危險一些。

其實,就是因為美國當初的“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才有了今天可以用“禁售”來卡我們的脖子。

僅從經濟角度看,一個兩千億美金的市場,難道不值得不惜一切代價嗎?況且這個市場僅僅在中國就有兩千億的規模,那麼全世界的芯片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還看不出來嗎?如果這個市場規模都不值得“不惜一切代價”,那麼究竟我們還有什麼是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一直是依靠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積累起來的,而世界上以美國為代表的先進的發達國家,最為忌憚的就是中國由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的成功轉化。因此,如果不能打破發達國家對高端技術和核心產品的壟斷,中國的崛起就是一句空話。

發展高新技術,不惜一切代價幾乎是唯一的手段,這個不惜一切代價的概念,並不是不惜一切代價的“閉門造車”,而是需要用更加堅定的開放和合作。

和高手過招,自己一定要有資本,有能力。在今後的國際競爭當中,最重要的是實力。我們很羨慕美國的先進和強大,為什麼不看看人家是怎麼“不惜一切代價”的強大起來的呢?


步武堂


西門觀點:吳教授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是對科學的尊重,對市場的敬畏。喊這種口號的人大都只憑一時熱情,說話不過腦子。

最近,由於美國隨中國發動貿易戰,首先中槍的是“中興”被停供高端“芯片”。於是,輿論譁然,網友憤慨,有人喊口號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企業”。

著名經濟學者吳敬璉教授看到這樣的口號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企業”是危險的。這種口號增加了國家主義優勢,說白了就是用巨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有關產業。

這使我想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民種地。那時候是農業社,每年地裡種什麼莊稼都是上面說了算,種地的農民說了不算,這塊地要你種什麼,必須種什麼。

那時候,我們家鄉糧食不夠吃,上面號召大種高粱,因為高粱畝產高,於是派人到海南島學習種高粱。回來後地裡全部種了高粱,但結果因為氣候和水土問題,畝產沒有高,人吃了卻拉不下,最後不了了之。

行政干預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的問題,如今,國家要求各行各業都要反對行政干預。對於企業來說,它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必須遵循市場規律,而不是靠行政支持,行政可以支持一陣子,不可能支持一輩子。

芯片是目前的高端技術,技術含量很高,而且研發週期長,更新換代越來越短,很多時候,當你的產品還在研發階段,很可能已經被更新的技術淘汰,所以,風險很大,所以投資一般都比較謹慎,不是你投資了,就一定有結果,有回報。

我們國家在靠行政支持企業發展上已經吃過不少虧,吳敬璉的觀點是對科學的尊重,對市場的敬畏,絕不能讓這種“國家主義”觀念再危害國家,危害企業。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老先生老了,跪慣了,直不起腰!

如果不不惜一切代價發展中國的芯片產業,繼續依靠“拿來主義”,那才是中國高技術製造的危險,而且危險已經爆發。

中國進口芯片花費超過了進口原油,讓美國人賺得盆滿缽滿 。

更要命的是,美國寧願有錢不賺,也決不再向中興通訊供應芯片,目的就三個字;“要你死”!

——這超過了畸形商業貿易範疇,上升到了美國遏制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層面。

芯片還成為了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打出的訛詐大牌,企圖迫使中國放棄合法的經濟權益,讓美國肆意剪羊毛。

那個老先生只會打賬房算盤,沒算政治賬:

——中國製造2025戰略要不受制於人,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造出“爭氣芯片”!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打破美國的核訛詐。毛主席斬釘截鐵的說;“原子彈,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中國人勒緊褲帶,搞出了“兩彈”,挺起了大國的脊樑,立於東方不敗。

今天,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經濟威脅,我們要重溫偉人雄魄,樹雄心壯志,“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

“芯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諶人


放屁。不論研究發展什麼科技都是每個國家必須的,追求的,是強國之大計,怎麼倒成了危險的?難道我們發展核武器,導彈,航母,飛機等等都是危險的?我們一窮二白永遠讓美帝欺負就不危險而安全了?美日走狗之言!


用戶6813249309125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4月22日清華大學CIDEG主辦的2018學術年會上表示擔憂,他認為由此激發的爭論可能使國家主義取得更大優勢,也就是說,用更強大的行政力量支持有關產業,比如說有一種口號叫做“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如果從經濟學角度來解讀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雖然芯片產業已經被提到國家戰略,但是發展芯片行業同樣遵循經濟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芯片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單純從經濟學角度看,吳老的這番言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從芯片行業的幾個特點來分析:

一、芯片行業的投資大,週期長

因為芯片行業的投資大,週期長,短期內很難看到效益,所以很多企業因為過於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過渡依賴國外芯片,錯過了芯片發展的黃金機遇。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了。像聯想由於過分追求眼前利益,將力主自研芯片的倪光南院士驅逐,自廢武功,寧可投資白酒、房地產也不投芯片等核心,如今陷入困境也是在所難免。雖然因為中興事件,為我國的芯片行業敲起警鐘,但發展芯片產業還是要遵循產業發展的經濟規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資源的浪費。

二、國內芯片產業發展不平衡

從中興被美國禁售的情況看。對中興造成巨大困擾的是國內無法替代的基礎性芯片和高端芯片。而在通用芯片領域,國內很多企業的產品已經可以替代國外芯片產品。如中興和華為自研的很多通訊芯片都用在了自家的通訊基站產品上。而華為的麒麟手機芯片更是具備了與世界芯片巨頭高通同臺競技的能力。所以發展芯片產業,在符合經濟規律的情況下,需要更加註重基礎芯片、高端芯片、國外不可替代芯片的投入和研發。

三、理性看待芯片的需求

隨著以阿里、騰訊、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的迅速崛起,通訊、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智慧出行、外賣等行業大大提升了對於手機等智能硬件的需求,而作為底層的芯片行業也是需求旺盛。但從現在看手機行業因為市場趨於飽和,市場出貨量已經出現下滑趨勢,而智慧出行、外賣等新興產業由於投資過於集中,存在過熱的問題,所以就芯片的需求而言並非想像的那樣旺盛。芯片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週期性,所以發展芯片行業一定要遵循經濟規律,順應芯片行業的週期性,保證芯片行業的健康發展。

所以發展我國的芯片產業,要充分認清芯片行業發展“投入大,週期長”的特點,著重發展薄弱的基礎芯片和高端芯片,同時要理性看待芯片的需求,遵循經濟規律,更多的藉助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扶植力度以及資金投入,引導更多的企業和資金打造基礎芯片領域的產業集群,真正將我國的芯片產業做大、做強。


智慧新視界


吳敬璉算的上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首席智庫,在經濟領域聲名赫赫。這個不惜一切代價是危險的論調是最近就中興事件在清華的一個座談會說出來,看前後發言,大意是芯片產業很特殊,摩爾定律決定其更新快,我國人才儲備和基礎不夠好,國家一貫的投入已經很大了,再不惜一切去搞,經濟上得不償失。他從自己的經濟學領域來表達這個觀點是沒錯的。但是他也提到國際合作的問題,這恰恰使得我不贊同他的觀點。芯片和航母一樣屬於國之重器,我們發展它不是為了經濟效益,是捍衛我們的尊嚴!長纓在手,方能搏住蒼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