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西宁的杂碎,可谓一绝,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肉煮的烂而不泥,汤肥而不腻,味美可口,深受本地人的喜欢。西宁杂碎其实也是有悠久历史的,而在这一行贡献最大的,是一个叫马存寿的人。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下他的传奇故事。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马存寿,人称存寿儿,男,回族,经名尔不亦浪海,青海省西宁市人。据说他的祖先,是唐宋时期由阿拉伯等地虔诚的伊斯兰教的商人,经丝绸之路南道进入河湟地区经商,后定居的西宁。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干起“杂碎”这一行,是存马存寿的爷爷,马尕芳开始的,马尕芳成人后,发现青海的牛羊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牛羊下水,年年都是供过于求,每到秋冬,就会产生大量的牛羊下水。

马尕芳为人勤劳,忠诚厚道,关键是头脑灵活,下水“杂碎”虽然说起来不好听,但在那个年代里,“杂碎”能充饥保暖,消食开胃,滋补强身,而且价格便宜。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马尕芳认定做“杂碎”一定大有前途,于是在东关大巷道开设铺面两间,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经营牛羊“杂碎”,维持生计。他选料精细,洗的干净,卫生讲究,美味可口,大受食客的欢迎。他的儿子马龙、马昌、马胜一桶跟着父亲经营“杂碎”,掌握了牛羊杂碎的独特手艺后,便分开经营,“杂碎”越做越兴旺。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过了多年以后,1914年马尕芳病故,但是杂碎生意如日中天,马龙让两个儿子马生云,马存寿也一起经营,扩大规模。38年后,马龙病故,两年后马生云不幸英年早逝,于是掌握独特“杂碎”工艺的,就剩下马存寿了。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西宁解放后,公私合营,马存寿不得不转业做了毛皮匠,然后就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马存寿这才回到了“老本行”,决心一定要恢复祖业。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马存寿在花园南街2号开设铺面3间,建起大锅三口,与儿子马进智、女儿马辉英一同经营,并安排待业青年5名。马存寿从选料,清洗炖煮上都很讲究,无内脏异味,口味浓香,其蹄筋的柔嫩、腱子肉的好吃、头皮的烂嫩、肚子的脆劲、肠子的肥软、口条的香嫩。而且最重要的是,只要食客给掌勺师傅说一声多加点肉,绝对二话不说,照例满足需求,不光好吃,而且“管饱”。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马存寿每天的三大锅“杂碎”(4付牛下水),早上5点开卖,不到8点全部卖完,来迟的可见吃不着了,据说每天可供应500名食客,有的人住在城中城西的,甚至每天早起不怕路远,都来专程来吃一碗马存寿的“杂碎”。


当时的价格,2元一碗杂碎,5角一个烧饼,汤随便加,在不加收分文。

对比现如今的杂碎,价格涨了数倍,分量嘛.....反正小编吃不饱。

西宁趣历史:旧时的马存寿杂碎,3口大锅500名食客,晚了吃不着~

今天就聊到这里了,感谢您花宝贵的时间阅读本文,您的每一个赞,每一个评论,都是对小编的莫大鼓励,如果喜欢,可以右上角关注下小编哦,带您一起读不一样的青海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