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這幾天被央視點名“低齡孕媽網紅”的新聞刷屏了。

事件並不複雜,在快手有一批年齡非常小,自己還是孩子的小女孩們 她們有了自己的baby,並在快手上通過直播告訴更多的人: 她們14歲就當了媽,以及14歲的她們是如何當媽的。

央視《新聞直播間》節目報道了短視頻平臺出現大量未成年懷孕視頻

以未成年生子為噱頭,爭相炫耀。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一位網友去年發的微博截圖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快手回應和整改: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這些14歲-18歲的少女有錯嗎?

早婚早育,她們中也許有人樂在其中。

她們沉迷與平臺給的流量帶來的關注感和收入。

她們中不乏留守兒童(我說的是早孕媽媽不是她們的兒童)

年幼缺失的父母只愛和教育,嚴重缺失的安全感。

都是導致她們年紀輕輕還未成熟就做了媽媽的角色。

今天檸檬想要說的是,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01.陪伴帶來的安全感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窮養兒富養女,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不少帖子已經非常靠譜的告訴過我們,富養女兒的富養指的是女兒的成長見識和內心的富足,不是金錢的富養

知乎有一個問題:孩子幼年時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有多大?

其中有一個回答提到了這樣一個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獼猴實驗,哈洛把剛出生的小獼猴從猴媽媽身邊強行分開帶到實驗室,在實驗室裡為小猴準備了兩隻代理母猴:一隻由鐵絲纏繞而成,胸前掛著奶瓶,食物取之不盡,另一隻布做的母猴,什麼也沒有,乳房裡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按照“小孩兒有奶便是娘”推斷,估計小猴會親近鐵絲母猴,可事實則不然,小猴不到餓得迫不得已都不離開絨布媽媽,一吃完奶就趕緊找絨布媽媽。小獼猴與母猴之間肢體的接觸凌駕於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布料媽媽的身上。

後來,實驗中這些獼猴成年後,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現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種心理問題,發情了也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讓其人工受孕生下孩子後,或殘忍地虐待孩子、或直接咬死。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動的代理母猴。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或許我們認為哈洛的實驗過於殘忍,實驗中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出親密情感對於生命的重要,我們的需求遠不止飢餓,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成分

02.教育帶來的人生觀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我們總會在職場上遇到走路帶風,能力出眾的女孩,身上坦然的自信讓人過目不忘。

有研究表示,一個人最基礎的自信心建立來自幼年得到的誇獎,小時候得到誇獎最多的地方來自於學校然後是家庭。

以早孕媽媽為例,這些女孩子的大多數都是初中生的年齡,她們本來應該有一些小女生的秘密,上課下課放學,帶著情竇初開的羞澀.痛心的是這些女孩中有的都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你說要承認有上不起學的只能嫁人了?

是的,一定存在上不起學的孩子,是個例!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教育問題,上不起學的比例絕對是個例!

有一些人生閱歷以後,會越來越清晰的發現,在社會中高學歷的人往往更喜歡用平等的態度看人,在工作中業務能力更優秀,在生活中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家庭中更有幸福感。

教育的意義大概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如何做人,有起碼的道德觀念,具有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這些是我們去掉課堂中的各門學科後得到的終身受用的東西。

03.見識有多重要?

讓小棉襖變成破洞衫的父母,真的挺失敗的!

一個人有見識重要嗎?很重要。

也不是很重要,不是很重要只是針對沒有機會去見識更大的世界的女孩來說。

見過大世面的女孩,會懂得選擇,她知道什麼樣是更好的,不會被一個窮小子騙走??

多麼常見而又不值得推敲的理論!!

精神和物質都富足成長的黃蓉,還不是一樣跟了一個窮小子,幸福了一輩子!

我想說的,所謂見識,根據物質條件來給出最好的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物質和精神是無法分開的,在經濟和物質範圍內見識最好的,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見識。

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穿上奢侈品才算見識。

也不是拿著只夠周邊遊的錢非要出國看看才是見識。

- The End -

自幼貧民窟長大的女子,僥倖多唸了兩本書,枉以為可以與人平起平坐。 可是人生從來都是接力賽,我們卻天真的當成了百米衝刺。 你我都是凡人,能衝出原始階層的人極少,女子尤甚。 在婚姻面前,愛情太渺小,真正的阻力並非他人的壓力和低看,那是流淌在骨子裡的基因,敏感,脆弱。—亦舒《承歡記》

這些流淌在骨子裡的敏感脆弱,都會在成年後回憶起父母給與的支持和教導而自我療愈,去迎接生活。

早孕媽媽們,希望她們有能力“富養”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