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綏德雷家大院

名州古城近百年來,在財氣上的名譽,顯然數安文欽、蔡幼軒、高鶴年、霍仰岱、馬育麟及王玉璋等家族。但他們演繹的歷史故事,和我們雷氏家族的歷史故事不盡相同,表現在住宅建築上,也有一定的差異。

一、雷氏老宅

雷氏家族的第一處老宅,坐落在二郎廟坡的半坡處,即現在的子洲圖書館的背後,門牌號是二郎廟坡4號。此處的雷氏老宅四合院,是我第一先祖雷黑驢購置的(購買的年代不詳)。

我第一代先祖原籍是在陝西合陽縣,出生地在合陽縣城西北四華里的雷家窪村。兄弟二人因不受惡霸的欺負,奮勇殺死了惡霸後,逃亡於外。其家族人員為避禍害,陸續遷往城南五里處的南莊頭村。兄弟二人歷艱辛排萬難,終於在明末清初來到綏德。為避險,兄弟二人分開,老二又逃亡到橫山。所以直到2003年我們編寫家譜時,九十四歲的雷坤生母親,還說一句老人們已傳下來的話:“老大留在綏德州,老二奔赴撫遠城(今橫山)。”

我族人為了解合陽情況和尋根問祖,我們六人專程去了一趟合陽。據雷家窪村和南莊頭村的負責人講:去年來過橫山史志辦主任雷建忠,和你們說的情況一樣。在尋根回鄉的路上,我族人都很激動和嚮往祖先的家鄉。雖然在寒冬臘月的大風天中,卻沒有一個人說冷。到南莊頭村長家中,在激情、熱情和親情的同時迸發下,我們給村長吟了一首回鄉詩,以表達我們的心情:

三百年來唸合陽,五代先輩回故鄉。

千里歸途即日還,萬般思念喜若狂。

親情親在田上雨,美酒美在家鄉水。

炎帝子孫今相聚,綏德雷氏有根基。

我們祖先的職業是鐵匠,因鐵匠的傢俱是黑的,馱傢俱的毛驢也是黑的,打鐵人煙燻如墨更是黑的,故當時人們稱鐵匠是黑驢。又因祖先犯事逃亡,不能叫真名,順其自然黑驢就成了化名。好在英雄本色不變,只改了名而不改姓。

二郎廟坡的老宅原來是三孔窯,到第五代先人雷作柱時,是綏德的名人(太學生)。其墓誌銘曰:“……因奮之太學,凡我綏郡有識者,為縉紳、為武弁,仰其丰采,鹹樂引之為知己焉……。”後經商貿易掙了錢,到其兒子雷師煥時,於道光辛巳年(1821)年,補修兩孔正窯,並修建了二廂房、倒坐庭房,還修了木牌樓,至今仍在。木牌樓上原來有二字,文G時期毀掉了,現在雖有痕跡,但字已認不出。新修的大門是五脊六獸的屏風大門,高大的門楣上方有二字:“詒榖”。詒同貽,是贈送、傳給的意思;榖,音gǔ,在此有兩種意思,一是俸祿,另一是同谷,是穀類作物。合起來的含義很明瞭,讀者您可隨意解釋。原來的大門在巷口處,因不合風水,故改在巷口深處。本應坐兌字門,但坐了兌字後,人無法行走(該門在子洲圖書館的腦畔上),結果修了坤字門。還是因不合風水,故在門前修了一個照壁以擋之。

二、背巷的雷家院

背巷的雷家大院一進巷口即是,對門是蔡家院。此處的雷氏宅院大約修建於光緒年間。修建的主人是我第八代傳人雷鈿。大門是典型的綏德古城四合院大門,上邊有五脊六獸,下邊有臺階踏步。雙扇高大的門,門楣上方掛一塊大匾:“深明大義”。該匾是清光緒二十三年春三月(1897年),由欽加同知衙署直隸州知州焦為(即焦雲龍)贈。該深明大義匾在文G時期的破四舊運動中,被我族人雷生龍藏了起來,否則必將被砸爛。2003年,在我編家譜時,生龍把它重新刷漆後,我拍了照片,把它印在我雷姓家譜封面上。雖然時光流逝,但其光彩依舊,由此不難看出我雷氏家族愛國濟民的美德。雖然雷鈿當時並非官宦及盈實之人,僅做小生意維持家計。時遇災荒年,他慷慨解囊,捐銀濟民實在是難能可貴之舉。那時名州城尚有許多富庶人家,尚不為此,而他能若此,故而州官送此“深明大義”四個字就不足為奇了。

當深明大義匾取下後,原來刻在門楣上的“樹德務滋”四個字就顯露出來。樹德就是要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腳踏實地的創立家業,務滋就是務必使我雷門之人滋潤起來。而捐銀濟民就是高尚道德的完美表現,若無務滋哪有今日的雷家大院呢?用現今人的話說,也就是以高尚的道德來發家致富。這和我們今天的求實創新、發家致富的政策不也是一樣的嗎?由此可見,我雷門的先人們捐銀濟民的愛國愛民之舉,的確是高尚的、純潔的和難能可貴的。

陝西·綏德雷家大院

進了大門,靠右邊的是圓門小院,三孔正陽窯,西側有三間廂房,這處院子是民國初年修建的。從圓門往後走丈餘,左邊有個二門,門楣上刻有“懷永圖”三個字。懷永圖是什麼意思呢?先輩人未流傳下什麼說法。不過就其字眼來說,可以這樣解讀:由於先人們艱苦創業,修建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修建好窯洞及大門後,為緬懷先輩人的在天之靈和激勵後人,刻上懷永圖三字,意思是提示後人,永遠懷著奮發圖強的上進之心和勵精圖治的發家之德。這和前邊大門上的樹德務滋的思想不是正好一致嗎?

進了二門後,院內有五孔正陽窯,窯上有高大的穿廊挑石,窯孔高大,穿廊宏偉。臺階下,東西各有三孔石廂窯。院子很大,倒坐三孔窯,兩側各有三間廂房,合圍成一個典型的大四合院。懷永圖門往後走約數尺,還有一個小院,倒坐三孔窯(前幾年才修了廂房),這前後三處院子,共同組成一個雷家大院。

陝西·綏德雷家大院

三官廟巷的雷家院

三、三官廟巷的雷家院

此處的雷家四合院,是我祖父上世紀二十年代購置並加以擴建的。我的祖父雷鎰是第八代人,和雷鈿是叔伯弟兄。原來有三孔窯,該窯修建於明代,和東側的蔡家大院當時都是道臺衙門府。我們這個院是小吏的府第。後來我祖父修了二廂房,二門外邊修了倒坐庭房和大門。大門上邊是五脊六獸,下有臺階,門楣上刻有三字“慶有餘”。大門內掛一個鐵鈴子,一開門就響,家裡的人就知道來人了。上世紀我祖父租賃蔡家的四間門市(上十字處),開個雜貨鋪,鋪名“協同心”。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已是60多歲的人了,還親自放了幾串鞭炮,以示慶祝。就在日本投降後不久,他就與世長辭了。

雷家大院不僅有二郎廟坡、背巷和三官廟巷這三院,在五一村、東山上和落雁砭也有雷姓人家的住宅院。

四、宅院因人而精彩

當然,大院也好,家族也罷,歸根要和人聯繫在一起的。無人則院宅不會精神,無人則不會有精彩的大院。那麼我們雷姓人家有些什麼人物呢?誠然說我們雷姓人家未曾出過帝王和將相,也沒有出過巡撫和總督,更談不上英雄豪傑。只有一些平民百姓和一些小人物,不過就是這些小人物的匯合和疊翠,才是真正組成了我們華夏龍的傳人的一分子。

我第一代祖先是打鐵的,當時社會上人們都說一坐官,二打鐵。祖先辛勤勞作,所以吃穿外,還購置宅院,再就是供子弟們讀了點書。故第二——第四代中,出了幾位吃皇糧的,但是日月過的很一般。如第四代先人雷沛寰的墓誌銘曰:“……公力不餘,財不遺絲,粟不有備,物盡至堂……”。直到第五代先人雷作柱,字廷梁,太學生;雷作相,字君宰,其墓碑上有清皇敕封,正七品儒人,文林郎,而其父的墓碑上有清皇貤封,文林郎,正七品儒人。雷作相的三兒子雷師爚(實際是四兒子,其二兒子雷師煥過繼給雷作柱了),是正七品知縣。以上這些都是八代以前的人物,歷經康乾、道光、嘉慶及咸豐年代。

解放戰爭時代,我族有許多人參加了共產黨的八路軍。有雷兆旗、雷金旗、雷健福、雷飛、雷鳳偉、雷秀山……。據九十年代的綏德縣誌記載,名人錄中有雷飛、雷秀山。載入綏德文庫的有雷安祥等。地師級幹部有雷飛、雷治生、雷秀山,縣團級雷奮興、雷祝毅、雷震霄、雷淑琴、雷增元、雷煥龍等。教授級的有雷音、雷福健、雷增歧、雷坤昌、雷奮興等。雷生龍的大姑是革命先烈李子洲的夫人,雷健福是青海省原副省長薛克明的夫人。

五、建立新家譜

為什麼要建立家譜呢?用我們雷姓家譜的前言就可說明之。其文曰:“蓋家族之譜,乃我中華傳統文化是也。通過家譜,可知祖先之生存變異,後人之傳承,以及今後我族人認祖歸宗之依據也。通過對先人的認識,有助於後輩之人發揚廣大,代代相傳。除啟迪後人勵精圖治,奮發向上之外,亦可使歷代祖先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慰。如若有靈,他們的忠魂亦會為我後輩族人引吭高歌,神威力助,則,不甚感激涕零矣。”

四十年前,二郎廟坡的雷炳連保存有舊家譜,我們家的大房子內有神柱房,立有祖先們的牌位。不幸的是,在文G破四舊運動中,均被毀掉了。

自改革開放以來,傳統文化又悄然興起。人們在發家的同時,不忘先人;致富的時候,更盼子孫千秋萬代,飛黃騰達。所以我們雷氏族人,為緬懷先人,激勵後人,共同發起了編寫家譜的呼聲。編委有生龍、治旗、治國、鳳鵬、明智、振平和我。我們首先找到劉家塬山的祖墳,把已倒地石碑立了起來,又把被盜的洞口也填起來,同時我們還找到了卜家灣山上的老墳。我族人都很激動,但能代表我們共同心願的唯有一首祭祖詞:“皇天在上,厚土載物。芸芸眾生,萬物有靈。前世今生,輪轉無窮。亡人入土,靈魂永存。草木有根,水流有源,人有祖先。枝之茂者,由其根之固也。流之長者,由其源之深也。人之繁茂者,皆由祖先之庇佑也。今我族人在劉家塬山上,為深切緬懷我雷氏歷代祖先,特舉行此祭典儀式。除以安慰我歷代祖先的在天亡靈之外,並以激勵我雷氏族人繼承祖先的艱苦創業精神,且能發揚光大,並代代相傳之……。

章到此,我想用我們家譜中的引言和尾語來結束這篇愚文,也許它將符合我們百家姓中的每一個家族。

引言曰:凡塵世之人,誰不懷念自己的父母和祖先呢?凡塵世之人,誰不盼望自己的子孫千秋萬代呢?詩曰:

天公施雲雨潤田,地皇耳聞唯我雷。

源本炎帝九世孫,華夏雷氏一人累。

千年王侯本無種,萬代黎民皆有根。

雷氏後裔緬懷祖,更盼子孫永傳亙。

尾語曰:該說該乾的都已言表了,誰想該乾的也已表述了,至此應告一個階段了。詩曰:

千年祖先已知曉,萬世子孫承傳生。

榮華富貴人間情,爭取權錢為百姓。

家譜既讀事理明,創造條件榮壯丁。

後輩繼續家譜時,王侯將相在冊銘。

讀者您說,難道這不是塵世之人共有的心願嗎?


陝北故事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感謝閱讀,收藏、轉發。歡迎大家踴躍投稿,評論區說出對文章的看法,小編會認真看大家的意見,及時做出調整。讓“陝北頭條”更加完善、積極健康、正能量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