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我是午夜的遊魂,你是聞到我的人。


01

深夜食堂的存在,

是夜晚人間的一劑迷幻劑

雖然"深夜食堂"是日本舶來品,但中國人的宵夜文化在戰國就有了。你家樓下附近巷子裡的小攤販、蒼蠅館子、大排檔,就是中國人的"深夜食堂"。有些人可能在一個地方生活幾十年,也從沒走進過這溫和的良夜。而有些人,哪怕相隔幾十公里,也要路遠迢迢趕來,在蒼茫的夜色中大快朵頤。

比如重慶兩路口的"深夜鬼包子"。昏暗路燈下,幾個中年人推著小車,從上面卸下桌子板凳,開始擺攤做包子。在他們來之前,路邊就已有排隊等候的人群。這是來自老闆和顧客間的默契,只有老主顧才知道其中門道。不知道排隊?一看就是第一次來。包子要現做,老闆娘揉麵的技術行雲流水,這樣做出來的麵皮才夠勁道,不過這也意味著排隊的顧客得再多等半個小時。包子只有兩種口味:鮮肉和醬肉。一籠十二個,一個一元。還有稀飯泡菜,買好後可以立即坐在旁邊支起的小桌上吃。詢問來這裡的人,有住在附近的,有專門開車過來的,還有恰好路過被排隊的人群給吸引來的好奇食客。

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傳統意義上的包子店都是早上營業,這家店的營業時間卻是晚上十點至凌晨四點,而且生意還出奇得好。當問及老闆一晚能賣多少包子時,對方只是笑笑:"這個不能說。"

等了近一個小時的顧客,端著稀飯包子,和同伴嘻嘻哈哈一邊聊天一邊呼嚕呼嚕喝著稀飯,在這裡,好像可以暫時忘記房價、貸款、家庭矛盾。一粥一飯間,倒品出了點兒生活哲學。

無獨有偶,北京幾乎每個小區門口都有一家分不清是否正宗的拉麵館,而從深夜開始賣拉麵的麵館只有一家——老張拉麵。老張拉麵位於北京青年路的棚戶區,十幾張簡易的餐桌,外露的操作檯,大碗只要12 元。晚上不管是胡彥斌,還是開著超跑的年輕人,來了都得乖乖等著。即使很多人覺得除了辣,沒別的味道,還是趨之若鶩。來了還一定得拍拍老張拉麵的門頭,表示自己是名媛社交的重要參與者。

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還有藏在分司廳衚衕的張媽媽飯館,菜就幾樣,辣得霸道。服務員基本處於迷幻狀態,點菜讓客人自己寫,加菜讓客人自己加,上菜還要讓客人幫忙端,稍微一催還不高興,但這無法阻擋打扮風騷的小年輕從街頭一路問著地址過來。

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上海肇周路的耳光餛飩剛開業時,沒有招牌沒有燈箱,"開放式廚房"就架在路邊。後來長年排隊成了習慣,營業時間一直到三點半。在這裡,可以看到奔馳寶馬法拉利,背愛馬仕、LV的時髦女孩,也有腳踏的電瓶車,和海派的阿姨爺叔,甚至連胡歌鹿晗謝霆鋒這樣的明星大咖都被吸引過去。餛飩按只賣,還有炸豬排等其他小食。

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這些深夜食堂,無疑都是裝修簡陋、衛生水平堪憂,但是口碑好,想吃都得排隊的主。其實吸引人們的不僅僅是味道,更多的是發生在深夜裡的世間百態。那些從夜店盡興出來擼串的年輕人,深夜失眠的中年人,感情出現裂痕的情侶……一籠包子、一碗稀飯,在寂寞空虛的夜晚慢慢談論人生;和戀人在路燈下擁擠吃一碗餛飩,繁華落下,快意恩仇之後,帶著點落魄的午夜美食,才最顯冷漠都市的一點人情味;年輕漂亮的姑娘,喝著啤酒,就著缽缽雞,在日復一日的夜晚笑過哭過,第二天早晨又妝容精緻走進一棟棟高檔寫字樓……

在街頭巷角的饕鬄盛宴,都被染上一絲孤獨又熱鬧的人生底色。

02

多方勢力角逐"深夜食堂",

最難忘懷的仍是蒼蠅館子

據統計,北京王府井出現超過100萬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間商業銷售額佔白天的50%,重慶2/3以上的餐飲營業額是在夜間實現的,廣州服務業產值有55%來源於夜間經濟。

據數據顯示,"重口味"是夜宵界最受歡迎的口味。夜宵品類主要集中在小龍蝦、麻辣香鍋、印度飛餅、燒烤等夜宵特色品種。光是小龍蝦一項,在2016全年的總消費量是約合88萬噸,個頭兒達到1兩的小龍蝦,批發價是24元一斤,摺合下來,一年的小龍蝦消費額度約為1000億。可見宵夜對於國民GDP的拉動有多麼顯著的影響。

除了傳統的大排檔、新興的便利店、新潮餐館、垂直夜宵外賣品牌,甚至不少中高端的餐飲品牌也不惜放低身段來夜宵市場撈金。

對於一些上班族,燈火通明的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是在下班後飢腸轆轆點一份關東煮,泡上一碗麵,慰藉疲憊一天的最佳選擇。早在幾年前,全家、OK等連鎖便利店就主打"零售+快餐"服務,擴大食品佔比,以7-11為例,食品已佔比70%,甚至有人說便利店會成為最大的餐飲巨頭。

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而新潮餐館,更適合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社交聚會。酒水營業額是其中最大佔比,紅酒、香檳、雞尾酒等高檔酒,一晚上就能有上萬的流水。

宵夜堂食消費場景,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酒吧夜店型區域、旅遊區型區域和社區型區域,以及這三種功能都具備的綜合區域。其實無論是哪種模式,只有找準區域出沒人群的消費傾向,才能做好經營品類。

大家根據自身優勢,割據一方,每個消費場景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目前大排檔和蒼蠅館子依然是重要的夜宵場景。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和親人朋友一起在大排檔擼串、喝酒、聊天才是正宗的吃夜宵的路子。

後來張媽媽和耳光餛飩都開了分店,但對於老主客來說,他們仍舊喜歡去老店。環境好了,反倒沒那麼爽了。坐在乾淨亮堂的屋子裡,再好吃的東西也感覺變了味。

這樣的深夜食堂,大多數是社區店,符合周邊人群口味,對於許多老主客而言,還承載著自己的回憶。去到老地方,來一份"老規格",其實也是對情感和記憶的一份緬懷。白天裡的城市太過繁忙,大家都拘謹有禮,忙著奔赴生活。到了晚上,才像是褪去了濃妝豔抹的姑娘,露出最本真的容顏。去太過講究的店,反倒沒那麼自在。只有熱鬧輕鬆的氛圍裡,大家才都是近在眼前的真實的人,一伸手,就摸得著。

03

如何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

"深夜食堂"

日本導演黑澤明過了八十歲,他還說:"早餐,是身體的營養;夜宵,是精神上的營養。"

中國版《深夜食堂》播出後,除了生硬的廣告植入外,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這根本就不是中國的深夜食堂!"中國的深夜食堂,不就是路邊的燒烤,小巷裡的蒼蠅館子,是煙火氣,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而不是日式的精緻和講究。

所以,想要開好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最主要的是找準定位,明白客群,做該做的事,給客群想要的東西。

很多時候,你可能也訝異那些深夜食堂為何如此火爆,排隊需要耗上一兩個小時,其實只要產品能過關,一旦形成排隊風氣,幾乎就會一直排下去。

1、選址上:沒有亮點的小店沒法發朋友圈

選址上要擺脫一般中規中矩的商業街。像社區店、小巷子,甚至導航上都沒路標的那種地方為上。讓顧客先找尋一番,跟排隊一樣,太容易得來的東西大家都不珍惜。犄角旮旯的小店顯得老闆不一般,一般人不常來,夠小眾,適合發朋友圈,突顯自己"品味"的獨特,"社交名媛"的屬性。

經濟學中對於排隊有個概念的描述:"分配稀缺資源的公平手段"。排隊買房搖號搖不上,吃飯排隊總能等上吧。平日裡的階層、惱人的房價車價,到這種蒼蠅館子,似乎都不再是事兒。彷彿到了另一個平行空間,這裡沒有身外之物,只有面前的一份食物。

而且像蒼蠅館子這種門店,成本低,對於經營者的壓力也較小。如果是走鬼攤,那幾乎就是賣多少賺多少了。

2、服務上:沒有個性,也得整點個性出來

深夜食堂的特點是"溫度",服務上的差異化才是突顯一家店的"品牌"特性。

比如老闆會寫文章,那麼食客去了,就能把食客的故事寫下來。要是老闆會唱歌,在客人們酒酣飯飽後,抱起吉他唱首民謠,保證把情緒的開關都給打開。要是就是個普通的經營者,可以在店裡弄點酒水,"你有故事我有酒",沒有什麼情緒是一頓酒搞不出來的。

3、產品上:單一主打產品為主

要有一樣好口碑的產品,數量不用多,一種就可以。

比如深夜鬼包子的"包子",耳光餛飩的"餛飩",其他的菜品都是輔助。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網紅餐廳、主題餐廳,裝修雖然新奇奪人眼球,但最後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原因很簡單:產品不過關。消費者來吃飯首要的是菜品,環境再好菜品難吃頂多去一次,所以不管你想做什麼主題的深夜食堂,都得把產品的味道搞上去才行。

4、經營人:有故事最好,沒故事可以有點事故

深夜食堂的經營人可以是一對夫妻,也可以是一對閨蜜,或者老闆一個人。最好要有個性有點小才藝,實在沒有,脾氣至少要相處起來讓顧客覺得舒服。如果老闆還有故事可說,就更好了。比如去西藏旅遊認識的情侶,爆發了愛情的火焰後,回來大隱隱於世開了家小店。或者拿著高薪的白領突然有天厭倦了現在的生活,不遠萬里去老字號學藝,回來開了家店,賺不賺錢無所謂,主要是自在。這樣等小店有了口碑後,那些做美食的自媒體自動會上門來採訪報道,而採訪的主體肯定是老闆,所以老闆自身得有故事可挖才好。

5、價格上:便宜!

中國人吃飯講究"熱鬧",不像日本一人一份的定食。所以菜品份量要足,性價比要高,才是生意長久之計。經營了二十多年的耳光餛飩之前賣8只13元,到了文藝小清新的新店後,變成了6只30元,這價格就非常不親民了,導致很多顧客頗有微言。而張媽媽常年的低價格,讓她的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足以讓食客們都酒足飯飽。

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04

尾聲

每座城市,都有屬於人們自己的"深夜食堂"。在那些市井巷陌裡,做的是生意,重的是人情。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描寫,味覺是能如閘般打開記憶洪水的,而那與味道結合的記憶,可能讓人心酸,可能讓人幸福,但都令人難以忘懷、無法抹去。

吃著手中熱乎的食物,喝著冰爽的啤酒,好像一切都不重要了,管他明天初一還是十五。就像太宰治所說的:"我什麼也不知道,不過,在我伸展的前方好像灑滿了陽光。"

手把手教你開一家刷爆朋友圈的“深夜食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