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真的是神話故事嗎

由於《山海經》記述了“精衛填海”一類的故事,遂曾被戴上神話、小說、異聞類的帽子。然而,《山海經》終究不是小說;“精衛填海”也並非神話。

“精衛填海”真的是神話故事嗎

故事原文:

發鳩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鳥焉,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發鳩之山”郭璞注山西上黨區長子縣西;“發鳩”,古讀應為:fei ji;發,通廢,鳩,如幾。“精衛”之鳥,在文中有形、有聲、有色,應實有其物。過去被認為“神話中的鳥”是不確切的。如現在看不到了,可能已遷徙他處,或已滅絕,這也不足為怪,也不等於當初沒有。“炎帝之少女,曰女娃”,也是有父有名,當有其人。關鍵問題是她“遊於東海,溺而不返”,其中的“溺”,是淹死了,還是沉溺於那裡的一切,不想返回山西了。如果溺死了,當然就不能返還了,“不返”豈不是多餘的話?

《列仙傳》中說:

炎帝少女追赤松,而得仙。

並沒有說她溺死。赤松,也稱為赤松子。是炎帝神農氏時的雨師。他的職責是研究雨和預報雨的,在當時的農業社會十分重要。雨師經常觀測天地,東奔西走;特別是對多雨的美洲要注意考察,《大荒東經》裡有個地方叫“雨師妾”,就可能是赤松子曾居住過的地方。炎帝之少女,自然嬌寵任性;當她聽到赤松子所經歷的新鮮事,自然很有吸引力;她想跟赤松子出去逛逛,也是容易做到的。在到達一處風光嫵媚,氣候宜人,果實豐盛,歌舞昇平的島國,留戀忘返,樂不思蜀,這也是“溺而不返”。也正由於誤解了“溺而不返”的含義,才容易把“冤魂”和“冤禽”聯繫起來,“精衛填海”才成為神話。

“精衛填海”真的是神話故事嗎

我國古時所指的“四海”,東為太平洋,西為大西洋,北為北冰洋,南為印度洋。因此,《山海經》中的“西海卩者”,說的是英倫三島;佛教徙朝南海,指的是去印度;北冰洋本叫“北極天櫃海”,也就是北極海;“日出東海”,自然是泛指太平洋了。“女娃遊於東海”,是指太平洋的一些地方,而且居住在那裡,一去不返,當然是個好的去處,所以說“追赤松而得仙”,置身於世外桃源了。現在南太平洋中的斐濟,正與“發鳩”古讀相諧;而它的首府叫索瓦,正與“少娃”相近,這應該不會是一種偶合。據介紹,那裡的風光自不必說,而居民也不同於附近一些島嶼,音樂歌舞,泱泱古風,也許與本故事不無關聯。

“精衛填海”真的是神話故事嗎

那麼為什麼把“精衛”、“發鳩之山”與少娃聯繫在一起?古時人與鳥又有什麼關係?上古帝之子女及諸侯子女,皆有一塊領地;“發鳩之山”,即可能為少娃的領地。炎帝神農氏“都陳”,即今河南淮陽一帶,“遷子曲阜”,即今山東曲阜東北,所以少娃的領地應該不會離河南太遠;“發鳩之山”在今山西上黨長子縣,這是合乎事理的。上古人與鳥獸和睦相處,有些鳥獸還為人服務;如“乘兩龍”、“使四鳥”之類;《山海經》說:“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就是有三隻大鳥為她採集果實食用。“精衛”也自然會是少娃養的鳥,少娃“遊於東海”隨行之人應該不會太少,而且這些鳥也會跟著去。鳥類認識道路,可以來往于山西、東海;“銜西山之木石”,不過反映它們的築巢等生活習慣,本不足為怪;然而一旦和“溺死”的少娃聯繫起來就神乎其神了。事實證明,在古文中,有時一字之差,意思全擰;後人加兩句話、刪兩句話,就完全改變了歷史事實的性質的事,並不少見。

對“精衛填海”的神話,古人也曾提出疑問,但由於唯心主義觀念使然,無法解釋清楚。清人郝懿行在《山海經箋疏》中說:

是知東海溺魂,西山銜石,斯乃神靈之變化,非夫仇海之冤禽矣。

不是“冤禽仇海”,這是事實;“神靈之所化”,仍是神話。也可看出,人死後被尊為神仙,自然要神化;加上傳說之變化,事物之附會,添枝加葉,成為奇談,增加了神秘色彩。如“夸父逐日”;“黃帝戰蚩尤”,“共工之死”等,概莫能外。如果剔出神話成分,恢復本來面目,它仍然是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