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

家庭治疗,顾名思义,是指以家庭为对象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家庭治疗不着重于对家庭成员个人的分析,而聚焦于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将其视为系统。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系统的改变。

下面介绍几个家庭治疗工作中涉及的一些概念。

人际背景

家庭治疗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其所处情境的产物,个人的行为深受其与其他家庭成员互动的影响。基于人际环境产生的问题,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在人际背景中产生。解铃还须系铃人,里面的“人”就是人际背景。所以,一起见家庭,活现或还原出问题,将问题情境化可以帮助家庭内部成员重新认识到彼此间的互动。

经典的精神分析往往将问题归因到幼年原生家庭,家庭容易被认为是个人问题的“罪魁祸首”。现代家庭治疗更重视家庭是解决与家庭相关联的个人问题的“治疗所”。

譬如:孩子有抑郁问题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没时间陪伴孩子有关。当抑郁问题严重到危及孩子身心的时候,父母心怀愧疚,容易产生过度补偿行为。相比起重视原因,把焦点关注在解决问题上会更有效。指责、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即发挥父母的资源,才能强化家庭“治疗所”的功能。

互补性 & 循环因果

互补性是A和B相互影响的二元关系,强调家庭成员所处的人际网络的动态交往、交互作用。中医中的阴阳理论描述的此消彼长的现象就是互补性。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的语言、行为、情绪都不会与其他成员无关。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

家庭治疗师重点要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模式化了的关系,这种关系中就隐藏互补性。把察觉到的互补性呈现出来,察觉并共识每个人在问题中都有责任,从而推动家庭成员做出改变。系统中只要有一个人改变,另一个人也会改变——另一个人自然会受到影响。

例如,丈夫经常抱怨妻子唠叨。一个人被认为唠叨,可能意味着长时间没有人倾听她所关心的事情。丈夫越是说妻子唠叨,妻子越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打破这个模式,就需要改变。

循环因果是多个互补性的结合。行动通过一系列递推的回路或不断重复的循环而相互联系。家庭问题存在于所有家庭成员现有的一系列正在进行的行动中,谁引发的,是无关紧要的。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变这一系列导致问题的循环互动关系。我们需要思考下面二者之间的关系:家庭中问题个体A的问题,A与其他人循环互动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加重了问题,还是减轻了问题?

需要补充的是,循环因果思想不应用于暴力、乱伦、酗酒等问题。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

既然循环因果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我们有时候不妨用因果倒置的方法来重新解释家庭成员的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当我们区分原因和结果的时候,从实践上看,原因应该被确定在结果之前。因此,如果我们要对解释进行结构,并为建构另外的解释提供可能,那么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改变原因和结构的顺序。

例如:失恋后酗酒,借酒消愁愁更愁。在岁月里不经意的错过或失去一些人或事,每每拾起回忆,都是爱到痛了,痛到哭了,唯有杜康。一开始,喝酒是结果,可久而久之,喝酒却使得失恋的伤痛恶化。这个时候,如何将问题解除?治疗师可以通过假设提问,启发酗酒者进行负面思考:

假设,您有一年的时间没有想到喝酒了,根本就不想。您要花怎样的心思才能让自己重新喝酒呢?

某种行为被解释的方法,决定了它是如何被评价的;某种行为被评价的方法,决定了它是如何被解释的。我们不能过快地理解别人提供的种种解释。通过刨根问底的追问,治疗师能够传递某些想法,传播某些观点,这些想法和观点在家庭里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就像对上面这个问题的思考,或许将酗酒者一起带入一个外部的视角,不同于酗酒者自身的视角。

三角化 & 症状的意义

患者的症状对家庭有稳定的作用,把这种固有平衡的影响叫做症状的功能。在一篇叫做《情绪障碍的孩子是家庭的替罪羊》的文章中,指出那些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毫无例外的都参与到父母紧张的关系中,父母的冲突转移到他们的一个孩子身上,这样他们就能够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

孩子介入父母关系的过程就是三角化的过程。几何中的三角最稳,为了稳定家庭关系,三角化使得紧张的二元关系转移成为稳定的三元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过早地卷入冲突中,不能平衡自己情感和认知,分化不良的孩子可能成为冲突的牺牲品,而不能健康、自主地成长。

例如:巴斯蒂安一家,当儿子恩斯特由于紧张和考试焦虑而喝酒的时候,家庭其他成员就会推断:这个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生物机制被确定为诱因,那么恩斯特就变成了“病人”,精神病人无需承担过错和责任。这样,恩斯特就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疾病——的“受害者”,需要帮助。反之,如果他是“行为者”,那么他就要承担责任,受到惩罚,并接受教育。这是《循环提问》中的案例。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

症状总是可以被看作是生存策略的表达方式和结果。绝大多数的症状对于它们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来说,都蕴涵着矛盾的内涵:病人想摆脱症状。但是这也意味着,他必须有可能要放弃那个功效不错的生存机制。从系统式治疗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种病态的反常现象,而是很明智的。

试想:孝顺而敏感的孩子每当自己急性肠胃炎发作,爸爸妈妈就停止争吵来关心自己。孩子的急性肠胃炎就成了父母冲突的解药,心照不宣,但长此以往,孩子就得了神经性厌食症,最终18岁了,却只有14岁的身形,发育不良。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关于三角化的内容,可参考另外两篇文章: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家庭形成、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反映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变化规律。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格里克于1947年提出。一般分为以下6个阶段:

1. 独立成人阶段 0-20岁

2. 新婚成家阶段 21-25岁

3. 养育新人阶段 26-30岁

4. 子女成长阶段 31-44岁

5. 家庭空巢阶段 45-60岁

6. 夕阳晚景阶段 61-?

以上的年龄不是千遍一律的,也没有固定的或者标准的家庭生命周期。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各有其特点和功能,个体都会经历。

如果家庭从上一阶段进入下一阶段期间,治疗师需要关注家庭是否有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各种内外变化。当家庭面对环境的挑战,或者是发展的挑战,都必须做出改变,以顺应环境、适应成员的成长与改变。改变可以增强系统的生存与适应能力,平衡可以为成员提供稳定与安全的居所。

心理问题往往发生在家庭生活周期发生变化时,当个人有了心理症状的时候,让我们思考或许家庭在生命周期的转折关头遇到了新的问题,家庭可能只是卡在了发展的转折关头。

比如:离开家的单身青年人,要从经济和情感上与原生家庭有较好的分化,需要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成熟的人。这时需要原生家庭和青年人都要能够做出一些调整,家庭能够给孩子一个适度空间,对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发展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我们需要用成长的眼光看待个体,也需要用成长的眼光看待家庭。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

课程讲师 | 陈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科 主任医师

本文作者 | 寿寿

课程咨询 | 沈老师 17717675 853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