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第一個九一八紀念日,日本人還在中國,中國人這樣慶祝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抗日戰爭標誌性起點,14年中國人艱苦拼殺,無數血肉屍骨換來寶貴的勝利,14年後的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9月2日盟國在日本舉行受降儀式後,中國各戰區陸續開始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9月18日這天,第6戰區決定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這天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以雪國恥。所以這一天對湖北人來說不僅是國恥日,也是日軍投降簽字的紀念日。

受降地點就在武漢中山公園。當時的日軍代表是第六方面軍司令岡部直三郎和參謀等一行人。中方代表是孫蔚如將軍等。

現場來看日本投降的市民裡三層外三層,把中山公園圍了嚴實,為維持現場秩序,軍方特地“將一個連的兵力分成10組在中山公園內外巡邏”。

戰後第一個九一八紀念日,日本人還在中國,中國人這樣慶祝

(受降堂)

15時整,岡部等5人趕到受降現場,孫蔚如通過翻譯向日方宣佈“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六戰作命甲第一號”命令:解除武裝,移交物資,集合俘虜。(具體內容挺長。)

據當時報道,岡部耷拉著腦袋,神情呆滯,汗珠不停地從額上、臉上流下。他顫抖著雙手接過命令書,彎腰在桌上執筆簽字寫道:

“今謹收到,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中華民國35年9月18日六戰作命甲第一號命令一份,當全部遵照執行,並立即轉達所屬及所代表各部隊之各級官長士兵確實遵照……”

戰後第一個九一八紀念日,日本人還在中國,中國人這樣慶祝

(武漢慶祝勝利)

14年抗戰終於出了口惡氣,此時全場掌聲雷動,漸次傳到場外,歡聲一片,爆竹連天。

後來媒體報道,當時為了防止群眾報復前來投降的日本軍官,現場還有幾個細節非常具有人性化:

1.日軍代表進場退場均由我方護送

根據湖北檔案館資料,當時岡部等人來中山公園,是“由兩輛軍用摩托車引導著一輛豎著白旗的黑色轎車駛進中山公園的”;儀式結束後,仍由我方軍用摩托車親自護送離開現場。

戰後第一個九一八紀念日,日本人還在中國,中國人這樣慶祝

(受降堂旁邊的紀念碑)

2.不準稱“戰俘”

為了配合《波茨坦公告》中“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機會”的規定,中國以寬宏大量的人道精神出臺了《中國戰區日本徒手官兵服役辦法》,從文件名到全文內容,沒有一個“戰俘”“俘虜”“日俘”的字樣,而是用“日本徒手官兵”來代稱。

好文雅啊……唯恐傷及自尊?

中國人真是以德報怨的典範,關懷備至

戰後第一個九一八紀念日,日本人還在中國,中國人這樣慶祝

(配圖,戰後等待遣返的日俘)

3.待遇不變

據檔案館資料,受降現場,孫蔚如在命令岡部直三郎集中部隊、軍火、物資,聽候收繳、點驗後,特別明確地說了一句話:他和他的參謀軍官們,可以繼續住在原來的司令部,生活待遇不變。

1個月後下發的《中國戰區日本徒手官兵服役辦法》又規定,要給日軍建商店、菜場,不準抬高物價,還按照軍官級別給生活費,“所需副食,暫發代金”。

戰後第一個九一八紀念日,日本人還在中國,中國人這樣慶祝

(戰後等待遣返的日本戰俘)

另一份“陸總”出臺的《中國境內日僑集中管理辦法》還規定了日俘的生活零用費,“將官8000元,校官4000元,尉官2000元,軍士400元,兵卒200元。”

這樣優厚的待遇不僅讓日軍感到很有面子,還十分感謝中國,據岡村寧次回憶,相比被蘇聯押到西伯利亞做勞役的60萬日俘,留在中國的百萬日俘是幸運的,“走的時候可以攜帶比較多的物品”,而西伯利亞的戰俘20萬都被虐死、累死、凍死了。

====================

文獻參考:《湖北日報》2015年9月10日01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